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呢?古人所用的盛放食物的餐具对饮食文化有何影响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要认识古代的饮食文化,还要从这些“餐具”开始。
酒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分量,今天就以此举例。在出现盛具前,吃饭真的只是充饥。有了盛具,尤其是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熟,让吃饭多了些精神层次的涵义。制作精美的各类青铜制品,不但可以盛放食物,还可以边加热边用餐,类似于现在的火锅。
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有一件叫“染器”的青铜器,它是由盘、炉、耳杯组成,功能就是饮食器具。从这个“染”字,就可看出先人对饮食的态度。在古代,调味品称为“染”,在商周时,古人就已经会制作酱这种“染”了,“染器”就是用来盛放各种佐料的。秦汉时候大家喜欢吃较烫的蘸料,所以,需要边吃边加热“染器”。
而整个青铜文化时期,恰恰又是酒文化的盛行阶段。
殷商时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谷物酿酒了,此时的青铜酒器,器形变化多样,质量精美,那时的人就说“非酒器无以饮酒”,酒虽然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和食物无联系,但是,在古人眼中,酒不但融于了生活,更融于当时人的精神之中,翻翻古代文学作品,关于酒的能有1/3之多。
在古时,虽然酒器和食器是分开的,但是,人们对酒器的态度,其实,也透露出饮食的态度,“鼎食”难道就是大家围坐一圈吃肉嘛?当然不是,连大观园的小姐妹,馋酒时还得来圈行酒令呢,更不要说那些身份高贵、啥事都特讲究的贵族了。
而为何是在青铜器时代,古人对饮食的态度奠定了绵延千年的饮食文化呢?
在农耕经济的影响下,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和家人一起过日子,而吃饭就成了这种生活的主旋律,所以,会用尽心思让餐桌文化更加多样化,于是,一样食物可以做出很多道菜,而不同的菜式又会用不同的盛具去展示菜肴的衍生内涵,而不是在一个盘子上叠加食物。
《礼记·礼器》之中这么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饮食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在古时是一件神圣的大事,从盛器上的使用规矩中就可看出,对老祖宗的祭祀是必须万分尊敬的,所以,才会有“尊卑”上的区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些瓷器制品。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汉时已有瓷器制品了,只是那时工艺尚不发达,进入唐、宋时期,尤其是宋朝,瓷器工艺蓬勃发展,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现在,瓷器和我们的联系似乎仅存在于饭桌了,有时还会被不锈钢或者仿瓷这些器具所替代。
在那时,对于小户人家来说,瓷器也许就是个盛放东西的工具,至于它的美观,远在功能之后。但是,对于门庭很高的大户人家来说,这些器皿不但要满足于功能,更要满足视觉上的愉悦感,所以,宋朝出现很多官窑,其中,北宋流行的注子酒壶,就是那个时期青白瓷的代表作。
最早出现的盛具是陶器、角器和竹木制品,虽然,在功能性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就实用性和美观性上看,远不如后来的青铜制品和瓷器,而这两种制品的鼎盛时期,恰恰又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最活跃的时候。这些用餐工具从粗放到精致,从实用到艺术价值,都和一个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也和一个时代的文化紧密捆绑,饮食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发展。
他种部队在一般人心中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些部队的军人各个都十分强悍。他们全部都可以飞檐走壁,就像是古装片里面的大侠一样,杀人于无形之中。他们打破人体极限力量,只是为了更好的保家卫国,接下来就有探灵网..
徐灵胎这篇文章,重点在讲,作为一名中医,应该在明医道的前提下,借助多种方法治病。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分科教育,模仿西医的教育体系,搞针灸的搞针灸,搞中药的搞中药。我是民间中医再到科班,学校的教育固然都有..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出家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想,寺院的大门是向外敞开的,认为入空门没什么好的,只要想来就可以。但事实上中国古代,乃至现在,出家都并不容易,有较..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种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话说,当今我国耕地处于紧张状态,原因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锐减,同时,经济飞速发函各类基建层出不穷,又会占用大量耕地。以至..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和尚身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受到了中国老百姓众星捧月般的待遇。由于古代中国常年发生战乱,民不聊生,百姓们只得从佛教中寻求精神寄托来逃避残酷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