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代铠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代大军铠甲最早的时候是金属铠甲,后期时金属铠甲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防具越来越不实用。同时期的欧洲和亚洲近乎同时使用了棉甲(法国和后期的明,清)。战场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明代后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明代盔甲蛮好看的,因为是棉甲,容易穿着合身。我觉得马上部队,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便越好;列阵进击的一线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对球形弹丸,棉甲是上选,不沉,防护效果应该不差。腓特烈大帝曾经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来,当场昏死,但是弹丸被三层棉衣挡住捡回一条命。
所以我觉得明代用棉甲还是很对的,再说北方冷,多穿点好。当时明代的步兵很质朴,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乱哄哄一拥而上的大规模械斗。对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还是蛮有用的。棉甲分重型和轻型,轻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实内部还有防御力。
棉甲内部是有锁子甲的,棉甲内部有夹层,里面有铁片,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子,名家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锁子甲,做工很精细,或者是用金属丝缝出来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御力。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曾出现过的一种盔甲,但是渐渐被防御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清代更是没有再装备过这种明显对于火器防御能力更强的盔甲,最终棉甲占了上风。
首先同样厚度的扎甲防御力是要低于板甲的,因为甲片互相叠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损坏的地方,美国测试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而明代扎甲鳞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并没有数据显示明代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西方最变态的当然不止4mm,他们通过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达到7mm的厚度,但是整体锻造中这种厚度的盔甲还没有见过。
差距是全面的,各个方面明代都落后于清代,才导致军事上差距巨大。盔甲是一个方面,明代盔甲到最后极端落后,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防备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纪录,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断定明代盔甲不如宋代和唐代。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清代盔甲非常先进,特别是棉甲,基本算身防护,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着清甲冲击蒙古军,基本是无敌的状态。
棉甲替代铁甲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棉花的普及种植,棉甲造价比铁甲低廉,棉甲更加轻便而且维修保养更容易。棉甲与铁甲相比防护效果相当,而且冬季御寒效果要远好于铁甲。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