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老题署“禅”字石刻
或许是我的孤陋,“佛教书法”似乎还是一个新的书法学名词:除了曾在陈必武先生在《略论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弘一法师的书法是“独创一格的佛教书法”外,它的涵义和产生、发展的原由,还不曾有人正面、系统的谈论过。幸遇中国佛教书法艺术研讨会召开,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求正于专家。
要想对佛教书法作一个明确的逻辑界定是不容易的:现在,书法理论界对书法本体的探讨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不能准确界定书法这个种概念,又如何界定佛教书法属概念?不过,书法艺术是在实用的汉字书写活动中产生的,换言之,是一种特殊的汉字书写活动,这种“特殊”即是弘扬主体精神的目的性和强化汉字点画线条及其组合之美学意蕴的手段。据此,我们认为佛教书法的内涵应该主要在书法作品(及其理论)对于佛教思想的吸收、溶化、表现。对于作品中的文字内容(经、律、论、公案、倡语等),虽然我们承认它属于佛教书法内容,但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次要的,非本质的。
中国佛教思想是那样的博大精深,我想,书法艺术(也可以是别的艺术)如果真正有意识地以之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用艺术的语言去叙述、表现、歌颂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书法们(主要是僧人书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这个工作,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四个方面作一简单归纳。
一、东晋时期的自然流美书风
两晋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苦难深重的,但哲学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儒、佛、道、玄四家,分离结合,斗争调和诸现象,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我国诸子大争鸣以后的又一次大争鸣。”其间,老庄玄学与佛教的相互融摄现象更为明显。一时间,“万物归一之道由无而生”同“万法皆空”相调和;齐物论与“梵我合一”观相呼应;老庄无拘无束,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佛子虚静、解脱的实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成为轮回学说,圆融观的翻板。所以,当时士大夫阶层,把效法自然,追求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美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反映在书法上,便有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自然流美书风。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思想渗入书法的现象。尽管二王等人当时不见得对佛教表现得十分热情,而更多地接受了张天师等人道教的影响,但由于这种道教已经是老庄与佛家的混血儿,二王等人刻意追求的流转圆融,自然天成的风格明显地具有佛教思想便成为一种无可置疑的事实。这种书风一经形成,对整个书法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仅笼罩中国书坛一千多年的书风,而且使这以后的书家至少在理论上不敢作轻易的逾越(如富于创新的宋人,很显然已在创作上突破了二王的藩篱,但在理论上却奉二王书为圭臬,往往以是否有二王的风格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后来,发展到清朝的乌、光、黑馆阁体,才走向死胡同,渐渐失去其垄断书坛的地位。
二、南北朝的刻经书法
奇迹般的南北朝刻石,有这样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个是北魏造像刻字风格的多样性和率真随意性;一个是北周规模宏大的摩崖刻经和刻经字体的圆融自然风格。
为什么会形成这两大特色?为了回答这问题,我们必须检索一下南北朝的佛教史。
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从有关史籍记载看,恐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盛况的写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野奉佛教,信士满天下的时期,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使如火如荼的佛教两度猝遭当头棒打。
第一次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帝采纳笃信道教的司徒崔浩的意见,发布诏令,悉杀天下僧侣,焚烧经卷佛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北地佛踪,一时遂绝”。但是,佛教自入中国后,经汉魏两晋五百余年的传播,已在广大的士民阶层深深地扎根,深受苦难的人们,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笃信佛道。突而其来的灭佛事件,当然不可能毁灭他们对佛的信仰,相反,他们按照佛的理论,把这种统治阶级对他们精神信仰的蹂躏理解为世间的苦难。所以,当佛教再度恢复时,这些信士对佛的崇拜便愈益热烈。于是一股以雕刻功德佛像,祈求神灵保佑之风席卷北方大地。这就是为什么北魏乃至西魏、东魏一百多年内造像石刻迭出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为什么这些石刻文字风格不一(如龙门二十品几乎一品一个面貌),结体开合起伏,重心欹侧,形貌乱头粗服,表现出鲜明的率真随意性的根本原因:刻字的主人是奉信佛教的中下层士民,一般地,他们是没有恪守书法艺术繁琐法则的强烈意识,从流传下来的不少刻字点呈三角,画呈方头直斫现象看,分明是未经书丹,直接凿刻而成。这里,书法作者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压抑于胸中急于吐露的宗教热情,书法艺术本身的规矩却被淡化。所以,以造像石刻为主体的北魏书风,是北朝士民阶层佛教信仰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
按理,这种典型的民间性质的书法是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的。但事实上流传下来的书迹不仅天真烂漫,而且不失规矩法度,可见当时的士民们书法艺术的素养还是很高的。更何况,艺术的东西,还有其特殊的一面:俗与雅的魔方往往被时间这位艺术大师所玩弄。古代人的服饰,未尝不俗,到现代却登高雅的舞台;古代陶制品,未必件件精美,但当它们深埋千年又重见天日,却是那样高雅无匹。清朝乾嘉年间兴起一股尊碑卑帖之风,六朝遗刻,尽成法书。这除了有意反叛当时的馆阁书风以外,与人类审美的归真返璞和寻根崇祖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北朝造像刻石更有一种浓郁的佛教思想,其审美价值的提高,以致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就是势所必然的。
第一次灭佛事件后的一百多年,北周建德年间,又出现了一次禁佛、灭佛。这一次与前一次不同,只是焚经毁塔,没有大规模的杀害僧众,“北齐寺庙悉充王公第宅,三百万僧徒惜命还俗”,一些高僧名宿被强迫与道士一并住进了“通道观”。这次禁佛,表面上压下了盛极一时的佛教活动,实质上也与前一次一样,丝毫动摇不了佛教徒的信仰,他们在等待法运重兴。果然,三四年以后佛禁解除,还俗僧人再度出家,高僧名宿聚徒讲经,以极大的热忱弘扬佛教。他们吸取“二武法难”佛典屡遭焚毁的教训,谋求永久保存的办法,于是出现了摩崖刻经这一佛教史和书法史上的壮举。
用不着再多的解释,我们可以肯定:泰山经石峪、邹县四山等地的刻经规模那么壮大,书法的气势那么雄伟,绝非偶然,而是以安道一为代表的僧人书法家在其宗教信仰受到长期压抑后的一种表现和对遭受苦难而又业已脱离苦海的佛法的虔诚礼赞。尖山等地直径两米以上的擘窠大字,几乎使后人有无可企及之叹。北宋米芾,以题榜而自负,但从《海岳名言》中看,他不知有北齐大字,诚“未见其项背了”。
邹县四山及泰山刻经书法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就是圆融自然,我以为这是上承东晋遗风,又经安道一等人有意识地熔铸佛教思想的结果。安道一是北朝名僧,《高僧传》载其“性豁达,善于辞令,能文会书”,以他身兼高僧与书家的优势和如前所述,用书法来宣扬、赞美佛教的强烈欲望,将佛的精神揉入书法作品便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这方面,胡传海、王南溟先生已作了很好的研究,不再详述。只补充一点:佛教思想与书法的结合,到安道一的时候才趋向于完全的自觉,在此之前,特别是东晋释道安(314—385)以前,佛教的传播以外来僧人为主,国人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佛教宗趣的体味还不深;加上佛教尚未摆脱客座位置,不断地受到排挤,所以佛教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还不明显。东汉三国诸多的写经活动,只是给书法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至于佛教思想给书法的影响,充其量不过由经生对佛教的信仰而使写经表现出某种庄严的迹象罢了。释道安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一些中国学者,翻译、研究、宣传佛教的风气渐兴,士大夫对佛门旨趣的体味渐渐加深,一些艺术(如挤身于庐山慧远白莲社里的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创作开始染上佛教思想的色彩。二王书风在这个时代形成。显然与佛教思想在书法创作思想中的觉醒分不开,但因为它间接地来自玄学,故这种觉醒还不够完全。
三、晚唐五代直抒心意的狂草书
我以为晚唐是中国书法史上佛教精神表现得最明显、最彻底的一个时期,它给中国书法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众所周知,佛教在晚唐时代,主要是禅宗,特别是主顿悟的南宗禅。南禅特色,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只要“本心清净”便可立地成佛,在“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的思想支配下,禅宗各派中普遍出现不尚坐禅、不尚苦行现象,随缘任运,呵佛骂祖,机锋棒喝,亦狂亦癫。令人惊叹的是,与此同时的中国书法也出现了完全类似的现象——一种气势磅礴,狂态逼人的草书,一种以抒发作者情感为无上至尊的艺术,这种草书几乎垄断了晚唐乃至五代书坛,而他们中的领袖人物则是尽一色的禅僧:巧光、亚栖、梦龟、彦修、贯休……
显然,这是禅宗与书法交融之后的产物。
我们发现,早在中唐时期,僧人怀素即已隐约领会到书法应重视清净本心,为了“小豁胸中气”而以心、意作书。巧光、亚栖等人,则从南禅风中找到了直指人心、直抒心意创作理论强有力的宗教思想依据,于是大胆地、义无反顾地将这种创作推向高潮,创一代新风。这种创作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书法艺术抒情表意为第一义,就像佛教以“自觉觉他”,涅槃智慧挽救众生为终极目的一样。现在,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晚唐书家作品中看到他们那颗跳动的心,在这里,书法不再是一种应酬,也不是浅层次的消遣,而是书家的生命、灵魂,是书家的“阿赖耶识”。这里,我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真谛。
可惜的是,业已开启的书法真谛之门很快又被关上。杨凝式尚且还知道,“我意便是我法,我心便是我度”。到了宋人那里,这种绝对肯定心性,直指心源,见心见性式的境界就在强大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变成了对浑沌不清的“意”的追求。宋以后,元陈绎曾、清周星莲等人也曾偶然论及书法的真谛在于抒情写意,明代的徐渭等人甚至还窥见了亚栖等人的妙处,自得其乐地挥洒、发泄了一阵“胸中之气”。但千余年间,对唐末书家的创作及其意义始终没有人引起足够重视,以至近千年来的书法总是围绕着儒家入世思想,功利观念、中庸之道在道德人品、规矩法度和尚意、尚态上盘桓,不敢大胆地破法,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心性在书法创作中的至尊地位。直到当今,我们的书法理论家,才在西方美学的帮助下,重新发现了“抒情写意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秘密。
书法真谛之路,多么迂回曲折的路!
四、肃散淡远之风
宋朝以后,尽管佛教与书法频频交往,但佛教思想对书法艺术新的渗透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
董其昌于佛教是学有自得的,《明史》称其“性和易,通样理,潇闲吐纳,终无俗语”,他与莲池、憨山等样师友善,号香光居土,谈禅参禅,署其室为“画禅”。他从《楞严经》八还义受到启发,懂得了“书未有学古而不变”的道理,又将佛家“梵我合一”“无上清净”境界,巧妙地化入书作,写出一种肃散淡远的书风。此风一出,影响不小,清朝的陈元龙、张照、刘墉等都受其影响,特别是康熙皇帝酷爱董字,遂使此风风靡一时。八大山人深解禅学,其书作也有明显的清淡境界。弘一法师更将此风推向高潮,写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以上是我们的书法前辈挖掘佛教思想以丰富书法艺术创作的几个比较明显的方面,还有许多在创作理论方面的发挥,如禅定、顿悟、渐修与创作心态、灵感、学书方法等密切联系等等,这里都未作讨论。概括起来说,唐末的狂草是在书法艺术精神方面融铸了佛教思想,其余则主要是在艺术形象创作手法上表现了佛教思想的某一部分,使书法呈现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佛教思想博大精深,这种融铸和借鉴我想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不过,书法融铸了佛教的思想,它的内涵都决不仅指这种思想,哪怕文字内容是典型的佛经也是如此。所以,“佛教书法”就其内涵来说是有一定界限的,而其外延则很难作一个满意的界定。
这,就是我对“佛教书法”的见解。
上一页123下一页世界上的宗教,无不重视用艺术形式来宣传教化,尤其是美术。佛教作为东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梁慧皎《高僧传》即云:“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这是自佛教形成乃至流布到汉地..
2025-05-09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伴随而来的有各种艺术,绘画艺术,即为其中之一。中国绘画,在佛教末传入以前,自具独特的风格。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遂发生了不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家们,为佛教服务,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的成绩。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从西北..
2025-05-09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在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歌咏的曲调。它是摹仿古印度的梵腔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的。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
2025-05-08田洪刚居士作《佛教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在修行实践中的价值》专题讲座应西安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邀请,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田洪刚居士于2010年8月29日下午在雁塔论坛为大众作《佛教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在修..
2025-05-08光孝寺方丈释明生(右)向雷于蓝(左)等介绍佛教文物书画作品。10日,时值2010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期间,广州光孝寺举办佛教书画展,有赵朴初、关山月等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佛教字画展出。当天,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5-05-08一、恶念变善念,哑巴会说话此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我的老家辽东半岛南端叫后羊圈的村子,有一个哑巴给一家财主打长工,到年终算账时,给哑巴的钱比别的长工少,哑巴觉得活不少干,凭什么给钱少,心里不平衡,要对财主报复。用什么办法报复呢?..
2025-05-02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争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
2025-04-18佛教音乐指佛教之发展过程中,由各地区或各民族佛教徒所发展出来的音乐。玆依国家或地区,分别略述如次:(1)印度:释迦在世时,严格禁止佛弟子接触歌舞乐曲。不过,仍鼓励弟子们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唱诵。因此当时并未完全否定音乐,且..
2025-04-18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其他宗教音乐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是用音乐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赞」、「偈颂」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佛教戒律告诫信徒们「不听视歌舞」,何..
2025-04-18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
2025-04-18酥油花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酥油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
2025-04-17这次友声书社学术研讨会,以“书法展览、评论和收藏”为主题,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当代全国性书法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30年,大家对书法学习、创作和艺术理论探讨得比较深入,而对作为当代书法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书法展览、评论和收..
2025-04-02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