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的历史-东北方言的来源

2025-08-08 08:27历史文化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特殊性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第二,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磨叽”源自满语。“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方言与官话也在转化中,如“打扫”,本义清除、扫荡干净的意思,如“你将饭碗子打扫干净”,由方言转为官话,甚至普通话了。

艺术特点

第一,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同样,“掰扯”也是得益于扒苞米的劳动,苞米叶子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去,到最后方见分晓,用来形容刨根问底、辨别真伪,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拨弄不着”,用来形容关系相当疏远,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许粮食,装上转动的竹竿拨弄来打鸟。八竿子都打不住一个鸟,可谓过于疏远了。

第二,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顶属“打”、“揍”;“闹”、“搞”、“抓”、“整”等内涵最丰富。常见的“这嘎达”,“那嘎达”。

第三,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陈功范是善于运用方言土语的一个作家。我们从他的单出头《真人假相》中摘出几句:

“愣没辨出谁的语声”——(用“愣”或“硬”’来强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说睡的太多了。)

“二两茶叶沏一壶——你瞅那老色!”

再从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词:

谁不知我拙嘴笨腮说话不记甩,裉劲上吭哧瘪肚嘴还直跑排。越赶上着急上火那还越添彩,俩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说不出来。哪赶上你伶牙俐齿小话来得快,着紧绷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开。这段唱词,不用特殊标明出自哪个人物之口,就能鲜亮地见出人物性格,见出地方韵味,那种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风格溢于言表。

东北方言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 玉溪方言测试

    一、20题选择,每答对一题4分,总计80分。1:克歪家甩饭么?其中的“克”、“歪”、“甩”指的是:a、“克”字指:跑“歪”字指:走“甩”字指:用b、“克”字指:去“歪”字指:我“甩”字指:吃c、“克”字指:那“歪”字指:点“甩”字指:..

    2025-09-22
  • 东北方言特有的歇后语

    疤痢眼照镜子——自找难看铲子切菜——不地道(抵刀)吃柳条拉筐子——肚子里编出门逢债主,回屋难揭锅——内外交困床底下亮相——姿态不高大粪缸里练游泳——真是不怕死(屎)肚子里揣漏勺——心眼太多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黄鼠狼看鸡——越看..

    2025-09-22
  • 东北话果然是全国最不适合谈恋爱的方言

    1场景一约好的一起去看电影,他买好的票在开场前五分钟丢了,原本只想安慰的说一句:没事儿,实在不行就看下一场吧。..

    2025-09-22
  • 黑龙江佳木斯方言

    刚才被吃掉了,再贴一次。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逼逼扯扯:讨人厌地说个不停扣逼飕飕:小气哏:屁了吧唧的尬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锛儿楼:前额大鼻听:鼻涕忽悠:..

    2025-09-22
  • 东北那嘎达·方言俗语

    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

    2025-09-22
  • 东北方言入门基础

    在东北,有一种开始,叫原先;在东北,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趟;在东北,有一种唠叨,叫磨叽;在东北,有一种错误,叫岔劈;..

    2025-09-22
  • 东北方言的亲和力

    东北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方言,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有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

    2025-09-22
  • 黑龙江哈尔滨方言

    东北方言终极版1.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2.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3.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反应,有起鸡皮疙瘩的意思。4.嘎咕----泛指事物比较与众不同。5.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2025-09-22
  • 辽宁话-辽宁方言解析

    ①最好听的方言:大连嗑。具代表性的:血好、歹饭、彪乎乎、半彪等等等等,大家比我都清楚,我就不罗嗦了。大连话发音特点,以四声为主(降调)。②最难听的方言:沈阳、朝阳、阜新区域。沈阳具代表性:贼好(好),一顿炮(打人),拽了(跌倒了)。..

    2025-09-22
  • 陈宫人品很好,为何历史评价却一直不高呢?

    陈宫是三国中极具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历史评价却一直不太好,因为他不是一个世人眼中的好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

    2025-09-20
  • 历史探索:安史之乱的真正祸根是什么?

    突然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瞬息间由盛转衰,那么安史之乱的真正祸根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

    2025-09-20
  • 历史是个动词,现在进行时

    “互文性”,一个新概念胡适是否回避了“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那样绝对,在胡适的比喻中,一定程度上还是..

    2025-09-19
  • 揭秘诺贝尔奖的黑历史,颁发给错误的医学理论

    近期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屡屡上头条,先是诺贝尔奖爆出性丑闻,再是诺贝尔奖文学奖取消,今年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2025-09-18
  • 历史上筷子是何来源?最早出现于何时?

    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下面趣..

    2025-09-18
  • 历史探索:古代女性的服饰发展史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衣”排在了首位,可以知道衣服对人们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女性服饰的变迁史是怎样的?下..

    2025-09-16
  • 越笨,越要学点儿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昨天的现实,是明天的如今。吕思勉先生说:要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所以要“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有..

    2025-09-13
  • 哈尼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其发展又是怎样的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思茅地区的..

    2025-09-12
  •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

    2025-09-12
  •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

    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2025-09-11
  • 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

    2025-09-1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