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争,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译作适振、士争。佤族也称窘或振。因只张有一条琴弦,故汉语称其为独弦琴。流行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县等地。外形与二胡相似,奏者自制自用,规格大小不一。琴杆竹制,多使用弹性大的竹条制作,呈扁方形柱状体,全长80厘米~110厘米、宽1.5厘米~2厘米、厚0.5厘米。顶端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方开有三个圆形弦轴孔,其中一孔置入一轴。
弦轴木制或用细竹杆制成,视其弦的长度变化而改变弦轴的插孔位置。琴杆中部原来不设千斤;现已增设千斤,下端插入琴筒并外露系弦。琴筒竹制,呈圆筒形,多用大龙竹制作,筒长12厘米~22厘米、直径8厘米~16厘米,筒前口蒙以一层干笋叶为面,筒后端敞口(图)。琴面置有竹马。张一条琴弦,原多用柔韧的牛草或藤皮捻制而成,弦粗而长,发音较低;现改用尼龙弦或丝弦。
琴弓用金竹或竹篾条制杆,两端拴以棕丝或马尾而成,弓长40厘米。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一支适争,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演奏时全身下蹲,左手扶持琴杆,琴底置于地面,琴杆斜向前方,与地面成65°角,左脚轻轻踩住琴筒或底柱以使琴身稳定,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适争定弦在g—e1的范围内,常用音域为五度。音色浑厚优美,与男声较为接近。只用原把位演奏,音位较宽。左手拇指轻压琴杆使琴弦张力变小,可使原音降低小二度或大二度。演奏空弦时常颤动琴杆,发出的颤音尤具特色。也可捻弦,即拇指和食指捏住琴弦,两指一伸一缩,配合右手运弓,产生揉弦效果。用中指急促打弦,又可产生指颤音效果。
弓法有连弓、分弓和顿弓等。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佤族青年特别喜爱适争,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奏自娱或自拉自唱。青年男女恋爱时,小伙子不仅用琴声邀请姑娘相会,还用乐声表达爱慕之情,并为姑娘吟唱的情歌伴奏。它还用于节日、迁新居和喜庆等场合。流传较广的民间乐曲有:《串姑娘调》、《串门调》、《水娄》(《孤儿调》)、《山东调》、《催眠调》、《叫姑娘起床》、《悲调》和《贺新房调》等。
呼和浩特市郊区甲兰板古戏台建筑分前后台两部分,土木结构。台口有四根檐柱,台中有四根通柱;前后台用木制隔扇间离,..
2025-07-06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黔北仡佬族地区流行“三么台”。其的吃法是先饮酒,佐冷盘、油炸和热炒;再饮油菜,佐糕点、糖果、干果、水果;最后吃饭,上蒸炖、烩、汤等菜。酒、菜、饭都吃过了,才算“么台”。“么台”汉语西南方言,意为结束收场。油菜的制作,用清油炒..
2025-07-06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
2025-07-05拉祜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生产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父母亲的忌日,不播种。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产1天。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进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边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节..
2025-07-05“剁生”是拉祜族年节的必备菜肴。其做法是取公猪或公兽的新鲜脊肉及护心血,与生姜、辣椒,韭菜根、香茅草、花椒、胡椒、草果、薄荷、橄榄皮、香料及食盐等配料一起剁碎食用。剁生虽是传统菜肴,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吃,小孩、未生育妇女和有病..
2025-07-05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
2025-07-0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