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科举入仕的文官们势力最盛的朝代,他们之间以主持科考的考官为核心构成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同科、同年等结成的渊源,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人脉网络,使得上至朝堂、下至州县地方的整个王朝治理体系都被这张无形的大网所笼罩。不过其实在明朝立朝之初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臣子们虽然重视科举的作用,但并没有让它成为唯一的入仕途径,在这条通天之路之外,传统的征辟制、以及从前代太学演变而来的国子监体系,也是为明初朝廷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
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子监的形势就江河日下,监生们从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公认的仕林鸡肋,那里充斥的全是些不学无术的关系户,有志气的士子根本对其不屑一顾,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前文已经提到,明初国子监的生源质量是能够得到保证的,此时学风淳朴,哪怕是官二代们也是家族中有心向学的读书种子,更不要说优中选优选拨而来的地方学子了,加上国子监内的管理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地步,虽然难免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保证了教学质量,监生的成材率自然也极高。不过到了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情况就起了变化。
朱棣在位时期对外频繁用兵,又开始了营造北京新都之类超级工程,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朝廷绞尽脑汁开辟财源,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也可以用捐钱、纳粮等方式取得,这些捐来的监生越来越多,极大损害了国子监的形象。再加上南北两京并立后,国子监也一分为二,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增加了管理难度、大大降低了教学水平。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孔庙的西侧。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为官府培养后备人才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国子监与孔庙相毗邻。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辟雍,为北京“六大宫殿..
2025-09-13明代皇帝中,后世对于明仁宗和明宣宗的评价一直很高。继明成祖朱棣之后,明仁宗与明宣宗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国家出现盛世..
2025-09-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