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的历史-东北方言的来源

2025-08-08 08:27历史文化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特殊性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第二,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磨叽”源自满语。“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方言与官话也在转化中,如“打扫”,本义清除、扫荡干净的意思,如“你将饭碗子打扫干净”,由方言转为官话,甚至普通话了。

艺术特点

第一,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同样,“掰扯”也是得益于扒苞米的劳动,苞米叶子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去,到最后方见分晓,用来形容刨根问底、辨别真伪,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拨弄不着”,用来形容关系相当疏远,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许粮食,装上转动的竹竿拨弄来打鸟。八竿子都打不住一个鸟,可谓过于疏远了。

第二,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顶属“打”、“揍”;“闹”、“搞”、“抓”、“整”等内涵最丰富。常见的“这嘎达”,“那嘎达”。

第三,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陈功范是善于运用方言土语的一个作家。我们从他的单出头《真人假相》中摘出几句:

“愣没辨出谁的语声”——(用“愣”或“硬”’来强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说睡的太多了。)

“二两茶叶沏一壶——你瞅那老色!”

再从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词:

谁不知我拙嘴笨腮说话不记甩,裉劲上吭哧瘪肚嘴还直跑排。越赶上着急上火那还越添彩,俩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说不出来。哪赶上你伶牙俐齿小话来得快,着紧绷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开。这段唱词,不用特殊标明出自哪个人物之口,就能鲜亮地见出人物性格,见出地方韵味,那种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风格溢于言表。

东北方言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 当诗歌遇上成亳州方言!笑哭了!

    沙扬娜拉亳州话版最带劲一勾头嘞暖和逗跟一个fei莲花不害怕呼啦啦嘞风样再见嘞时候,嘟囔一句你可得好好嘞,嘟囔一句好好嘞那一句好好嘞有甜蜜嘞愁——再见航。偶然亳州话版我是天上嘞一块云彩,不知道影跑你心窝嘞捞——恁白斜呼,更白鬼嘞给..

    2025-08-08
  • 涡阳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解释

    马会——马上。晌午头——上午.后晌——下午。吃响晚——下午。合黑——黄昏。夜个——昨天。清起来——早晨。晚黑来——晚上。月黑头——漆黑的夜晚。对午时------------昼夜.麻似亮——无微明。多大会——多长时间。早晚——总有个时候。天..

    2025-08-08
  • 六安方言词汇

    安徽省六安地区的方言中有许多有趣的词汇,下面尽可能介绍六安地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对话来增进这些词汇的乡土气息和亲切感。也更容易让人们在这些词汇中体会到六按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乡音。1.“日霉”:在外地这可能算脏话,可在六安来说是老..

    2025-08-08
  •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差异

    1.儿化音较多。2.调值不够。尤其阴平调值为5—5调值,而东北地区基本停留在3—3调值;上声调值为4—1—2,而东北地区基本上是4—13.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4.平直中有波澜,东北人(尤其辽宁人)说话有弯儿。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

    2025-08-08
  • 东北方言段落语言

    1,老么卡哧眼儿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2,皮儿片儿:乱七八糟的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3,魂儿画儿=魂画:指出去玩儿回来的孩子脸上和身上很脏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

    2025-08-08
  • 东北方言词语详解

    当然东北方言的词语太广泛,相对来说词语也特别多,我只列举出一部分的词语:1,喇子:塑料水桶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3,棒槌:人参,以前洗衣服用的棒子4,苞米:玉米5,被垛:指几床被摞在一起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7,石砬子:陡峭的石..

    2025-08-08
  • 东北方言介绍-东北方言知识-东北方言由来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

    2025-08-08
  •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声母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

    2025-08-08
  • 东北方言大解析

    1、噶哈:意思是有什么事,干什么去,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决定具体所代表的意思2、咯了盖儿:膝盖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4、埋汰:脏,形容词。也做动词用,埋汰人,比喻侮辱人。5、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里闲逛。6、唠扯:聊天7、唠嗑:谈话..

    2025-08-08
  • 东北方言-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方言差异

    东北方言,就是东北的地方话。东北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以北京官话(由北京话和东北话话构成)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东北话和北京话一样,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2025-08-08
  • 东北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话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

    2025-08-08
  • 遂川方言俗语集锦

    遂川人家不说家,说屋滴。遂川人老公不说老公,说老林德。遂川人妻子不说妻子,说婆老林。遂川人小孩不小孩,说细涯德..

    2025-08-07
  • 景德镇方言知识

    【景德镇话版流行语】1、爸比,爸比,我们去哪里呀~(呀诶,呀诶,鹅们切哪里哟~)2、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鹅虚突得..

    2025-08-07
  • 搞笑的永丰方言

    《生活篇》:睡觉不叫睡觉,叫快告,吃饭不叫吃饭,叫恰饭,说话不叫说话,叫挖事,逛街不叫逛街,叫当该,读书不叫读..

    2025-08-07
  • 吉安方言俗语集锦

    我们吉安人吃不说吃,说掐。我们吉安人掐不说掐,说撅。我们吉安人说不说说,说挖。我们吉安人肉不说肉,说妞。我们吉..

    2025-08-07
  • 大余本地方言俗语集锦

    在大余,有一种谦虚叫,蛮失文。在大余,喂鸡时会说“丢丢丢丢”在大余,喂鸭子时会说“啊~~滴滴滴滴”有一种蜘蛛叫:拉..

    2025-08-07
  • 赣州方言中常用到的叠词

    济济晒:形容很湿坑坑黄:物品泛黄板板恩:形容很硬盼盼晕:头晕的感觉踏踏溜:很滑的感觉毕毕软:形容非常柔软揪揪佞..

    2025-08-07
  • 南康方言俗语集锦

    在南康,肥皂叫洋敢,把香皂叫香敢有种转圈叫打另另,有种狂吼叫挣老命有种黑叫乌凄凄,有种摔跤叫跌高有种螃蟹叫老凯..

    2025-08-07
  • 最全最有味的崇仁方言

    形容词(前面为副词、后面为形容词)热——捏【nie】湿——辣西【laxi】大——咧嗨【liehai】轻——飘墙【piaoqiang】软..

    2025-08-07
  • 抚州方言俗语集锦

    在抚州,有一种热叫哇烧,有种脾气叫作翘,有种笨蛋叫扭脑,有一种脾气叫作翘,有一种难过叫拖給,有一种讨厌叫nia咸..

    2025-08-0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