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2025-09-16 08:12历史

自古以来,宜宾(北宋末年至清为叙州)便是川南著名的文化之乡。宋代宣化的程氏、开边的廖氏,明代长宁的周氏、李氏,都以博古通经,擅长词赋而闻名全国。到了清代,随着五方移民的迁入,为宜宾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文化世家随之缔造,本文所涉及的邱氏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闽粤移民入川与邱氏家族

邱氏家族祖籍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是清初迁入四川的闽粤客家人中的一员。闽粤客家人在清初四川移民中在人口规模上仅次于先来的湖广移民。虽然入川年代普遍晚于后者,但客家人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善于农商的优势,站稳了脚跟,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与湖广移民并驾齐驱。邱氏家族定居的叙州府,位处川滇交界,明清时期是川滇物资交流的中枢。在康熙末年,就已经有大量的闽粤客家移民迁来定居。在这批客家移民中,除了一部分从事农耕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定居于城市和场镇,以商业为生,主要经营布匹、蔗糖、烟草、靛蓝、山货、文房用品。他们依托川滇贸易和原乡的商业网络,逐渐发展壮大。在雍、乾时代的叙州大商人中,便有不少是闽粤客家人。如走马街蓝靛行的赖氏、小南门山货布匹行的周氏、北门古戎花行的黄氏、山货业曾氏、柏溪场糖商唐氏、文房业魏氏。这些客商家族不但坐拥千万巨赀,而且广泛参与城乡社会事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乾隆末年,修建于商业中心走马街上的广东南华宫和福建天上宫,不但以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而且两宫会产数量庞大,也位居全城会馆之首。闽粤客家移民的势力,自然也影响到地方志的书写,嘉庆《宜宾县志》在描述清初的移民时,竟认为:“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来自皇朝者多闽粤”。正是这样的背景为邱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入川始祖邱可博,出生于镇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邱永鐈是闻名乡里的老秀才,曾著有《学庸补注》流行于世。邱可博定居叙州时,身无一物,以佣工为身。到了其子邱学贵时,才略有所积,在本城闽粤客家移民圈子的崭露头角。他因“事亲至孝,为乡党范”(谭宗浚《邱稼村传》),颇得南华宫内诸乡亲的青睐,开始和本城的客家大族联姻。邱学贵长子邱应华娶了广东平远入川的林氏之女。该林氏家族是城内的工商业巨族,同时又涉足官场,族中的林锦泉曾获得候选训导、林沅则捐赠内阁中书。到了邱应华时代,邱氏的通婚圈又进一步扩大。邱应华的长子邱大成,先娶广东同乡洪雅县教谕、叙州府翠屏书院山长周道昌之女为妻,继娶原籍广东长乐的绅商杨能奇之女,进一步提高了邱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在邱应华时,邱氏家族搬入了城内的公馆区鲁家园,修建了三进的邱氏宗祠(花园),和同街的闽粤客家杨氏联宗祠、广东横陂入川魏氏宗祠并称叙州城内数一数二的客家祠堂。邱氏历经三代,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叙州强大的闽粤客家社会网,逐渐在咸、同时代发展成为叙州著名的文化世家。

二、绛帐流芳的邱应华

邱应华(1799-1861),字公实,号稼村,是邱氏家族在川迈入科举的第一代。邱应华“幼负异禀,读书恒达旦不寐”,成年后以教授为生,直到道光戊子年(1828)才考中副榜,道光辛卯(1831)赴北京考得顺天乡试举人。此后因会试落第回乡,以教授为生。当时的叙州文风较之明时已大不如前,前明文化世家零星寥落。府书院翠屏书院毁于明末之乱,直到康熙末年才得以恢复,主持书院者多不得其人,科第不旺,乾隆六十一年间仅得进士一人。振兴文风已成为叙州士人首要之事。嘉庆时原任洪雅教谕周道昌接掌翠屏书院,历经六年整顿,才有所改观。在书院之外,与周道昌熟识的邱应华则以私教培育以振文风。邱氏教授的生徒多达百人,且勤于劝学,教授有方,他“诱掖奖劝,惟恐不至”,“每课经艺,辄以拟作导后学”(谭宗浚《邱稼村传》),亲力亲为。所作的《腾茂书屋课徒草》多达四百余首,为地方学子奉为科律。经他教育的生徒成名者众多,其中便有官至两江总督的薛焕。正是在周道昌、邱应华等人的努力下,清代宜宾县的进士从道光前的7人,到道光以后增至25人,文风得以复振。道光甲辰(1844),邱应华年近五十,又应赴北京应试,再次落败,不得不以大挑二等,选授四川眉州学正。在眉州任教期间,他不改居家作风,“益以培植人才为务,暇则聚诸生论说经义”。担任教职俸禄微薄,时有拖欠,但他尽心培育,离任之时“积劵盈箧,悉焚弃。士林感之。”(谭宗浚《邱稼村传》)邱应华的清廉自励,与同时期的洪雅教谕周道昌、荥经县教谕周正华齐名,成为闻名川中的三位宜宾籍客家学官之一。

《古苔精室杂著》书影

三、史诗书兼优的邱晋成

邱应华之后,邱氏家族进入到了极盛时代。其子侄辈入科第者十余人,得功名者甚多,其中成就最大者便是晚清方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邱晋成。邱晋成(1846-1908),字云颿,邱应华之次子。邱晋成幼时随父在眉山学署,得父指教,精通时艺。后追随蕲州何雪元和江夏彭子彰学习诗艺。父亡故后,辗转回乡,于同治中参加府考,以案首补廪。光绪元年(1875)邱晋成在全省三万多名生员中脱颖而出,调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以古学见赏于总督张之洞、学政谭宗浚和山长王闿运,被誉为“尊经十六少年”之一,谭宗浚有诗赞之“邱郎静谧劬咿,文学穰穰困仓稠”。尊经肄业之后,邱晋成于光绪己卯(1879)考中“优贡”,于次年(1880)入京应试,考获二等,分发江安任儒学训导。后丁母忧回到宜宾,服满调资阳任县学教谕。不久回乡在翠屏书院任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担任尚志学堂教习,在职期间勤于教学,颇受知府文焕见重。此后又受聘叙州府中学堂教习,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邱晋成出生于书香门第,古学根基深厚;少年时遭遇李蓝之变,经历过战乱的颠沛流离;成年后游学尊经,得张之洞、王闿运提点,和廖季平、宋育仁、杨锐等同学相知相交,接触了新学时务,自强救国的意识渐次兴起。中年以后,又出峡入海,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所观察,归乡后襄办新学,革新应变。丰富的人生经历,让邱晋成的著作带有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了晚清时代传统文人的渐变与转型。邱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方志学。邱氏精通考据,留心风物。当时《叙州府志》仅存康熙志,因其简略过甚,体例不全、考证不精,素来为人诟病。同治十二年(1873)叙州官府开始续修《叙州府志》,历经四任知府,因故久悬。光绪二十年(1894)叙州知府王麟祥聘请邱晋成担任总纂,重开志局。邱之堂弟邱玉成、弟子张智远,故旧张泽芳等参与其事,历经一年始成。在编撰过程中,邱氏展现了较强的编校和考证实力。他不但科学地完善了志书的体例,将全志扩为十二目,并对旧志中大量存在的讹误进行了订正,先后撰写了《叙州府分野说》《叙州府当禹贡梁州南境考》《僰道县考》《汉阳县考》《南广县考》《朱提县考》《存䣕县考》《纹溪入江考》《马湖入江辨》《今水经中水入江订》等文,对前人之说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西南史地研究颇有助益。在此基础上,邱氏总纂的光绪《叙州府志》也成为晚清四川州县志中的一部力作。其次是诗词方面,邱氏之诗,兼通古近体,又不拘一格,清新洒脱,文义高远。其在尊经书院时课作的《论蜀诗绝句》,以诗论理,借典抒情,洋洋洒洒,多至一百首。邱氏在中年游历大江南北,所写的纪游诗,一方面为社会的日益开化而惊叹,另一面则饱含忧国忧民之虑,如《上海》一诗云:“鹤唳海天秌,回帆沪渎游。银墙蕃客肆,金管没人讴。夜火翻龙窟,朝烟接蜃楼。十洲轮舶萃,凝望转生愁。”警世图强之意跃然纸上。光绪辛卯(1891)其门人集资将邱之诗文汇编为《古苔精室诗存》和《文存》刊行于世。再次是书法。邱氏自由勤练隶书,其字体古朴大方,雅而不俗,颇带几分灵气,在当时川内颇为著名。可惜所存作品散佚严重,仅存已不多矣。

邱晋成《叙州府节孝录》序

光绪《叙州府志》邱晋成题名

四、政声清誉的邱淮

在邱氏入川第五代中,邱淮是值得一提的人物。邱淮(1858—?),字峒山,号子均。邱应华之孙,邱晋成之侄。其父邱大成曾任中江县教谕,嫡母为嘉庆时代宜宾名儒周道昌之女。邱淮自幼聪慧好学,从小跟随叔父邱晋成攻读,家学渊源,深受教诲。年十六,入府庠,后拔入翠屏书院,师从山长赵树宜学习。光绪十二年(1886)连捷,考中丙戌科二甲第五十名进士。五月壬寅,选翰林院庶吉士,着分部学习。次年(1887)散馆,光绪十四年(1888)授户部主事。后外放,历任云南知县,颇有政声。曾一度充任云南乡试同考官,后擢升云南临安府知府(今云南建水),任满调省任督署高级幕僚。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中英滇缅界务商务续议附款》订立后,两国即派员赴滇、缅边境实地勘界。《云贵总督崧藩咨呈总署文》(1899年9月)称:“因英员前曾争执,虑牵混轇轕,饬洋务总办前云南按察使兴禄同局员补用知府邱淮、盐提举李训鋐、知县李光远、府经历黄增禄等检齐图约,逐加考证,详细核对。”辛亥***以后,云南宣布独立,邱淮乃弃官回乡,隐居于宜宾下鲁家园邱氏老宅(邱家花园)。邱淮长于诗文,擅书法,有遗著留世。其殿试卷被收入《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

邱淮会试朱卷齿录

五、结语

除了邱应华、邱晋成和邱淮,邱氏族内还有邱应藻、邱玉成、邱彦成等饱学之士。可以说,咸同之后以邱氏家族为代表的文化世家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康乾以来川滇贸易的发展和叙州府社会经济的繁荣,更离不开移民文化的注入与融合。他们是叙州地域文化在清代的又一次复兴,理应在宜宾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 聊聊裹小脚的封建文化

    前言:最近跟家里老人聊天,聊到了以前的“裹小脚”。老人说以前有一家人蒸馒头,蒸了一辈子、很有技术。现在蒸馒头的..

    2025-09-13
  • 土家族文化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什么关系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主要以农耕..

    2025-09-12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层层叠叠的梯田,天梯一样沿着山坡直上云天。梯田适合开在土质好、水源充足的向阳坡地,云南哀牢山地区属于海洋性亚热..

    2025-09-12
  •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

    2025-09-12
  •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

    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2025-09-11
  • 白族史学文化简介 白族的史学文化有啥发展

    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最..

    2025-09-11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的指路碑是怎么一回事

    “令牌碑”,是一种长条形上园下方的碑石,酷似县太爷在大堂上使用的令牌,故尔因形得名。世界上万千碑石,除指路碑外..

    2025-09-11
  • 清代人口爆发增长的主因应是“生产分工”

    在清代前期200年里,中国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从1亿增加到4亿,更古至今都是奇迹!究其原因,除大家熟知的粮食作物引..

    2025-09-11
  • 清誉流外江:清代嘉、道年间的宜宾知县陆成本

    有清一代,宜宾县大约上任过100余位知县。这些知县平均任职不过3到4年。而其中任职最长的,是浙江萧山人陆成本(1763-..

    2025-09-10
  • 广东的早茶文化

    广东人都喜欢喝早茶,因此广东的茶楼生意一般都生意兴隆。退休的老人几乎每天早上6,7点就会去茶楼等位,或是与伴侣一..

    2025-09-09
  • 兔的生肖文化:纯洁温驯,形象讨好

    说到兔子,中国流传着很多不同的神话传说,其中最深入民心应是伴随嫦娥在月宫居住的玉兔,可能古人认为,温驯的兔子才..

    2025-09-02
  • 麦盖提县举办刀郎文化大展演

    3月19日11时,在麦盖提县文化广场,来自麦盖提县各乡镇的民间艺人比赛弹唱刀郎木卡姆。当日,2012年刀郎文化大展演暨庆祝诺鲁孜节活动在麦盖提县举行。3月19日11时,在麦盖提县文化广场,2012年刀郎文化大展演暨庆祝诺鲁孜..

    2025-08-29
  • 羌历新年:在新北川感受文化的力量

    羌族歌舞展演。田明霞摄 笛子声声,鼓点阵阵。容纳万余人的北川新县城体育中心座无虚席,欢声雷动。北川民众点篝火、跳萨朗,以独特的民俗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一同欢庆新县城开城后的首个羌历新年。华小峰摄 祭天还愿仪式现场。华小峰..

    2025-08-29
  • 弘扬火山矿泉文化 打造北方民族狂欢节

    圣水节现场五大连池圣水节,是黑龙江省著名民俗节日和旅游节庆品牌,1992年被列入“中国百大节庆”,200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狂欢节。五大连池..

    2025-08-28
  • 七夕遥望牵牛织女星 爱情丰富了文化特征

    七夕遥望牵牛织女星又是七夕。这是一个适合绵绵细雨、遥望银河的日子。“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两颗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星星,从此染上了有滋有味的人间烟火,成为穿越时空里永恒的承诺。它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

    2025-08-28
  • 罗庚,代代延续的文化奇迹

    罗庚也称罗盘,就是传说中的赶龙鞭,除了精确度,更重要的是使用的诀窍,很多东西是在书上找不到的,有的人不承认罗庚..

    2025-08-28
  • 开放时代的新收藏观 收藏文化性的转变

    收藏的动力来自何方?开放时代需要开放的收藏观:最高境界是为守护人类文明物证推动文化而收藏,其次是审美境界,讲究个人娱乐和修身养性,第三也要充分肯定投资的动力,但唯有投资而无文化,必然也走不远。我认为开放时代的收藏观要用开放的..

    2025-08-27
  • 少林文化走出国门

    2012年的佛诞节,在美国显得格外特别。位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少林寺文化中心举办了“一日慈心禅修”活动和一系列社区活动。自1995年在纽约开设少林寺分寺,10多年来,少林寺主动走出国门,通过文化活动,走进美国的大学、社区,关怀社会..

    2025-08-24
  • 瑶族药文化 瑶族药浴对人体究竟有什么好处

    “瑶族药浴”通过全身泡浴,使有独特营养、保健及杀菌功能的中药植物渗透进人体,以彻底改善微循环,增强营养物质的供..

    2025-08-20
  • 盘点:隋朝最尊贵的五支世家大族

    五姓七望,又称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隋朝最尊贵的世家大族有五..

    2025-08-20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