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澜沧地区群山巍峨,河道逶迤,资源丰饶,物产富庶,风光宜人。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关系密切。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文学形式多样。拉祜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传统节日有火把节。衣色尚黑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唐代文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3米多长的黑色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5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page]烤肉烤茶拉祜族曾经历了长期的狩猎生活阶段。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祜”意为烤吃的方法。拉祜族的族称,反映出他们烤食肉类的习俗非常悠久。今天,拉祜族仍保留着烤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上慢慢烘烤。烤肉色黄味香,十分可口。腌制品是拉祜族的特殊食品,有腌肉、腌卤豆腐、腌豆豉、腌酸菜、腌酸笋等。最奇特的是将兽骨头敲成碎碴,放入盐巴、辣椒、草果、八角等佐料,装进土罐内腌上数月,取出即可食用。饮烤茶是拉祜族的一大嗜好。先把茶叶放进小茶罐内,放在火塘上烤焦,再倒入滚开水,茶香四溢扑鼻,每次仅饮一小盅。如果有客人来了,一定要以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由主人自己喝,第二罐才给客人饮用。主人喝第一道茶,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第二道茶味道最好,奉献给客人。拉祜族还喜欢饮酒。他们有一套自酿水酒之法,用糯米做原料。也有自酿烧酒,自配药酒。他们有酒必痛饮,饮酒必唱歌。现在,逢年过节,拉祜族人都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朋友一道会餐饮酒,吃民族团结饭。刻竹传信拉祜族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拉祜族民间,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天神厄萨曾给拉祜族留下文字,由于拉祜人距厄萨住的地方太远,取文字的人迟到一年,厄萨写的文字都被别的民族拿走了。
当厄萨看见拉祜族来人带有糯米粑,就把文字写在上面。取字的人在返回路上遇上大雨,走了一半路程就把干粮吃光了。于是把写上文字的粑粑也给吃掉了,以为吃到肚里也就记在心上。没想到回到村里时一点印象也没有。这个传说说明拉祜族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迟缓,文化上也是一直比较落后,在拉祜族没有文字的时期,人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刻竹通信的方法:在竹片上刻一道口,表示有事需要收“信”人前来。大口表示大事,小口表示小事。如果插上三根鸡毛,则是要求对方象鸟一样急速飞来,商谈要事。不刻口的竹片也能传递信息。插上三只鸡尾,捎带一块木炭,告诉对方有燃眉之急,需火速救援,插上三根鸡毛,带上三个辣椒,表示发“信”人生气,与对方断交,插上三根鸡毛,加上子弹或弩箭,等于下战书,竹上插三根鸡毛,外带蜂蜡,表示友好和祝福。
今天,中小学教育已普及拉祜山乡,第一代的拉祜族大学生已成长起来。传信的竹片已没有用武之地了。大年小年农历春节,也是拉祜族的年节,也叫过年,但要分为大年和小年。大年又叫女人节,小年又叫男人节。传说古时候,到了过年时,男人在外打猎仍未归来。男人带着猎物回来后,年已经过完了。为了慰劳满载而归的男人,村寨又重新过了一次年,叫做过小年。实际上,由于拉祜族长期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社会组织,女人过大年是合乎情理之事。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共四天,新年的准备却在上年腊月二十四日便开始了。除夕之夜,人人洗澡,舂糯米粑粑,唱年歌。初一凌晨,头遍鸡叫,各家各户便背着葫芦,抬着竹筒奔向山泉抢新水。
据说谁家先抢到清水,谁家谷子先熟。初一晚上村寨人聚集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唱起祝福歌。初二到初四,亲友互相拜年、赠送礼品。初五这一天,全村男子聚合在一起,把树干劈开一面,画上飞禽走兽,每人在三四十公尺外向木片打上一枪,或射上一箭,以预测狩猎的收获。第二天,男人便出外打猎。初九到十一是过小年的日子,全村人穿戴一新,在(钅芒)锣、象脚鼓声中翩翩起舞,迎接福神降临。游乐歌舞活动通宵达旦。正月十二是年节最后一天,称做“满年”。过了满年之后,紧张的春耕生产很快就开始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多来源于牲畜,饮用的通常是羊奶、牛奶、马奶、酸奶(阿依然)、奶皮(卡依玛克)等,其他的奶制品还有奶油(萨勒玛依)、浓酸奶(朱拉特)、稀酸奶(恰拉普)、稀奶油(朱安玛依)、奶饴(库鲁特)、“阿克”(奶皮与酸奶合在一起搅拌而成的..
2025-11-17纳东为土族传统的丰收节日的总称。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一带土族聚居区。每逢丰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六日,各村按规定日子轮番举行。每一“纳东”盛会的“会手”即歌舞者辄有数百人之多,组织甚为严密,不论少壮老幼,均须参加。舞者头..
2025-11-17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
2025-11-16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
2025-11-16傣族的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历史分不开的。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傣族地区就是祖国西南和中印半岛的缅甸、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建置益州郡时,傣族地区即是益州郡的西..
2025-11-16竜林。是傣族墓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据死者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处;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处。一般情况外村人、生人不得进入竜林。傣族认为外人如进入竜林,使会触乱这里的鬼魂,寨..
2025-11-16傣族青年谈情说爱形式多样。按照傣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每年的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时秋收已过,谷物归仓,春耕时间不到,农活较少,是小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串姑娘傣..
2025-11-16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语称为“约骚”,必带手电、竹笛,披个毯子。到姑娘家竹楼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则会等阿爸阿妈睡去悄悄下楼,与小伙子谈悄悄话。夜深渐凉,小伙子便会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带到寨边林中,彻夜密谈;有..
2025-11-16每当夕阳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
2025-11-15西双版纳众多奇异的植物中,香料植物独树一帜。香荚兰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是在食品工业中珍贵的天然高级力口香原料,在世界上享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称,经加工后,可不经调香而直接加香利用。依兰香属蕃茄枝科的高大乔木,其花油是名贵的化..
2025-11-1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