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隆庆六年,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帝在位期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也导致明朝从繁盛走向衰落、走向灭亡,故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582年,明神宗亲政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富”,“太仓积粟,可支用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两”。但到了万历中后期,确是“环视库房,一空如洗”,边镇饷银“逾时历年不能给发”。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在于明神宗沉溺于酒色财气,而明神宗沉溺于酒色财气的根源,却又在于他的老师张居正。
张居正自幼教导小皇帝要“节用爱民,以保国本”,建议明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甚至为了节省一点灯烛钱,特地将小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上。这原本是件好事,可惜张居正只是要求别人节俭,自己在生活中却极其腐化,据说他吃一顿饭都要换三套衣服,而且每套都极其华美。
深觉上当的小皇帝无法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对待钱财的态度开始变得偏激起来,对外人小气到近乎吝啬,对自己和家人却又肆意挥霍,花起钱来毫不手软。明神宗对阁臣们的赏赐几乎都是他的招贴字画,仅有几位内阁大臣能得到赏钱,但每次最多也超不过50两。但是明神宗为自己建造的寿寝定陵用银800万两,而且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占公家的光,盗国肥家,不断充盈着自己的小金库。
明神宗在位期间肆意挥霍,掏空国库,榨干百姓,为明朝的覆亡埋下了祸根,故而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之说。
明朝276年有16位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只在位17.25年,而他们的平均寿命却有43.2岁,这个43.2岁中还得多亏朱元璋和朱棣两..
2025-07-22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