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来七月半,稻谷弯腰新米饭。”滇中高原,农历的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也是家乡尝新的日子,是彝族的新米节。新米节定在每年农历七月的属狗天或属龙天,辛苦一年的农人,在节日里得以初尝丰收的甘甜。记得我小时候,每年才到栽秧,就开始盼着尝新。那还是在立夏时节,男人们在水田里唱着牛歌唤牛犁田,女人们挽起裤腿弯着腰忙栽秧,满田坝牛勤人忙,男欢女笑。但家乡一带,十年九旱,如果栽秧时遇到久不下雨,我们这一群小孩子就会站在田埂上一遍遍高喊:“老天老天下下雨,杀个年猪供供你”,“小小童子哭歪歪,栽下小秧不得栽,祈求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快快来。”有时碰巧,喊着喊着真的就下起瓢泼大雨,我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站在屋檐下唱起童谣:“一仗日头一仗雨,青蛙出来吃虫子;栽青秧,吃白米;青了黄,黄了青;三青三黄来尝新。”下雨时大人们更高兴,他们顾不得躲雨,戴上斗笠披着蓑衣就冲进了田里,抢天时忙插秧去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古诗写得意境优美,有些生活气息。但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总觉得与实情不符。在我家乡,栽秧时青蛙就叫了,不分昼夜地在田里欢唱,有时竟与我们的童谣相映成趣。而稻花盛开的时候,是听不到半声蛙鸣的,这时的青蛙,正静悄悄地忙着捉虫子。临近七月半,早栽的一茬稻谷就成熟了,黄澄澄的。早栽的稻谷都在河边,因为河边有水,气温高光照充足。此时,随着河面上吹来的风,飘来阵阵稻香,人们在这沁人心脾的田野芬芳中,不用看日子就能知道:快过新米节了!这时,生产队长也变得气宇轩昂,声音洪亮。他会安排几个年轻力壮的社员,把早熟的稻谷收回来,连夜在煮猪食的大铁锅里炒一些出来。因为刚收回来的谷子水分很重,晒两三天也晒不干,何况这个季节老天总是时不时来一仗雨水,让你看着这早熟的稻子也尝不了新。为了尽早尝新或抵御青黄不接的饥荒,把谷子放在大锅里炒干便是最快捷的方法。那时,村里还没有碾米机,炒干的谷子还要放到碓里舂成米,生产队里就只有一间碓房,一次舂不了多少,得几个人轮流着舂。那时的社员干劲大,一天一夜就舂出了足够全队人饱餐一顿白米。炒过的谷子舂出米来,特别香,还泛着一丝丝的绿,煮出饭来那香味就别提了,远远就能闻到。我记得,这些好吃的米也有不同的品种——落地黄、七月黄、西南一七五,一听这些名字,人们就知道是好米,几十年后说起这些名字,我的口舌之间就会立刻泛起儿时的味道。这样的味道,如今已不会真实再现,消失得十分遥远了。新米节算不上是什么重大节日,但家乡的人们都很看重它。尝新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再穷的人家,也要用苞谷或高粱烤几斤小灶酒,青年男女则汇集在场坝上打歌、跳左脚舞。人们舂米的时候,队长会安排人杀一头猪,或者杀一头跌下山坡摔伤而不能犁田的牛,把肉分给每一家人,让每家人都能就着新米“打牙祭”。新米和肉都是在队里的公房由队干部和会计来分,我们这些小孩高兴得早早地就拿条布口袋等在旁边,分到米肉后就欢天喜地回家烧火煮饭煮肉吃。当饭桌上摆起香喷喷的新米饭、香喷喷的牛肉、香喷喷的新酒时,在我记忆中,那样的日子就是天堂。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每家都要在堂屋里做“供饭”仪式。供饭前,先要“叫粮魂”——要到田里割回来一把优质谷穗挂在堂屋的横梁上,这把谷穗的谷子可作来年的稻种,剩下的稻秆则扎成洗锅帚用来洗锅。挂谷穗的时候口里要念吉祥的颂词,大意是: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祷求来年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望上苍保佑我们满仓的粮食要经得住吃,既要吃得饱又要吃不完,像长流水一样不断源头。“供饭”就是一种祭祀仪式——先舀一碗香喷喷的新米饭,然后搛几块腊肉盖在饭上,端到堂屋中央的供桌上,再配上酒、茶、桃、梨等供品,然后全家人虔诚地跪拜,三叩首。其实,这样的仪式,是对土地,对粮食,对劳动和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与感谢。有的人家还专门请来毕摩(祭司,也是彝族知识分子),用彝语演唱好听的《梅葛》。《梅葛》是彝族的创世史诗,你就是唱上三天三夜也唱不完。它记载了远古时候祖先造物、生产的全过程,其中就有找谷种、撒小秧、栽小秧到收谷子的劳动场景及习俗。“供饭”仪式结束后,嘴馋的小孩们还不能尝新,必须先喂狗饭。为什么要先喂狗饭?彝族古歌《找谷种》中是这样唱的:“传说古时候,地上没有谷,人们为找谷,吃尽人间苦。先到坝子找,没有找到谷;后到山上找,也没找到谷。天神在天上,看到人间苦,为了人有食,连夜撒下谷。天神撒下谷,因为在晚上,人们没拣到。见人没谷种,狗急大声叫。向天叫三声,向地叫三声。天神在天上,知人没拣到,又丢三穗谷,叫狗要种好。狗把谷拾回,交给人来种。就从那时起,谷种传下来。”“喂狗饭”的仪式,不仅是感谢狗看家护院的辛苦和忠心,也隐约透露出农耕文明对狩猎、游牧时代的遥远记忆。(作者单位:南华县吕合煤矿医院)
摘自《云南日报》
2月24日,在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举行的祭火活动中,抬着“火神”的送火队伍在村寨中穿行。当日,上万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游客齐聚西一镇红万村载歌载舞,喜迎祭火节。为了纪念彝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火神”木邓,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云南..
2025-07-14彝族对“阿依德波堵”习俗特别重视。“阿依”即小孩;“德波”意指门外的世界、空间、“堵”即出露的意思。“阿依德波堵”可译为“出门见天日”。婴儿诞生三天后到月底这段时间内,要请毕摩选定婴儿“阿依德波堵”的吉祥日,行出户礼。这天,先..
2025-06-28操东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纳苏”“尼苏”等,人口约120万,可分滇黔次方言,包括水西、乌撒、芒部、乌蒙4个土语;盘县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包括禄劝、武定、巧家、寻甸、安宁5种土语。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黔西..
2025-06-24地处广西那坡县城厢镇西南方约18公里处的达腊屯是一个彝族村寨,这里有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魅力四射的服饰和饮食文化。近日,在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里,达腊屯榜上有名。据资料记载,达..
2025-04-28“开新街”是峨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开新街”的到来,才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待到开新街后,人们才下地干活,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街日。富良棚乡,那个彝语叫做“坡拉坡”的地方,以5的倍数为街天赶集,1月30日就是“开..
2025-04-04彝族普遍喜欢畅饮辣白酒,也善于酿制辣白酒,以糯米为首选原料,大米次之,玉米再次之,高粱、粟、稗等粮食亦可用于酿制。酿制辣白酒的基本步骤是:a、浸泡或煮熟原料:将用以酿酒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泡透心或煮熟。b、蒸饭:将浸泡透心或煮熟的..
2025-03-19彝族支系拉乌人订婚、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男女情投意合,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脸相迎,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夜里在女家住。一两天后..
2025-03-15祭天地是彝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一种仪式。祭祀由毕摩主持,祭坛多设在具有三台形状的山顶(俗称祭天山或三台山),也有以人工筑成的三台祭坛。若祈风雨,祭品用黑色的牛、羊或鸡,若祈晴朗,祭品则用白色的。明天启《滇志》..
2025-02-05彝族过年的饮食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并很有讲究。杀过年猪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一个村..
2025-01-07惊艳世界的舞蹈:老虎笙在我们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笙”就是舞,舞就叫“笙”。原来,老虎笙是我们云南彝族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一种消灾驱邪,纳吉迎祥的原始文化,融汇了宗教、文学、社会和民俗学的原生态舞蹈,属巫术文化。1万多年前混沌..
2025-01-071月30日早晨,在太阳还没升起以前,我们便从祥云县城驱车赶往祥云县禾甸镇的大营七宣彝族村。车子前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也如约而至的到达了这座位于白云深处的彝族村落。平时相对僻静的大营七宣彝族村,在今天显得格外热闹,这里将要举行一年..
2025-01-07相传,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东一带迁徙而来,由于居住地面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3尺5寸,曾称为“离地人”,后改名为“俐侎族”。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现主要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此外凤庆县..
2025-01-06彝族在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中,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地有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红河等地区。彝族因支系多,且居住地分散,青年男女结婚因地区差异而形式多样,但一般来说,都要经历相好、说亲、合婚、定婚、娶亲、结婚等几..
2025-01-06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麓深处,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有个叫盖瓦洒村的彝族村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如期举行“裸体哑巴会”。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同胞长期以来与外界的联系很少,保持浓郁的彝族传统民俗。外族外界人很少到这..
2025-01-0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