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作为标准音,创立了一套哈尼族文字方案。次年,即在红河州开展了“大跃进式”的哈尼文实施推进工作,先后在元阳、绿春、金平开办三期扫盲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共500人,在绿春、元阳举办了两期哈尼文教师培训班,培训哈尼语教师40人。
与此同时,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招收首期哈尼文本科班。随后在红河南岸4县全面铺开哈尼文推行工作。据统计,当时参加学习哈尼文的民族干部、农民及学生共9.5万人,经过短期学习,4.6万人达到脱盲标准。1963年,中央民族学院招收第二届哈尼文本科班。1984年,哈尼文推行主要采取双语教育的方式在小学阶段开展。
中央民族学院与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又招收了多期哈尼文大专班。从1984至1994年的10年间,累计出版哈尼汉双语用书11类,30余种,共计127000册。目前,红河州的《哈尼文报》,金平县、元阳、红河、绿春四县广播站,以及红河州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均有用哈尼文编播的新闻、文艺节目。哈尼文的推广工作正切实有效地进行着。
哈尼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教育传承系统,它包括家谱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具有全民性,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年长者往往成为施教者。茶余饭后、生产劳动之中,火塘、节日庆典、宗教祭祀活动中,通过讲述、演唱、示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具有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特征。
“莫批”是哈尼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意为知识丰富的受尊重的长者,即世人通称的贝玛。哈尼族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习、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主要靠莫批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保留。莫批传授带徒,须是年高望重、历史渊博的“批玛”(大师傅)。学习口碑祭词的地点,平时在批玛家,时间多在晚上。学习祭祀多在批玛主持祭祀的场所。届时老批玛率众前往,由出师的莫批主持祭典,年轻的“批诚”(大徒弟)一面默念祭词,一面做一些小型祭祀。而年纪小记性差的批然(小徒弟)只能多干一些下手活,或跟随莫批默念祭词。
这时,老批玛威严地坐在祭台上指导祭典,即使念错一句话,摆错一碗供品,都要重新更正,直到完全记住为止。经过数十年学习祭典,可举行出师典礼――“批郎候”。届时请历届出师莫批当监听,与批玛一起共同评定成绩的优劣,不合格者即退师从事农业生产。
哈尼族学校教育的发端,最迟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据史籍记载,当时土官龙上登赴京受职,逗留京师“遍访名宿”,学成归来,癖爱汉文典籍,“不娴弓马”,兴学校,建文庙,亲撰碑文,论述孟子学说。由于他的亲自倡导,汉族文化在六诏山和泥地区顺利传播。(《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清朝民国时期,部分哈尼族聚居区陆续办起了一批学校,但入学者多为汉族、白族等民族子女,哈尼族学生为数很少。***成立以后,哈尼族地区的教育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逐年提高。1953年,哈尼族在校小学生为11395人,占总人口的2.5%;在校哈尼族中等教育学校学生为83人,占总人口的0.02%,没有大学生。至1990年,哈尼族在校小学生为161881人,占总人口的12.97%,在校中等教育学校学生为29451人,占总人口的2.36%,在校大学生有420人。目前,哈尼族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校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不断增加,并有了本民族的硕士生、博士生。
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
2025-11-16竜林。是傣族墓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据死者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处;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处。一般情况外村人、生人不得进入竜林。傣族认为外人如进入竜林,使会触乱这里的鬼魂,寨..
2025-11-16傣族彩绘木雕是傣族传统工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取材方便。雕凿用具多为1把刀子及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凿。工艺精巧,雕绘图像以龙、麒麟、孔雀、人物、佛像及花卉为常见。应用广泛,龙舟上的龙头翅尾,佛寺的门窗柱饰,牛车前直立的鹤头,屋架上..
2025-11-16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语称为“约骚”,必带手电、竹笛,披个毯子。到姑娘家竹楼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则会等阿爸阿妈睡去悄悄下楼,与小伙子谈悄悄话。夜深渐凉,小伙子便会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带到寨边林中,彻夜密谈;有..
2025-11-16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众多的奇异的药材,“活血圣药”血竭是其中的一种。血竭古称“麒麟竭”,主要医治:跌打、损伤、血瘀疼痛、风湿麻木、妇科杂症等病,同时也是配制“七厘散”药品的主要原料。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采用生长在季雨林中的..
2025-11-16每当夕阳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
2025-11-15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傣族原始先民的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撰写了不少文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说法:一曰:单一族源论。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傣族的原始先民纯属百越族群滇越支系的后裔,由于这些原始先民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
2025-11-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