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东一带迁徙而来,由于居住地面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3尺5寸,曾称为“离地人”,后改名为“俐侎族”。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现主要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此外凤庆县郭大寨团山村,营盘镇,云县幸福乡老街、野猪塘、安太等地也有分布。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存在着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类活动,主宰着人们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表达了俐侎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与向往。
俐侎人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家中设有祖神台,凡家中老人去世,埋葬后的都要制作蜡人神偶,将死者亡魂转变为祖神加以供奉。丧葬习俗里,丧事家人必须请朵希(祭司)诵经开悼、哭婆哭送、后人绕棺、捏制蜡偶进行供奉祭祀,设祖神台、祖神箩、蜡偶祖神等祭拜。祭司,当地成为“先生”,也被称为“朵希”。专门为人举行丧葬仪式和诵经的经师的称法,主要职责就是为死者举行“开吊”诵经仪式,主持宗教活动的人物,诵经方式以念、哼、唱、乐、吆喝相配合。未婚男子去世要举行结鬼亲。
其宗教习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具有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树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龙、祭火鬼、安山、安水碗;崇拜树藤、芦苇、杜鹃木、三叶草和密花树等。其中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其祭祀目的在于请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保佑农作物生长旺盛、子粒饱满、收成良好,生活美满,且把祭拜的“神灵”作为一种精神来寄托。
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凡是人们耕种的田地都由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主管,俐侎语称“田公”作“达咪洗颇”,称“田母”作“达咪洗嫫”,称“地公”作“咪洗颇”,称“地母”作咪洗嫫。每年农历六月火把节前一天进行祭祀,统称祭祀为“气买们精(祭田)”或“树嫫们精(祭地)”。祭田祭地除祭祀地点不同外,其祭祀仪式时间、程序、方法基本相同。
祭田公田母,祭祀仪式在秧田(稻谷田)边举行;祭地公地母,在包谷地边举行。祭祀仪式由家中男子当主祭,可携带家人(含女人)到自家祭田祭地边,由男主人选定火塘,并生火、烧水。其材料是密花树、芦稿、栗树、松明子、干革把。搭掌作为祭台。公鸡一只、米、茶、酒各一碗,香三柱,猪肉和盐放置于米碗之上。就绪后双手抱鸡于祭台前作揖,杀鸡,将鸡血滴于祭台前,再用鸡毛蘸血粘在火把祭树上,并把鸡翅毛三根插于祭台前,表示生祭。盛米饭三碗,将煮熟的鸡头、鸡脚、鸡肝、鸡肚、鸡血、鸡翅、鸡翘共九块分别放于三碗米饭头上,每碗饭上再放一块熟猪肉,而后再烧三柱香,点燃火把,用茶、洒一并祭之,表示熟祭。熟祭时,需全家人跪在祭台前叩头请愿。祭毕,撤下祭品,将祭肉回锅后参祭者野餐。
祭色林,色林坐落于一片密林,女人、汉人和其他族人不得入内,不得在林中高声喧哗、放牧、砍柴。林中有几棵大树作为神树,树前用石围砌成平台用作祭坛,凡举行祭祀活动都要在祭坛进行。
俐侎村寨普遍设有山神庙,一般都不盖庙宇,在林中一坪场作祭坛,并以大树或立石作山神象征。每年农历九月逢单日便举行祭山神祭祀仪式。
神秘失踪悬案:人类未解神秘事件第一:Louis Le Prince失踪案Louis Le Prince现今被誉为电影之父,他用单镜头摄影机在..
2025-09-07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
2025-09-01高山族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父母为使子女在成年以后成为生产中的能手和村社的保卫者,男女从小就要跟父母或兄长学习各种生产知识。男孩子在家学习制作各种日用品和修建房屋;在农田或山上学习耕种和打猎。住在沿海地区的要学习造船、织渔网..
2025-09-011949年前,佤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贯穿在生产、宗教等社会生活活动中,未形成专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极少的私塾或学校也未形成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佤族在过去漫长..
2025-09-01祭祀活动开始,非常的精彩来参加三朵节的纳西姑娘,都是很爱美的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2025-08-29“七月半来七月半,稻谷弯腰新米饭。”滇中高原,农历的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也是家乡尝新的日子,是彝族的新米节。新米节定在每年农历七月的属狗天或属龙天,辛苦一年的农人,在节日里得以初尝丰收的甘甜。记得我小时候,每年才到栽秧,就开..
2025-08-2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