古代战争上一开始双方都是玩命的往前冲,但往往冲在最前方的是扛旗的士兵,他们手中拿着旗子,不利于作战,为什么却要冲最前面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朝朱棣在靖难之战中,在白沟河和李景隆进行了一场大战,多次吃了朱棣抄后路的亏的李景隆,这次学聪明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抄了朱棣的后路,由于兵力上的劣势,朱棣渐渐顶不住了,就要溃败之际,一阵大风吹来把李景隆的帅旗吹倒了,明军一看主帅旗倒了,纷纷大喊:“将军死了,还不快跑。”燕军趁势反击,大获全胜。我们的红军也有句名言“红旗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可见旗子代表的也是一种精神。
古代扛旗兵为什么要冲锋在前面,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鼓、锣、旌谓之为古代军队的”三官”,也就是重要的指挥作用,旗帜鲜明的大旗可以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引导众军冲锋,旗往何处,人就往何处,古代掌旗者都是大力士,旗在人在,旗亡人亡。除了能够为众军指引方向,还可起到撑场子的作用,大量的号旗看起来气势如虹,兵多将广,能够震慑敌方,同时主帅能够根据号旗所在的位置知道己方的锋线推进到了哪里,战斗的激烈情况,如果己方的号旗树立的越来越少,证明敌方占了优势,需要及时调整战斗部署。
在混乱不堪的战斗场面中,还可起到区分敌我的作用,避免误伤友军,为了更好区别敌我双方,一些号旗还会写上国号。韩信在破赵之战中,就曾率领两千的轻骑兵背上汉军的军旗,在赵军被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倾巢出动后,率军攻入赵军大营,拔掉赵军军旗,插上写着大汉的军旗,赵军见此现状,以为大营已被占领,顿时军心瓦解,全军溃败。
号旗还可用来迷惑敌军,古代军队往往在自己兵力过少,实力的孱弱的时候,为了迷惑敌军,往往选择多树旗帜,虚张声势,恐吓敌人,一支旌旗蔽天的军队和一支只树刀枪,旗帜稀少的军队的气势是有很大差异的,太平军的军帅所属的军旗就有五百五十六面,行军起来,威武雄壮。
令旗、联络旗又起到通讯的作用,确保主帅下达的命令能够迅速传达到前线,阵旗则在需要重组队形或阵型的时候用到,将旗则是辨认己方部队人员的编属情况,“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古代左、中、右三军的旗帜是不同的,一般中军用黄旗,右军用白旗,左军用蓝旗,作战时候,士兵就在对应的旗帜下,战场上各种旗帜看似混乱,实际分工明确,共同维持各部队在战场上的运作。
在古代的攻城战中,第一时间把旗帜插上敌方城墙是十分重要的,这宣示着已经攻占了敌方城池,对鼓舞军心很重要,二战中苏军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宣示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冲锋在前面的扛旗手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负责把旗子插上敌方城楼。
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扛着大旗的小兵在战场中“来去自如”的穿梭,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军都好像将他视为透明人一样,完全无视了他。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真是这样的吗?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上战场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轻则少胳膊少腿重则直接就丢了性命,那么这些扛旗的士兵在没有多少防御措施的情况之下,举着这么大的旗子在战场上出现,胆子也太大了吧?就连一把武器都不带,如果敌人追着你砍怎么办?难道说这些扛旗的小兵真的都“开挂”了吗?
其实在真实的战场上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绝对不能太认真!不然就被编剧或者导演给忽悠了,很明显这样安排的寓意就是为了艺术加工罢了,当然电视剧上面的“骚操作”也不是完全违背了历史,也有一些可取之处的。一些良心剧还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首先肯定让扛旗的小兵全副武装起来,这样安全保障才能更大几分,这也是主要防止流矢或者弓箭。那么就会有朋友问了,如果有人追着旗兵砍呢?这就是第二个措施了,会有专人保护这个扛旗的小兵,这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因此这两点也算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佩戴任何武器,不仅没有任何用处,而且还会增加负重,要知道一杆大旗的重量就堪比一根大柱子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刮大风或者下雨,就更难掌控了,所以说能尽量轻装上阵就轻装上阵。而且就算意外发生,旗兵突然“嗝屁”了,那么很快就会有人顶替旗兵的位置,继续坚守。直到整支队伍都打光了为止,这就是古代旗兵的重要作用!所谓“旗丢全队斩”,就是这个意思。他们自然没有“开挂”,而是将生命托付给了自己的战友,他们相信自己的战友,因此胆子才能这么大,而他们自己则肩负着传递信号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所以,作为全军耳朵和眼睛的扛旗兵,即使冲在最前面,也不是最容易死的。
1、“对食”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在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之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房(道房)与宫(曹宫)对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对食”这一词在汉代其实是用来形容两个女子的。2、“对食”的..
2025-07-24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