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之三:磬

2025-08-22 09:04历史文化

原题:佛教法器-磬

佛教法器—圆磬”(即“大磬”)

佛教法器—小手磬

佛教法器—圆磬

《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境)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漆树,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质量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通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簴(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于“钲鼓”的一类。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绍的“乐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磬”是“钵”形的。据《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日僧无着道忠编著)说:“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祇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石湖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国)僧磬之制可知焉。”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数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槌)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现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贯以铜线。“磬”是“犍槌”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在大寺院、大丛林里,“维那”管用“大磬”,“悦众”持用“引磬”。上殿时:“悦众”一人或数人,站在“维那”(一人)身后,“悦众”等于是“维那”的部属。“维那”起腔,“悦众”接腔。“维那”转腔,“悦众”跟腔。他们必须声声响朗、字正腔圆,以防大众高低失准,参差不齐。“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以及其它“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行者”的动作等。“大磬”大抵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铛、铪、铃鼓”时,在必要时配合木鱼作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道场人数少,“维那”、“悦众”两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并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法会、庆典、消灾、度亡……”等场合须要敲击外,还有许多仪节须要敲击它们。——据《佛教仪式须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编著)说:“‘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护(护法)等礼佛,皆鸣三下。‘扁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又‘小手磬’,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另据《法器章》说:“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值殿者鸣之。唱衣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阇梨鸣之。”

“磬”是一种神圣的器物,《祇园图经》中说:“佛衣服院,阿难所止,常护佛衣。有一铜磬,可受五升。磬子四边,悉以黄金缕作过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执玉槌,用击磬,声闻三千世界。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减度,娑竭罗龙王收入海宫。”

来源:菩萨在线

  • 盘点韩红的经典佛教歌曲

    知名歌星、音乐人涉足佛教音乐领域,发布佛教题材单曲、佛教音乐专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韩红就是其中的一位。近便收录韩红的两首佛教歌曲。 韩红,生于西藏昌都,祖籍山东德州,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父亲为汉..

    2025-11-21
  • 佛教装饰艺术

    导读:传承千年的佛教艺术,既是凝结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继续演进的深厚资源。今天,我们致力于探索古老佛教建筑的艺术装饰,挖掘其中永不褪色的艺术精髓与宗教情怀,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设计、现代的材质加以现代的阐释,以满足现代人的..

    2025-11-20
  • 道教法器-引磬

    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藏、蒙古、纳..

    2025-11-20
  • 道教法器之斗灯

    斗灯,是道教举行祈安礼(拜)斗科仪时所用之物。道教认为斗星司生司杀,执掌人之寿夭、富贵、爵禄。根据人的出生时辰,科仪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官,礼斗法会目的是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斗灯往往由油灯、米斗、斗灯伞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镜、..

    2025-11-20
  •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朝简,又称手板、笏,玉板或朝板,是道教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有笏。《释名》称,「笏,忽也。君有教命,有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意指笏乃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以笏为纸,直书其上,以防遗忘。《礼记》的《玉藻》称,..

    2025-11-20
  • 道教法器-天篷尺

    天蓬尺是一种道教的法器,又称法尺,外观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道书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长形刻度。法尺为桃木制或铁制两种,天蓬尺多为四棱,六面分别刻有..

    2025-11-20
  • 佛教与梵香

    众所周知,香在各种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佛教经典中关于香的记载非常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许多密宗经典都对香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意义有着诸多的记载。《佛说戒德香经》记载阿难尊..

    2025-11-20
  • 中国佛教法器:禅悦与装饰的交融

    佛教法器:木鱼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

    2025-11-19
  • 佛具收藏:细数佛教七宝里的好意头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佛教七宝是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

    2025-11-19
  • 陶瓷文化中的佛教

     陶瓷佛像。资料图片佛教与陶瓷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佛教借助陶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我国陶瓷文化又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陶瓷的发展。使我国的陶瓷不仅在型制上,更在装饰..

    2025-11-19
  • 《梵呗·佛教唱诵》cd专辑周六签章

     上海音像公司最近出版了上海西林禅寺方丈悟端的《梵呗·佛教唱诵》cd。“华严字母”唱腔是念诵八十卷《华严经》必唱的佛教梵呗,其音律富丽幽深。据悉,这张专辑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和松江区宗教办的大力支持。2月27日10时,专辑将..

    2025-11-19
  • 道教法器——三清铃

    三清铃为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又名帝钟、法钟、法铃、铃书。由于道士学模拟它的声音,俗称师公钘或钘仔。一般高约二十厘米,口径约九厘米,用黄铜制造,有柄、铃内有舌。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

    2025-11-19
  • 道教法器——乾坤圈

    于道教宫观内,细心人可能会注意到――某些道士手内常持一件相连在一处的两个环,时时把玩(其环形,多为木、藤、玉石、金属制成,可于人腕、臂处套挂。北京白云观文物展室中,有一明代青瓷道人像,道人左手即持此物,可见渊源已久)。许多人..

    2025-11-19
  • 佛教艺术:把信仰请回家

    一尊佛,一炷香,一卷佛经,万物皆忘。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爆发与佛教文化的盛行,共同促成了佛教艺术收藏的热潮。资本汹涌无常与物质尘嚣日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内心的安静,越来越多的人寄托于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2025-10-29
  • 中印边境卡孜河谷地带发现古格王国早期佛教遗存

    中国考古专家对中印边境中方一侧卡孜河谷地带佛教遗存研究时发现,这批考古遗址中的早期石窟、寺院遗存属公元11世纪古格王国早期,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山大师仁钦桑布的活动有关。刚刚在此间结束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四川..

    2025-10-29
  • 五台山发现佛教曹洞宗派图塔

    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一座佛教禅宗“曹洞宗派之图”石塔。该塔坐北朝南,位于五台山车沟村的山谷中,建于明嘉靖六年,是一座八角二层石塔。塔座为束腰莲花座,边长0.65米,塔身通高4.3米,一层平..

    2025-10-29
  • “佛教书法”之晚唐五代直抒心意的狂草书

    我以为晚唐是中国书法史上佛教精神表现得最明显、最彻底的一个时期,它给中国书法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众所周知,佛教在晚唐时代,主要是禅宗,特别是主顿悟的南宗禅。南禅特色,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只要“本心..

    2025-10-28
  • 金坛市艺坛新锐参展 佛教书画联展

    范燕青书记会晤常州支社社长孔建钟7月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江南书画院协办的“澄怀雅集”书画联展在无锡市江南书画院开展。金坛市青年书画家程云仲、陈曦的多幅作品参展。据介绍,这次联展汇集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

    2025-10-28
  • 米兰壁画:揭开西域佛教最早遗迹的面纱

    米兰佛寺出土的“有翼天使”画。资料图片根据学者的研究表明,古代的西域(大致是如今的新疆)很可能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当时的西域诸小国佛教的直接源头很少是印度本土,而是邻近的犍陀罗。犍陀罗佛教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包容了古希腊..

    2025-10-28
  • 晋城迴波寺第二届佛教文化节举行

    11月10日(农历九月二十四),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五龙河西村南,始建于明代的晋城市迴波寺举行第二届佛教文化节。据现存的石碑记载,迴波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再未修缮。2003年,晋城市五星居委会在迴波寺原址上开始重修,2006年完工。重修后的..

    2025-10-2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