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迎新年习俗各不同

2025-08-05 08:48历史文化

不同国家过新年有不同的习俗。然而,相同的是家人团圆时的幸福,亲友互赠礼物时的开心,祝福中的温暖在人们的期待中,2012年即将到来。

新年枞树已早早地进入俄罗斯家家户户,挂满小彩灯、糖果和彩带等饰物,以待白胡子“严寒老人”和他穿银袍戴珠冠的孙女“雪姑娘”乘雪橇而来,把礼物放在树下。每年的12月31日临近午夜,一家团圆的俄罗斯人会围坐电视机前,听总统新年贺词,等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敲响新年钟声。随后,大家开“香槟”齐呼“乌拉”。干杯、拥抱、亲吻、祝福有人会在新年零时打开家门并许愿,或者拿张纸写下心愿,点火烧了,灰烬则放进酒里喝进肚里。

俄罗斯人新年丰盛无比的传统家宴汇集多种多样冷盘、热菜和甜点,其中一道名为“奥利维尔”的沙拉是保留菜品,使用香肠、鸡蛋、青豆、土豆、酸黄瓜和奶油等食材,一般都是家里人一起动手做,其乐融融。

大多数美国家庭会在新年守岁,边看电视边聊家常。不少教堂举办午夜弥撒。在纽约时报广场观看“大苹果落地”是美国最著名的新年传统,始于1907年。几十万人聚集在这个霓虹闪烁的“世界十字路口”,等待悬挂在时报大厦顶端、象征“纽约大苹果”的水晶灯球,在万众一声的倒数声中徐徐降落,在它落地的刹那,新年钟声敲响。人们会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互祝“新年快乐!”

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故乡英国,人们更是唱着这首民歌,互祝新年好。许多伦敦人会去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去泰晤士河边看烟花,等待大本钟的新年第一声,在钟声中许下新年心愿。

在苏格兰的新年零时,人们会开始挨家拜年,带去传统礼物:面包、饮料和一大块煤,并会受邀喝上一杯著名的苏格兰威士忌。

在新年,豪爽的蒙古国民众想方设法回家团聚。他们有这样的习俗,新年午夜前一家人都要到齐,否则预示着来年家庭成员聚少离多。但是,很多人也会心甘情愿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他人的团聚创造条件。

尼泊尔人把国教印度教的节日过得丰富多彩,而过公历新年是近十几年的新兴事物。元旦在2006年才成为公共假日。尼泊尔男女老少庆新年的兴致越来越高,近年更喜欢在新年与朋友聚会,去饭馆聚餐,有时还一起表演歌舞自娱自乐。饭馆老板说,新年前后是一年里生意最火的时候,现在就有人开始预订了。

在大多数人口为穆斯林的埃及,人们迎公历新年喜欢团聚在家里,看12月31日从早播到晚的电视节目“年终特辑”。他们一览一年里的各类节目精华和人气最高的明星,偶尔换个频道观赏国外新年风情。合家欢晚宴的主菜多为烤鸡套餐,阿拉伯风味烤鸡配上黑胡椒、洋葱、玉米、蔬菜沙拉和米饭最为正宗。饱餐之后,人们会到街边放烟花添添喜庆。

日本人过新年类似中国人过春节。日本19世纪晚期明治维新提倡“全盘西化”,把农历大年初一提前到了公历元旦。日本的“年味”一进入12月就开始积聚,最初是商店、邮局摆出各色贺年卡。之后渐渐地,商店、酒馆变得热闹非凡:人们忙着采买礼物和年货,公司“忘年会”酬谢员工辛劳,共同举杯“忘”别旧岁事扰。

日本新年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就是“抢福袋”。1月2日起,大百货公司会推出各种福袋,袋内物品价值往往是袋外标价的好多倍。福袋不多,为在新年讨个头彩,日本人常常一大早就去排队,在商店开门的刹那开始“抢福”。

  • 腊八节的各地习俗

    腊八节简介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

    2025-08-05
  • 中国岩羊在近乎垂直的岩石表面散步 惊呆外国网友

    中国岩羊在近乎垂直的岩石表面散步 惊呆外国网友(视频)据9月13日《每日邮报》报道,一位生态学家在自己的推特上贴了..

    2025-07-30
  • 佤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佤族习俗简介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2025-07-29
  •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等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

    2025-07-20
  • 国外送礼习俗

    国外送礼习俗随着形势的改变,社会的发展,我们和外国朋友交往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掌握一定的外交知识,了解外国人的礼仪常识,在与他们的交际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如何送礼出国后上一般都要向外国朋友赠送一些小礼品以表示祝贺、慰问和..

    2025-07-20
  • 壮族的拜山习俗

    清明时节,广西生活的汉族人在早几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大型超市甚至专门设立了“清明专柜”,“拜山”用的祭祀品一应俱全,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五色糯米饭”,“烤乳猪”,还有各色糕点了。广西的壮族人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已经祭祖完毕了,..

    2025-07-19
  • 东乡族婚礼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

    2025-07-18
  • 东乡族饮食习俗

    东乡族以面食如小麦、青稞、玉米等为主食,副食主要是洋芋等蔬菜。食牛、羊、鸡、鸭肉,但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放血后才能吃。遇节日和吃“宴席”,喜以面和清油为料,炸“油香”、“酥馓”等以及各种花果,味香色美,十分好吃。东..

    2025-07-18
  • 安徽境内畲族特殊的结婚习俗

    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余人。20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

    2025-07-18
  • 甘肃回族的生育习俗

    生育习俗散居在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等地的回族,其生育习俗受汉族的影响颇深。比如小孩满月、周岁、十岁都要请客祝贺,产妇“坐月子”等也和汉族相似,但也有和汉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的生育习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个环节,即“取经..

    2025-07-17
  • 海南黎族生育习俗

    在原始社会时代,原始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到认识生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们就懂得利用树叶和兽皮遮盖和保护自已的生殖器。黎族地区毛道乡出土男生殖器“石祖”图腾崇拜物、保亭县三道地区黎族崇拜女性乳房的基石,印证了黎族自古以来对生育的..

    2025-07-17
  • 汉族节日——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

    2025-07-15
  • 为什么隋文帝杨坚在外国学者中的评价非常高?

    中国历史上谈论到千古一帝,多数人的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因生于赵都..

    2025-07-07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仡佬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仡佬族习俗简介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发源是什么?拉祜族饮食习俗简介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

    2025-07-05
  • 山东人喝酒的礼仪-山东人喝酒习俗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

    2025-06-29
  • 少数民族锡伯族习俗礼仪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约20万,新..

    2025-06-28
  • 福建土楼特色婚礼习俗

    土楼人家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天亮到夫家,意在免受干扰。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一者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惜别情;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

    2025-06-27
  • 台湾婚礼习俗

    每逢新春佳节,所有喜庆的事儿都往一块儿凑。家人团圆,朋友相聚,就连新人们的婚礼也愿意选在这个时候举办。在台湾,现在的年轻人不但愿意在这个时候结婚,而且他们的婚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台湾的年轻人是怎么变着花样..

    2025-06-2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