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黑,克木人弓拉弦鸣乐器。因琴弦使用董棕丝而称董棕琴。又称玎、独弦琴,是克木人唯一的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形制古老,外形与二胡相似(图)。琴杆竹制,呈方柱形,多使用大竹筒劈成的竹条制成,全长80厘米左右,琴头无饰,琴杆上端斜设一轴。弦轴木制,圆锥形,轴长14厘米。琴杆上部设有千斤,下端插入琴筒并外露一截系弦。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一截大龙竹制成,筒长20厘米、直径10厘米左右,筒前口蒙以笋壳为面,筒后端敞口。琴筒后半部分外表常刻有精美的图案纹饰。也有使用带有竹节的竹筒或葫芦的上截制作的琴筒,筒后端呈封闭状,在筒壁上开有数个圆形出音孔。面板上置有竹制或木炭制琴马,张一缕董棕丝为琴弦。
琴弓用竹篾条制作弓杆,两端张以用薄竹皮劈成的细竹丝为弓毛,弓长60厘米。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双膝上,尾柱处于两膝之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玎黑定弦多在c1—a1之间,音域可达六度。音色柔和优美,音量较小。多用于独奏。每逢节日、喜庆场合或平时的夜晚,克木人常奏响玎黑,演奏古老的民歌曲调,追忆那难忘的历史岁月。克木小伙子特别喜爱独弦玎,每当夜间约会姑娘时,它是随身必带的乐器,常在寨边拉奏玎黑,迎接心上人的到来,并用玎琴与姑娘倾吐爱慕之情。流传较广的乐曲有:《串姑娘调》、《受苦调》、《悲调》等。

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
2025-11-16竜林。是傣族墓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据死者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处;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处。一般情况外村人、生人不得进入竜林。傣族认为外人如进入竜林,使会触乱这里的鬼魂,寨..
2025-11-16傣族彩绘木雕是傣族传统工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取材方便。雕凿用具多为1把刀子及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凿。工艺精巧,雕绘图像以龙、麒麟、孔雀、人物、佛像及花卉为常见。应用广泛,龙舟上的龙头翅尾,佛寺的门窗柱饰,牛车前直立的鹤头,屋架上..
2025-11-16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语称为“约骚”,必带手电、竹笛,披个毯子。到姑娘家竹楼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则会等阿爸阿妈睡去悄悄下楼,与小伙子谈悄悄话。夜深渐凉,小伙子便会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带到寨边林中,彻夜密谈;有..
2025-11-16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众多的奇异的药材,“活血圣药”血竭是其中的一种。血竭古称“麒麟竭”,主要医治:跌打、损伤、血瘀疼痛、风湿麻木、妇科杂症等病,同时也是配制“七厘散”药品的主要原料。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采用生长在季雨林中的..
2025-11-16每当夕阳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
2025-11-15蒙古族乐器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
2025-11-07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傣族原始先民的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撰写了不少文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说法:一曰:单一族源论。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傣族的原始先民纯属百越族群滇越支系的后裔,由于这些原始先民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
2025-11-06一、迁徙的简要历史居住在耿马县境内的景颇同胞,时间大约在1855—l883年间从德宏洲的盈江、陇川、瑞丽、芒市、者方和邻国缅甸的普浪、腊戌等地迁徙来的,至今己经有l50年左右的岁月。根据老人的口碑资料,迁至耿马的原由有两种传说故事。第一..
2025-11-0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