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交流,谈到中医的发展,聊到很多中医的转型,其实要我看:中医呢,注定是小作坊式的。
中医望闻问切也好,这些收集疾病的手段还有方法,以及看病过程中和患者的沟通,还有患者的交代交流等等,都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烙印。
我跟诊过很多中医,有全国非常有名气的,也有一些网红医生,还有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在互联网上也和一些中医交流过,每个人看病都不同,很多东西交代也不同。
终究是一种比较另类的技术。但是由于中医非常难学,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好的中医呢,非常好,各种收获都非常好,收入啊,病人啊,待遇啊等等;那么没有搞好的中医呢,各种效益呢,就非常差。体制内,整体来看,基本上会看中医的中医非常少。有些医院一两千个医护人员,可能找不出一个把脉开方的中医。
昨天看到一个同行分享一个信息,有人到一个很有名气的三甲医院调查,找了十个中医看病,八个都不把脉,只有两个把脉,处方呢?基本都是中成药加西药,中药方子没有一个人开。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大家到公立医院看过中医的多多少少都有感触。
我以前也分享过,每个中医都是一个独行侠。所有的上下游的东西,大多需要自己重头开始做宣教,做引导,做告示。因为你的和别人不同,每个人都不同,大概率很多东西交代的也不一样。
就拿最简单、最常用的熬药方法来说,有些人五碗水熬成一碗半,每天吃三次,饭后吃。那有些呢,加水超过药面两三厘米,泡十多二十分钟,然后熬二三十分钟,一天吃两次。还有些呢,熬两次,第一次20分钟,第二次40分钟,然后两次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成三次吃……
这个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他的个性化的东西多了去了。所以说,究根到底,中医看一个一个的疾病,都是单打独斗的多,或者顶多一个小团队,还必须一个人牵头的那种。所谓的门派作战,我觉得是不存在的,门派里面的人,各有各的想法,最后也是各自为战。
所以中医看病,就是卖时间。并且有没有这个时间给你卖,还需要前面很多东西给你做铺垫。可能是你的技术,可能是你的服务态度,可能是你的宣传,可能是你的头衔……因为你的平台也好,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各种东西的不同,决定了做法迥异,还没有办法通用。
有些人,搞行政的;有些人,当老师的,收学生,;有些人就靠口碑相传的……用心经营,当然各自经营的方向不同罢了,什么方向,懂得都懂,都有可能患者很多。但是水平怎么样,很难区分。蛇有蛇路,猫有猫道。
我曾经就看过一个中医,体制内公立医院,名老中医,头衔非常多的,患者也很多,在旁边看了一下,每个患者基本都开很多西药,然后加上一个中药方子。还听过一个故事,有个搞西医的执业中医师,退休了,各种头衔很多,然后到很有名气的三甲医院搞了个“中医专家门诊”,一个号几百块钱,开方子,当然不怎么会开,然后在桌面玻璃下压着几个固定方,用的时候抄一些,改改就给患者了。
中医呢,怎么看都注定是小作坊式的,然后是小众的医学。但是如果能够真正静心、潜心钻研的同行,也都是丰衣足食,能帮人解除病痛,做一方自由小神仙。
公众号:杏林陈亮1
李安早年拍人与人的疏隔。开场一桌家宴。油炸松鼠鱼,片墨鱼花,满壁的刀具,暗示着主角的精湛厨艺,二胡配扬琴的曲子..
2025-09-21山东省东阿县姜楼镇邓庙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当地有座武当庙,是一座小庙,如果不注意真会将其当成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庭院给错过了。当年邓庙村有以围绕武当庙的祭祀“社会”。古时为了便于祭祀,产生了以祭祀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社。..
2025-07-08《孙子兵法》每个字都很容易,但是每个字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这也就是为什么其能够成为经典,且越读越有价值的方面。..
2025-04-22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