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介绍-东北方言知识-东北方言由来

2025-08-08 08:21历史文化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

方言的由来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知识。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使得东北方言由来,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旮旯”(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知识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较多。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韩国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乡村,局部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祭祀用的食品。现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自身,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自身。一种独立的文学,自己发达,永远存在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一种语言根基,东北方言自身不只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结,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这些年来。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

通过方言表示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为此。必需锲而不舍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激进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干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 玉溪方言测试

    一、20题选择,每答对一题4分,总计80分。1:克歪家甩饭么?其中的“克”、“歪”、“甩”指的是:a、“克”字指:跑“歪”字指:走“甩”字指:用b、“克”字指:去“歪”字指:我“甩”字指:吃c、“克”字指:那“歪”字指:点“甩”字指:..

    2025-09-22
  • 东北方言特有的歇后语

    疤痢眼照镜子——自找难看铲子切菜——不地道(抵刀)吃柳条拉筐子——肚子里编出门逢债主,回屋难揭锅——内外交困床底下亮相——姿态不高大粪缸里练游泳——真是不怕死(屎)肚子里揣漏勺——心眼太多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黄鼠狼看鸡——越看..

    2025-09-22
  • 东北话果然是全国最不适合谈恋爱的方言

    1场景一约好的一起去看电影,他买好的票在开场前五分钟丢了,原本只想安慰的说一句:没事儿,实在不行就看下一场吧。..

    2025-09-22
  • 黑龙江佳木斯方言

    刚才被吃掉了,再贴一次。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逼逼扯扯:讨人厌地说个不停扣逼飕飕:小气哏:屁了吧唧的尬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锛儿楼:前额大鼻听:鼻涕忽悠:..

    2025-09-22
  • 东北那嘎达·方言俗语

    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

    2025-09-22
  • 东北方言入门基础

    在东北,有一种开始,叫原先;在东北,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趟;在东北,有一种唠叨,叫磨叽;在东北,有一种错误,叫岔劈;..

    2025-09-22
  • 东北方言的亲和力

    东北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方言,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有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

    2025-09-22
  • 黑龙江哈尔滨方言

    东北方言终极版1.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2.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3.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反应,有起鸡皮疙瘩的意思。4.嘎咕----泛指事物比较与众不同。5.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2025-09-22
  • 辽宁话-辽宁方言解析

    ①最好听的方言:大连嗑。具代表性的:血好、歹饭、彪乎乎、半彪等等等等,大家比我都清楚,我就不罗嗦了。大连话发音特点,以四声为主(降调)。②最难听的方言:沈阳、朝阳、阜新区域。沈阳具代表性:贼好(好),一顿炮(打人),拽了(跌倒了)。..

    2025-09-22
  • 火锅起源的一些知识

    火锅,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着两种解释:有人说火锅起源于战国时期,以陶罐为锅;也有人说火锅始于汉代,..

    2025-09-20
  • 府店古镇集市的由来

    府店古镇位于洛阳偃师东南,现在是由一条南北贯通的主街形成了主要的街市。最早是逢三集市,我们当地人叫赶集,1989年..

    2025-09-20
  • 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

    在玛雅人的神话中,库库尔坎是至高无上的神,因为在拉美羽蛇神的传说中库库尔坎就是羽蛇神的称谓,事实上早在玛雅人之..

    2025-09-20
  • 京胡知识-定义与鉴别

    京胡小知识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改制而成。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

    2025-09-18
  • 土家族的姓氏 土家族的姓氏由来代表姓氏

    土家族名字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例如: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

    2025-09-11
  •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你肯定听说过感恩节,那么你知道感恩节的由来吗?感恩节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大家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么你知道感恩..

    2025-09-10
  • 界首方言词汇大汇总

    恁---------你们恁家-----------你家俺家---------我们家嫩-------那么嫩远-------那么远佛话---------说话白----------别白罗嗦---------别罗嗦白客气----------别客气怪----------挺、非常、非一般粘闲--------厉害怪粘闲-----------怪厉害..

    2025-09-01
  • 明光方言大全

    kao到麻赖呆:蟾蜍喝毛乌子:蝌蚪侃空:说假话妞门子:串门掼跤:摔跤了(liao第三声)了:结束了转人:骗人该代(第二音和平声),有事吗的意思。噎熊算了吧,拉倒吧的意思。kei饭(kei,第二声),吃饭的意思。栽跤摔跤的意思杠家(gone家),回家的..

    2025-08-31
  • 有一种方言叫界首话

    在界首,鸭子不叫鸭子,叫扁嘴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花生不叫花生,叫落生;豆角不叫豆角,叫豆撅子;黄豆不叫黄豆,叫豆子;甘蔗不叫甘蔗,叫甜树接;十三香不叫十三香,叫佐料面子;辣椒不叫辣椒,叫秦椒;香菜不叫香菜,叫颜碎;山药不叫山药,..

    2025-08-31
  • 有一种方言叫宣城话

    在宣城:有一种失败叫---吊的了;(屌得了)有一种敲门叫(拷门);搞对了!!!有一种柔软叫猫软;搞对了!!!有一种口袋叫(活包);(应为“荷包”)有一种叹词叫---哒;(没什么好奇怪的!)有一种硬度叫绑摁;(梆硬,意思是硬梆梆)有一种吹牛叫抛皮;(泡皮,很形..

    2025-08-31
  • 入门级宣城方言大科普

    追根溯源,宣城话不是单一性的地方话方言.从早说起,宣城地属吴楚,汉名宛陵,(说的应该是吴语,这是从东汉说起的),在早些说的是在春秋,宣城地方人名叫山越人,看样子是先属越国,公元前494年,被吴吞并,直到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收复,说以宣..

    2025-08-3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