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老题署“禅”字石刻
或许是我的孤陋,“佛教书法”似乎还是一个新的书法学名词:除了曾在陈必武先生在《略论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弘一法师的书法是“独创一格的佛教书法”外,它的涵义和产生、发展的原由,还不曾有人正面、系统的谈论过。幸遇中国佛教书法艺术研讨会召开,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求正于专家。
要想对佛教书法作一个明确的逻辑界定是不容易的:现在,书法理论界对书法本体的探讨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不能准确界定书法这个种概念,又如何界定佛教书法属概念?不过,书法艺术是在实用的汉字书写活动中产生的,换言之,是一种特殊的汉字书写活动,这种“特殊”即是弘扬主体精神的目的性和强化汉字点画线条及其组合之美学意蕴的手段。据此,我们认为佛教书法的内涵应该主要在书法作品(及其理论)对于佛教思想的吸收、溶化、表现。对于作品中的文字内容(经、律、论、公案、倡语等),虽然我们承认它属于佛教书法内容,但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次要的,非本质的。
中国佛教思想是那样的博大精深,我想,书法艺术(也可以是别的艺术)如果真正有意识地以之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用艺术的语言去叙述、表现、歌颂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发现,我们的前辈书法们(主要是僧人书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这个工作,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四个方面作一简单归纳。
一、东晋时期的自然流美书风
两晋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苦难深重的,但哲学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儒、佛、道、玄四家,分离结合,斗争调和诸现象,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我国诸子大争鸣以后的又一次大争鸣。”其间,老庄玄学与佛教的相互融摄现象更为明显。一时间,“万物归一之道由无而生”同“万法皆空”相调和;齐物论与“梵我合一”观相呼应;老庄无拘无束,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佛子虚静、解脱的实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成为轮回学说,圆融观的翻板。所以,当时士大夫阶层,把效法自然,追求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美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反映在书法上,便有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自然流美书风。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思想渗入书法的现象。尽管二王等人当时不见得对佛教表现得十分热情,而更多地接受了张天师等人道教的影响,但由于这种道教已经是老庄与佛家的混血儿,二王等人刻意追求的流转圆融,自然天成的风格明显地具有佛教思想便成为一种无可置疑的事实。这种书风一经形成,对整个书法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仅笼罩中国书坛一千多年的书风,而且使这以后的书家至少在理论上不敢作轻易的逾越(如富于创新的宋人,很显然已在创作上突破了二王的藩篱,但在理论上却奉二王书为圭臬,往往以是否有二王的风格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后来,发展到清朝的乌、光、黑馆阁体,才走向死胡同,渐渐失去其垄断书坛的地位。
二、南北朝的刻经书法
奇迹般的南北朝刻石,有这样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个是北魏造像刻字风格的多样性和率真随意性;一个是北周规模宏大的摩崖刻经和刻经字体的圆融自然风格。
为什么会形成这两大特色?为了回答这问题,我们必须检索一下南北朝的佛教史。
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从有关史籍记载看,恐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盛况的写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野奉佛教,信士满天下的时期,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使如火如荼的佛教两度猝遭当头棒打。
第一次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帝采纳笃信道教的司徒崔浩的意见,发布诏令,悉杀天下僧侣,焚烧经卷佛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北地佛踪,一时遂绝”。但是,佛教自入中国后,经汉魏两晋五百余年的传播,已在广大的士民阶层深深地扎根,深受苦难的人们,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笃信佛道。突而其来的灭佛事件,当然不可能毁灭他们对佛的信仰,相反,他们按照佛的理论,把这种统治阶级对他们精神信仰的蹂躏理解为世间的苦难。所以,当佛教再度恢复时,这些信士对佛的崇拜便愈益热烈。于是一股以雕刻功德佛像,祈求神灵保佑之风席卷北方大地。这就是为什么北魏乃至西魏、东魏一百多年内造像石刻迭出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为什么这些石刻文字风格不一(如龙门二十品几乎一品一个面貌),结体开合起伏,重心欹侧,形貌乱头粗服,表现出鲜明的率真随意性的根本原因:刻字的主人是奉信佛教的中下层士民,一般地,他们是没有恪守书法艺术繁琐法则的强烈意识,从流传下来的不少刻字点呈三角,画呈方头直斫现象看,分明是未经书丹,直接凿刻而成。这里,书法作者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压抑于胸中急于吐露的宗教热情,书法艺术本身的规矩却被淡化。所以,以造像石刻为主体的北魏书风,是北朝士民阶层佛教信仰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
按理,这种典型的民间性质的书法是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的。但事实上流传下来的书迹不仅天真烂漫,而且不失规矩法度,可见当时的士民们书法艺术的素养还是很高的。更何况,艺术的东西,还有其特殊的一面:俗与雅的魔方往往被时间这位艺术大师所玩弄。古代人的服饰,未尝不俗,到现代却登高雅的舞台;古代陶制品,未必件件精美,但当它们深埋千年又重见天日,却是那样高雅无匹。清朝乾嘉年间兴起一股尊碑卑帖之风,六朝遗刻,尽成法书。这除了有意反叛当时的馆阁书风以外,与人类审美的归真返璞和寻根崇祖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北朝造像刻石更有一种浓郁的佛教思想,其审美价值的提高,以致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就是势所必然的。
第一次灭佛事件后的一百多年,北周建德年间,又出现了一次禁佛、灭佛。这一次与前一次不同,只是焚经毁塔,没有大规模的杀害僧众,“北齐寺庙悉充王公第宅,三百万僧徒惜命还俗”,一些高僧名宿被强迫与道士一并住进了“通道观”。这次禁佛,表面上压下了盛极一时的佛教活动,实质上也与前一次一样,丝毫动摇不了佛教徒的信仰,他们在等待法运重兴。果然,三四年以后佛禁解除,还俗僧人再度出家,高僧名宿聚徒讲经,以极大的热忱弘扬佛教。他们吸取“二武法难”佛典屡遭焚毁的教训,谋求永久保存的办法,于是出现了摩崖刻经这一佛教史和书法史上的壮举。
用不着再多的解释,我们可以肯定:泰山经石峪、邹县四山等地的刻经规模那么壮大,书法的气势那么雄伟,绝非偶然,而是以安道一为代表的僧人书法家在其宗教信仰受到长期压抑后的一种表现和对遭受苦难而又业已脱离苦海的佛法的虔诚礼赞。尖山等地直径两米以上的擘窠大字,几乎使后人有无可企及之叹。北宋米芾,以题榜而自负,但从《海岳名言》中看,他不知有北齐大字,诚“未见其项背了”。
邹县四山及泰山刻经书法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就是圆融自然,我以为这是上承东晋遗风,又经安道一等人有意识地熔铸佛教思想的结果。安道一是北朝名僧,《高僧传》载其“性豁达,善于辞令,能文会书”,以他身兼高僧与书家的优势和如前所述,用书法来宣扬、赞美佛教的强烈欲望,将佛的精神揉入书法作品便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这方面,胡传海、王南溟先生已作了很好的研究,不再详述。只补充一点:佛教思想与书法的结合,到安道一的时候才趋向于完全的自觉,在此之前,特别是东晋释道安(314—385)以前,佛教的传播以外来僧人为主,国人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佛教宗趣的体味还不深;加上佛教尚未摆脱客座位置,不断地受到排挤,所以佛教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还不明显。东汉三国诸多的写经活动,只是给书法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至于佛教思想给书法的影响,充其量不过由经生对佛教的信仰而使写经表现出某种庄严的迹象罢了。释道安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一些中国学者,翻译、研究、宣传佛教的风气渐兴,士大夫对佛门旨趣的体味渐渐加深,一些艺术(如挤身于庐山慧远白莲社里的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创作开始染上佛教思想的色彩。二王书风在这个时代形成。显然与佛教思想在书法创作思想中的觉醒分不开,但因为它间接地来自玄学,故这种觉醒还不够完全。
三、晚唐五代直抒心意的狂草书
我以为晚唐是中国书法史上佛教精神表现得最明显、最彻底的一个时期,它给中国书法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众所周知,佛教在晚唐时代,主要是禅宗,特别是主顿悟的南宗禅。南禅特色,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只要“本心清净”便可立地成佛,在“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的思想支配下,禅宗各派中普遍出现不尚坐禅、不尚苦行现象,随缘任运,呵佛骂祖,机锋棒喝,亦狂亦癫。令人惊叹的是,与此同时的中国书法也出现了完全类似的现象——一种气势磅礴,狂态逼人的草书,一种以抒发作者情感为无上至尊的艺术,这种草书几乎垄断了晚唐乃至五代书坛,而他们中的领袖人物则是尽一色的禅僧:巧光、亚栖、梦龟、彦修、贯休……
显然,这是禅宗与书法交融之后的产物。
我们发现,早在中唐时期,僧人怀素即已隐约领会到书法应重视清净本心,为了“小豁胸中气”而以心、意作书。巧光、亚栖等人,则从南禅风中找到了直指人心、直抒心意创作理论强有力的宗教思想依据,于是大胆地、义无反顾地将这种创作推向高潮,创一代新风。这种创作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书法艺术抒情表意为第一义,就像佛教以“自觉觉他”,涅槃智慧挽救众生为终极目的一样。现在,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晚唐书家作品中看到他们那颗跳动的心,在这里,书法不再是一种应酬,也不是浅层次的消遣,而是书家的生命、灵魂,是书家的“阿赖耶识”。这里,我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真谛。
可惜的是,业已开启的书法真谛之门很快又被关上。杨凝式尚且还知道,“我意便是我法,我心便是我度”。到了宋人那里,这种绝对肯定心性,直指心源,见心见性式的境界就在强大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变成了对浑沌不清的“意”的追求。宋以后,元陈绎曾、清周星莲等人也曾偶然论及书法的真谛在于抒情写意,明代的徐渭等人甚至还窥见了亚栖等人的妙处,自得其乐地挥洒、发泄了一阵“胸中之气”。但千余年间,对唐末书家的创作及其意义始终没有人引起足够重视,以至近千年来的书法总是围绕着儒家入世思想,功利观念、中庸之道在道德人品、规矩法度和尚意、尚态上盘桓,不敢大胆地破法,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心性在书法创作中的至尊地位。直到当今,我们的书法理论家,才在西方美学的帮助下,重新发现了“抒情写意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秘密。
书法真谛之路,多么迂回曲折的路!
四、肃散淡远之风
宋朝以后,尽管佛教与书法频频交往,但佛教思想对书法艺术新的渗透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
董其昌于佛教是学有自得的,《明史》称其“性和易,通样理,潇闲吐纳,终无俗语”,他与莲池、憨山等样师友善,号香光居土,谈禅参禅,署其室为“画禅”。他从《楞严经》八还义受到启发,懂得了“书未有学古而不变”的道理,又将佛家“梵我合一”“无上清净”境界,巧妙地化入书作,写出一种肃散淡远的书风。此风一出,影响不小,清朝的陈元龙、张照、刘墉等都受其影响,特别是康熙皇帝酷爱董字,遂使此风风靡一时。八大山人深解禅学,其书作也有明显的清淡境界。弘一法师更将此风推向高潮,写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以上是我们的书法前辈挖掘佛教思想以丰富书法艺术创作的几个比较明显的方面,还有许多在创作理论方面的发挥,如禅定、顿悟、渐修与创作心态、灵感、学书方法等密切联系等等,这里都未作讨论。概括起来说,唐末的狂草是在书法艺术精神方面融铸了佛教思想,其余则主要是在艺术形象创作手法上表现了佛教思想的某一部分,使书法呈现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佛教思想博大精深,这种融铸和借鉴我想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不过,书法融铸了佛教的思想,它的内涵都决不仅指这种思想,哪怕文字内容是典型的佛经也是如此。所以,“佛教书法”就其内涵来说是有一定界限的,而其外延则很难作一个满意的界定。
这,就是我对“佛教书法”的见解。
上一页123下一页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 飞天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
2025-09-16比尔•维奥拉是美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他学美术出身,但从美术学校毕业后又学过一段时间音乐,因此他和录音、电视、电脑等媒体接触较早,也和新媒体的主将白南准等人颇有往来。他虽是个美国人,却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东..
2025-09-16比格斯作品比格斯(sanfordbiggers1970-),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他是一个跨学科,多面手类型的人,同时制作电影、录像、装置、雕塑、音乐和表演。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他在1992-94年赴日本教授英文并开始学佛习禅。他创作的作品在2000年..
2025-09-16佛教的传人普及、中国化与中国瓷器的发明、发展、繁荣共同进步、精神与物质的渗透,必然影响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中国陶瓷不仅在型制,而更在装饰上日臻完美,常用佛教中的人物、植物、法器作为瓷雕、图案,作为日用、陈设器皿,广泛用于钦..
2025-09-162010年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新建成的新石刻艺术馆面向游客开放,其内陈列《长安佛韵》,共展出149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展示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大部分石刻造像尚属首次展出。西安..
2025-09-155月21日晚8时左右,为恭祝释迦牟尼佛圣诞,福建省厦门市观音寺举办大型佛教音乐会。音乐会由大爱妙音合唱团义务演出,由厦门市著名音乐人张金挺先生主持,各级领导、嘉宾和上百位善男信女观看。厦门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观音寺住持定恒法师..
2025-09-15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届时,台湾收藏家珍藏的重要明代佛像将亮相拍卖会。据悉,这是北京翰海首次推出台湾私人珍藏佛教艺术专场拍卖。此次推出的拍品有来自台湾著名收藏家陈国恩先生十数年来私..
2025-09-152010年5月20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民宗局组织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和荆州画院的知名人士在菩提寺举办了书画笔会。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荆州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小白将所画的一幅“禅院花木深”赠送给祖静法师。中国美协湖北分..
2025-09-15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学家认为音乐疗法对情绪智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个人和个性的尊重;“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个人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目的的发展;选择的自由;理解他人..
2025-09-15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
2025-09-152010年4月26日,“和光宝相——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联民大酒店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山东济宁市委台办和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政府承办,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汶上县宝..
2025-09-14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除前文提及的师宜官、梁鹄等五人外,蔡邕、张昶、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也都兼工八分书。可以看出,东汉至魏晋是八分书体最盛行的历史时期。前人盛赞八分“凶险可畏”“奋研扬波”“龙虎腾踞”“交戟横戈”是指八分书在结体、笔势上..
2025-08-27在字体布局上,其笔画简者,笔道写得丰腴,有时参与篆书的萦折笔画,在体势上多取横势,增强文字的厚重之感,如“魏”、“运”等字;其笔画繁者,笔道则写得爽劲,尽量减少波折,运笔方纵,自然跌宕。一字之内点画之间的穿插避让,笔道粗细,..
2025-08-27有集八卷,佚。今存文一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二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书法长于行草,以韵胜。《新月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徽之书,唐摹本。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
2025-08-27《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曰:“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幼工书。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甫恨逋,并恨峻,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晋葛洪《抱朴子》誉皇象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云:“吴人皇..
2025-08-27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
2025-08-27人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北京的“京”字被幻化成一个奔跑的人形印章,中间的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出人意料地用毛笔书法的形式写成,书体风格脱胎于古老的敦煌汉简体,古朴稚拙..
2025-08-27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