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和楚国是最重要的邻国,巴楚斗争几乎贯穿巴民族全部历史。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巴国受到压迫越重,巴成了楚的附庸国.这也是巴国势力范围从汉水.清江一带逐渐向西南重庆迁移的重要原因。入川后,巴国与蜀国因统治者族属相同,发展友好。不料与此同时,川北面的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就在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蜀国灭亡,秦国随及挥师东进,俘虏巴王,灭了巴国。至此,巴国历史结束。秦灭巴蜀后,巴国作为政权消亡了,但以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人贵族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宫职。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巴人为挣脱北方和中厚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推进,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武陵山区山大谷深林茂,沟壑纵横,崎岖险要,适合人的生活习俗。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生息繁衍,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蜜、五溪蛮、武陵蛮、巴郡南蛮等。到了唐代以后从梁、唐、汉、周五代起,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公元1206年即从元代起,由于大量汉人和其它民族如苗族、侗族、仡佬族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综上所述,巴人与土家族根据空间、时间和人群的吻合,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渝东、鄂西、湘西的巴人,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五溪蛮分布生活于武陵山区的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生存绵延千年至宋代,民族特征稳定;之后,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的五溪蛮融合少数民族和部份汉族,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土家族。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
2025-10-25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2025-10-25一个县官丢了金印,害怕皇上知道了问罪,要他的家丁捉拿强盗,限期三天破案。谁知三天以后,家丁们都陆续回到衙门禀告:“没见强盗,只有几个可疑人。”县官喝道:“都给我抓来一一拷问!”第二天一清早,便押来了三人。第一个瘦子被带上堂来..
2025-10-04冬子锣,又称小钩锣。土家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响铜制成,形似盘状,锣面平坦无脐,锣体较钩锣更小。面径10厘米,锣边宽1.7厘米。锣边无孔无绳。锣棰木..
2025-10-04点子,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用响铜制作,形似小锣,锣面平坦无脐,锣面直径9.5厘米~10.5厘米、锣边宽2.3厘米~3厘米,锣边钻有三个小孔,用细绳系于带有三条腿的圆形竹圈中,锣面悬空朝上,竹圈..
2025-10-04在湖南湘西北的大山深处,有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它能用简单的乐器,打奏出深山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声音。千百年来,当地人们用清一色的铜制乐器打奏出了天籁之音,并且曾多次作为中国打击乐艺术珍品走出国门,蛮声海外..
2025-10-04田天原名:田贞见,男,生于1963年农历闰四月十四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天池口人,土家族。1979年毕业于长阳一中,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两年后破格转入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分配到武汉市文联工..
2025-10-04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