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中世纪自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世纪的欧洲自杀是一种什么体验,自杀的后果为什么那么严重?如果被救下来,为什么会比自杀还要痛苦?被救者又会经历什么事情?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有人因压力太大一时半会想不开,突然爬到高楼楼顶作势要来个自由落体。好在路人纷纷开导,加上专业人员及时施救,情况才得以转危为安。事后,经过批评教育,自杀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来一场悲剧转而变成大团圆式的喜剧。也有看客表示,真正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早就找个犄角旮旯悄悄离开了,那些在闹市哭天喊地的,其实缺德不是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一句安慰。
然而,并非所有闹剧都能以喜剧收尾,倘若这种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即便被众人合力救了下来,自杀者仍十有六七难逃一死,甚至比自杀死得还要痛苦许多。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段子:美国某地有人试图自杀,当地干警火速出动将其击毙,成功阻止自杀。有说法称,在许多西方国家,自杀也属于犯罪,被警察打死就不算了。英国也有法律规定:自杀未遂者最高可判处100年监禁。由此可见,在一些国家中自杀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其实,历史上西方对如何看待自杀也一度感到纠结。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左右,欧洲先贤们围绕着自杀的性质展开过激烈辩论。注重社会道德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任何原因目的的自杀行为都应当被杜绝,而尊重世界理性的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倘若一个人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或是压力超过了死亡带来的后果,那么自杀是合情合理的。在这一阶段,这些历史大人物们对此事的看法分歧很大,但它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自由。随着教会影响力的不断膨胀,自杀很快被定义成了一种自渎行为。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在法律方面搞得十分随意,许多逻辑与判罚令人感到迷惑。而在自杀问题的判罚上,法庭的操作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咱们不妨先举几个例子。1257年,法国巴黎的某个平民跳河自杀,当人们将其从塞纳河中捞上来时,此人已经断气。死者家属本想将遗体领回方便下葬,不料法庭却将尸体带上法庭,像模像样地审判了一番并做出判罚。15世纪初期,有个名叫米尼奥的神职人员自杀,事情过去许久,在被安葬进公墓许久的前提下,不但米尼奥的遗体被下令掘了出来,法庭还找来一群神棍,在“被亵渎”的墓地中做了场法事。
如何处置自杀者?那会儿,欧洲有着一套专用流程。首先,自杀者无论死活,都要被推上法庭经受审判。倘若自杀者当场就咽气了,那么法庭会让人将遗体面部朝下,于闹市区拖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拖到刑场处以绞刑。处刑结束后,不同国家地区对处理遗体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英国,自杀者遗体会被埋在人多“阳气足”的某个地点,如闹市的路口、广场周围等等,死者仍要面部朝下,还有一颗木钉贯穿身体。法国、意大利等地则常设置一些专用“墓地”放置遗体,与其说是墓地倒不如将其视为牢房,因为那会儿人们相信这些自渎者与魔鬼合作过,有可能会死而复生,因此即便死了也要关起来。而在普鲁士地区,人们事后处理就没这么麻烦了,干脆就把自杀者的遗体塞进大筐里,丢到某个僻静之处任由其慢慢朽烂。
公元11世纪时,欧洲人对自杀行为的排斥渐渐抵达巅峰,那会儿,大多国家的法律条文中出现了“禁止自杀”的字样。然而众所周知,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物质资料极其匮乏,在宗教的精神压迫之下,百姓的生活极其乏味。甭说社会最底层的平民老百姓了,就连高高在上的贵族也难免不会做出一些极端选择。事实上,根据资料来看,同样是自杀,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总能想出法子保全颜面。
自杀的贵族想要保全颜面就更容易了,慑于贵族的身份地位与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法官们本身就不愿轻易得罪,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捅到马蜂窝。因此,法庭往往会把贵族的自杀行为归咎为疾病,最常用的如癫痫、精神病等等。倘若有贵族用匕首自杀了,法庭便会判定他是在削水果时突发癫痫意外身亡。总而言之,对待平民百姓和有身份的人,权贵们向来秉持双重标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