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事和杨广有关吗

2024-09-10 08:07历史解密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隋朝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同秦朝颇为相像,都是短命的统一王朝,而且都是由盛世迅速转向灭亡。杨坚自581年建立隋朝后,艰辛创业20多年,不仅结束了自西晋以后300多年的分裂战乱,还苦心积蓄起巨大的粮食仓储。可是604年,他的儿子杨广轼父篡位后,就开始“折腾”,仅14年便使繁盛的隋朝重蹈了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场。

秦始皇雕像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年轻时颇显示出些文才武略。他写过不少华美诗词,又曾率军讨伐陈国完成了江山一统。他即位后曾得意地说,朕若与士大夫比才学,亦当为天子。但他与父亲杨坚的区别,就在于不懂得民间疾苦。杨坚曾被史家认为是最节俭的皇帝,他登基后,仍穿布帛做的衣服,逢灾年带头拒食酒肉,皇后在世时还不纳嫔妃。

杨广为讨父王母后喜欢,便长期伪装节俭,终于挤掉兄长而当上太子。他篡权后,长期伪装形成的心理压抑猛然释放,马上走向另一极端,成为历史上最奢侈的皇帝。

杨广一登基,便嫌父亲在世时修建的长安城不如意,开始营造东都洛阳。由于此时江南已成全国粮赋最丰富之地,东都所需物品又要通过水运,为此他兴建了大运河。据当时统计,建城和挖河工程所用民夫便多达300万。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杨广拋弃怀柔政策而一味炫耀兵威,600年北抗突厥,608年西讨吐谷浑,都用兵数十万。611年,613年和614年三次征伐高句丽,杨广更是创造了中国古代战史上用兵数的最高纪录。一次出征,隋军便出动了113万人,还调用了随军民夫230万人,行军队伍长960里。

然而,由于指挥笨拙,后方和军心不稳,隋军对付实力并不算强的高句丽时,却一再失败,第一次大败即死士卒30万。而杨广却视兵民之命如草芥,下令再征兵,全然不顾动用兵役的基本限度。

隋朝最盛时户口统计为4600万,若加隐漏者至多不过6000万,杨广征发的役夫至少超过800万,尽发男性青壮尚不足,竟“役及妇人”。如此男不得耕,女不能织,农事荒废,民间饿殍四野。逃役者啸聚山林,天下大乱相互攻伐,暴露的尸体又造成瘟疫流行,形成死亡率攀升的恶性循环,待李渊、李世民父子于617年起兵,经几年征战再度统一天下时,华夏人口已损失3/4以上。

在618年那个凄雨绵绵的早晨,被困江都(今扬州)的杨广借酒消愁,却仍不明白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他在身边卫兵叛乱前不久,还赋诗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真可谓至死没能醒悟,最终落得个被卫兵勒死的下场。

封建帝制是造成君主骄横的根源,不过像杨广这般无理性地大兴兵役还是罕见之例。唐朝总结其教训后,实行精兵政策,慎用民力。唐初虽战事不断,用兵都不超过10万,频繁出征但并未影响经济恢复。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此话确实不虚。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最近更新

  • 中国传说中不为人知的八大凶宅!

    千百年来,道家文化在我国民间都是深入人心的,风水、命理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道家看来,风水旺则人旺,风水败则人衰,从源头上讲,鬼宅即是风水的产物。也使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也让他们更具神秘感..

  • 你知道的妖怪中最悲惨是哪一个,难逃命运捉弄的美杜莎

    相信大家看过希腊神话故事的人,都知道里面有着一个邪恶的女妖怪,并且长的一头蛇发她就是美杜莎。其实美杜莎在哪之前并不是妖怪,接下来幽幽就带大家了解你知道的妖怪中最悲惨是哪一个,难逃命运捉弄的美杜莎吧。妖..

  • 恩菲尔德事件,家里的家具都长的腿会跑

    恩菲尔德恶灵事件发生在1977年的英国,恩菲尔德是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单亲妈妈佩姬哈德森带着四个子女,住进恩菲尔德小镇的284号绿街的房子,自他们住进这间房子后,就不断出现无法解释的现象,十分诡异。接下来幽..

  • 超级工程之中国桥梁:中国最酷的十座超级桥梁排行榜

    2017年12月28日 ,备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即将全线开通!近十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成果,其中,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中国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据说,在世界桥梁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

  •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托梦,人死后一般会给谁托梦(鬼魂会托梦给亲人

    生活中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就会做梦,而且每个人梦到的画面都不相同,但是有不少人在做梦的时候梦见死者的亲人,于是就有人很像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托梦,其实最容易被托梦的人往往都是生前最亲近的家人,所以大家应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