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
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多。还有一种是对襟的,穿的比较少,一般只有儿童穿。茶衣的袖子有带水袖的,也有不带水袖的。有的上边穿着茶衣,下边穿着裤子;有的在裤子外边再系一条短裙子,这短裙子的名称叫腰包。凡是系上腰包的角色,表示他有一种特殊的身分,比如酒保一类的人,给人递茶送水的时候,当围裙使用,再有一些手艺工匠则在干活的时候,当做劳动的服装用,一般的情况就只穿一件茶衣和裤子。由于茶衣的色彩比较单纯,样式比较朴素,除了扮演儿童穿以外,更多的是一些酒保,樵夫,渔夫等等。所以茶衣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和下层人民所穿用的服装。
短衣类的第二种,就是女式的裤子,袄。女式的短袄是立领的,大襟,袖口比较肥,不带水袖,都是用绸子,缎子做的,花样和色彩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一般的说,裤子、袄都是小户人家的年轻妇女或是大户人家的丫环穿的。小户人家的姑娘穿裤、袄时,腰里大部都系着四喜带,就是比较宽的带子,上边绣着花,还有更简便一点的,就在腰里扎着一条汗巾。所谓汗巾,是一条普通的,漂亮的,长长的手巾。扮演丫环的角色多半在裤子、袄外边再加上一件大坎肩。还有一些大户人家的,性格比较活泼、伶俐的姑娘,有时也穿短袄和裤子,不过她们下身多数都罩一条裙子。此外还有一种女式的裤子、袄(当然男式的也有),是用红布做的,不是用绸子、缎子,样式朴素,这是专门为犯罪的人穿的,所以又叫罪衣。女式罪衣的形状是小领,对襟,腰里扎着素白色的腰包,这腰包也有个专名词叫罪裙,例如《女起解》的苏三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一个习惯,本来红色是表示吉祥的,可是犯重罪的人,可能有杀头的危险,也可以说是最凶,最不吉祥的一种事情,为了冲淡和消减不吉祥的气氛,就有意识地给犯人穿上红色的衣服。这样的做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犯罪和死亡的一种迷信观念,一种神秘色彩。现在为了美化舞台的形象,罪衣都不用红布,改用红色的缎子做了,同时行枷原来也是跟生活中的实物差不多,用木头做的,后来也改为很漂亮的鱼鳞枷,把残酷可怕的刑具变成了光华灿烂的工艺品了。现在演《女起解》苏三戴的就是经过美化的鱼鳞枷。
短衣类的第三种是抱衣抱裤。因为它是紧身的,像裹在身上抱在身上一样。这种衣裳又叫英雄衣。顾名思义,就是侠客、义士、绿林英雄这类人物穿的。例如《三岔口》里的任堂惠,《恶虎村》里的黄天霸,《武文华》里的万君兆,《艳阳楼》里的花逢春及青面虎等都穿这样的衣裳。抱衣的样式是大领、大襟、紧袖,特点是在褂子的底襟周围缝着三层宽绸边,一层摞着一层,像裙子似的,上面有绣花的宽绸边。因为是三层,看着有些像水波浪似的,所以有个专用名词,叫作走水。裤子也有绣花,和褂子上的绣花是一样的,叫作花彩裤。
抱衣抱裤的花样和色彩是多种多样的。穿抱衣抱裤一般都系着鸾带。女式的英雄衣,也有个专用名词,叫作打衣打裤。褂子式样是小领、对襟、紧袖,并有绣花。没有走水,可是它在腰下系着两片下甲,即贴靠在大腿两旁边,同时包住臀部的甲片,而这甲片就代替了裙子,所以又名战裙。因为穿着女式英雄衣的人物,总是要进行战斗的,总是要开打的,穿着裙子就不方便了。而只穿裤子,又单调了些,所以在下身系着战裙。像《武松打店》的孙二娘;《打焦赞》的杨排风等,就穿女式的英雄衣。
还有一种叫侉衣侉裤。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南方人读快字作夸的音,这种口音传到北方来原封未动,就念成侉衣侉裤了。这恐怕是音讹,导致了文字上的错误。我想还是应该把它写为快衣快裤,表示穿上这身衣服,动作非常敏捷。若写为侉衣侉裤,就不易讲通了。快衣快裤与抱衣抱裤的性质相似,也是紧身的,是便于武打用的一种服装,只是更朴素一些。其样式是小领、对襟、紧袖,一般没有什么绣花。颜色为纯黑色的。其特点是在袖子的底侧,胸部的正中,密排着白色的扣绊儿,扣绊俗称疙疸绊儿。下身是纯黑色的裤子。这样的打扮,可能是根据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夜行衣那种式样设计的。穿快衣快裤,一般系鸾带。武丑大部分都穿快衣快裤。武生只有一部分穿,像武松、石秀,以及《巴骆和》中的余千等。
短衣类里还有两种。一种叫马褂,和解放前的那种长袍外边套的马褂差不多。只是加了加工,绣了一些花。实际上这也是清朝的服装。然而,在京剧里,却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穿的。它经常都是套在箭衣外边,作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当然也可以作为战斗时的服装。但穿箭衣马褂进行战斗的时候,显然不会是激烈的,一般都是点到为止。穿箭衣马褂的戏有很多,像《武家坡》里的薛平贵,《汾河湾》里的薛仁贵,《四郎探母?过关》的杨四郎以及《碰碑》里的杨六郎等都穿着马褂,里边穿着箭衣。《武家坡》、《汾河湾》、《探母?过关》都是作为行路时的服装,《碰碑》的杨六郎是经过战斗的,但也是点到为止。
另外一种就是彩裤和水衣。彩裤是每个演员都必穿的,它有各种颜色。原先京剧班里的彩裤,只有黑色、红色两种。后来就发展为白色、粉色、湖色、古铜色,包括绣花彩裤,各种颜色都有了。当然,现在还是红色、黑色两种较多。水衣就是衬在服装里面的粗布衬衣。京剧演员是很辛苦的,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几乎每次演戏,都要汗流浃背,服装很容易被汗水沾染。而戏曲服装是价格比较贵的一种工艺品,所以,演员衬上水衣是为了吸汗,尽量减少汗水对戏装的污损。粗布具有容易吸汗的作用,所以水衣都用粗布制做。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吸收汗水,所以取名水衣。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三眼完全是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只是将节奏放慢,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
2025-10-10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二黄中三眼是从二黄慢板派生出的板式,可以理解成“中等速度的三眼”。它比慢三眼要快,比快三眼要又慢,这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对于演唱和伴奏都是很难把握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先学好原板、慢板,而后再学中三眼的理由。旦角二黄..
2025-09-18在介绍和分析了二黄综合板式的唱腔之后,要做补充说明的是,京剧在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主题思想、剧情、人物形象、地域特色的需求,突破了京剧原有程式的局限,在京剧表演、声腔、美术诸方面都取得..
2025-09-17反二黄慢板(三眼)是从反二黄原板拓展而来。反二黄慢板和反二黄原板的关系,与二黄慢板和二黄原板的关系相同。反二黄慢板旦角和老生的唱腔基本相同。但旦角唱腔的节奏比老生唱腔的节奏要慢。旦角的反二黄慢板唱腔所加的华彩音比老生的要多,..
2025-09-17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性的脸谱。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面容而设计的,表示关羽面如重枣,..
2025-09-17化妆,就是装饰、变型(形)、美化,即通过运用各种化妆工具,施以丰富的化妆用品,遵照美容规律的步骤,采用适于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脸面、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构想的描画、渲染和调整,以强化主体形象,使面部色彩和外型(形)与服饰及气氛环境..
2025-09-17京剧中扮演神鬼角色,有的要戴面具(术语叫做“脸子“)。面具是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装手段。我国古代歌舞,面具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元杂剧和明清两代的戏曲,神鬼角色戴面具的很多,后来大都改为勾脸。从前演剧,每逢年节或喜庆堂会,多跳加..
2025-09-16反二黄有各种板式,但单一板式的唱段不如综合板式组成的唱段多。因为单一的板式篇幅有限,受其板式程式的约束,单一板式的唱腔大同小异,听来乏味,不便剧中人感情的表达,多种板式变化、组合结构的唱腔更具感染力。反二黄综合板式的组合形式..
2025-08-26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从板式名称上分析,原板是原始、原本、即最初的意思。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其他板式都是以原板为基础,演变发展而成的。二黄原板的板式特征是: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唱腔。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
2025-08-26“文革”前的北京,剧团、剧场都在40个以上;“文革”后,保留下来的剧场,也还有十几家。近些年每况愈下,正规演出京剧的剧场,只剩下迁址新修的长安戏院一处。京剧团虽也大量减少,但是中国、北京两大剧院,下属也还有七个演出团;还有一个..
2025-08-02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
2025-07-11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
2025-07-09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
2025-06-21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
2025-06-2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