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有众多官员,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官职有着不同的品级,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七品芝麻官”,这个七品的芝麻官,一般指的就是县令,也就是县长,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小官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曹魏时期开始,就把官职分成了九品,从一品到九品,职位从高到低,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北魏、隋唐时期,又把品级细分,九品分成正品和丛品两种,从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阶和下阶两种,这样算起来就多达三十个品级。
明清时期,嫌官职分得太多太细,又加以简化,九品中的每品,都只分正品和丛品,这样就减少至十八级。
这么多等级的官员,他们该如何区别各自的品级呢?不同的朝代,自有识别品级的办法。
明朝时,官员的品级又在官服上做起了文章,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员所穿的服装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又称为“补服”,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绘兽,以示威武。
无论文官还是武官,从一品至九品,所绣的禽兽尊卑不一,以供人们辨别品级。
洪武二十四年作出规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án];六品青袍,绣鹭鸶[lù sī];七品青袍,绣鸂鶒[xī chì];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看看上面这些官服,整个一个动物世界啊,武将官服上面绣的兽似乎还能识别出来,文官上面那些禽鸟,除了仙鹤、孔雀、鹌鹑外,其他的禽类,估计能准确识别出来的没几个人吧?
明代这种官员服饰制度,从明朝初年开始,到清朝灭亡为止,一直沿用了500多年,成为封建王朝里严格的官员等级制度。
清朝时,官员的官服上所绣的禽兽略有区别,文官通常是:
一品绣仙鹤;二品、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武官通常是:
一品绘麒麟,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豹子;四品绘老虎;五品绘熊;六品绘彪,七品、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明清两代时,受过诰封的官员夫人也有这种补服,以备参加庆典朝会活动。
不同的是,她们所用的补子样式以其丈夫或者儿子的官品为准,且要比男补服略小。
而且,武官官员的妻子、母亲的补服上不绘兽,而是和文官家属一样,绣上禽鸟,意思是女子以娴雅为美,不必尚武。
需要补充的是,刚开始时,“衣冠禽兽”是一个褒义词,官员们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来显示各自的等级,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令人没想到的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衣冠禽兽”也就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旦角的面部化装,大致可以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几种不同的化装方法。1.正旦(青衣和闺门旦)扮演的是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女。由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面部化装上也须略有区别。像《铡美案》的秦香莲、《武家坡》的王宝钏(..
2025-09-16(一)生角的化装方法生角(包括末角)的面部化装,大致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三种不同的化装手法。老生的化装老生(包括武老生)的面部化装,由于角色年龄的不同,有挂黑髯、参髯、白髯的区别。1.挂黑三髯的中年角色.文扮的像《打严嵩》的邹应..
2025-09-16在工业生产上,用发酵法或合成法来制取酒精,在我国有95%以上的工厂,是采用发酵法生产酒精。(一)发酵法所谓发酵法,就是利用微生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转化为酒精的生产方法。发酵法又分为固体发酵法、半固体发酵法和液体发酵法三种。..
2025-09-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