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东巴文化的介绍

2025-11-17 08:46历史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经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了,它现在被统称为是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就是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呀,还有文学艺术呀,宗教啊,人类学,甚至于医药,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字,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现在我们的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所以由于图画字,人们在观察,比如说我们汉字,因为是在平原里面看

那个‘山’,是一个山,一个山的,所以他写字呢,就有三个山头,但是纳西族它生活在山区里头,他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就是这么个意思,像汉字的门字,有两扇门,纳西族

有一个门,所以他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我们用汉族的话说叫书画同源。”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

  • 纳西族独具特色的东巴艺术品有什么?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

    2025-11-17
  •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风俗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141549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

    2025-11-17
  • 藏娘唐卡:民族文化的瑰宝

    适逢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唐卡以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瞩目。《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系列卷的陆续出版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识唐卡艺术价值的窗口。作为编撰..

    2025-10-29
  • 土族有什么风土人情?土族民族文化的介绍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2025-10-26
  • 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介绍 达翰尔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357人。主..

    2025-10-26
  • 世界上最独特的山,空中浮岛罗赖马山就像空中仙境

    要说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山就一定要说这个像空中浮岛的了罗赖马山了,要说这座山的形状呀还真像伫立在空中的一个极大四..

    2025-10-16
  • 羌族的民族文化 关于羌族的介绍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

    2025-10-05
  • 关于锡伯族的介绍 锡伯族的民族文化

    锡伯族,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

    2025-10-04
  • 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发展成果的窗口

    国家民委授予景宁县“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称号。 台湾歌手林照玉与畲乡歌手一起演唱《我们都是一家人》。 景宁:北原山猫组合与大陆歌手凌晗共同演唱《两岸一家亲》 陵水:一位姓周的女士在现场展示海南的黎族藤编技艺。 陵..

    2025-09-21
  • 纳西族 载歌载舞祭祀“三朵神”

    祭祀活动开始,非常的精彩来参加三朵节的纳西姑娘,都是很爱美的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2025-08-29
  • 揭秘:喜洲的族人的民居有啥独特之处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以“三坊一照壁”,“..

    2025-07-27
  • 壮族男女独特的求爱方式

    壮族青年男女爱情观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有很大的相同,这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难能可贵。壮族人谈情说爱的场所和汉族人对爱情表述的委婉恰恰相反的是,壮族人的求爱场所是选在“公共场合”的,赶上歌圩或者亲朋的婚礼,对于未婚的姑娘、小伙来..

    2025-07-19
  • 阳宗镇高香民族文化艺术节

    正月十五,隆重举行,方圆几村的村民穿上新衣服,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敬香仪式。四面八方的群众约5万人赶往阳宗送大香,感受古朴的民俗文化。阳宗镇高香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阳宗大香堪称天下第一高香。据悉,送大香活动在阳宗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2025-07-15
  • 香港中秋传统活动大坑舞火龙 承载独特文化

    大坑舞火龙今年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秋传统活动大坑舞火龙,今年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星期日开始将一连三天舞动。舞火龙总指挥陈德辉预期,今年将吸引更多市民和海外游客前来参观。..

    2025-07-14
  • 纳西族节日——祭三朵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纳西语称作“祭三朵”,这也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朵”的传统节日。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朵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相传,古时有一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雪石,背回家去,走到现今..

    2025-07-13
  • 酒文化的发展,揭秘汉朝的饮酒文化有多独特?

    古人云:“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骨子里便带着一种对美酒的喜爱。美酒醇香,最是醉人..

    2025-06-13
  • 独特的佛教音乐——梵呗

    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在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歌咏的曲调。它是摹仿古印度的梵腔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的。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

    2025-05-08
  • 广西瑶族独特的生活习俗:瑶家腰盆浴

    走进千里瑶山,最令惬意和难忘的当属瑶家的腰盆。腰盆为何物?是瑶家户户都有的,形似猪腰(猪肾的方言)中间大两小的木制洗澡专用盆。腰盆浴,自然就是用腰盆洗澡了。说起洗澡,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其方式又因生活习惯、生活平等而异,从木桶..

    2025-02-25
  • 正月十五棒棒节 纳西族的米粒会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民族众多的国家,我们云南更是聚集了26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节日,这些也都是我们中华流传百世的传统呢!在云南的边缘城市丽江,住着一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

    2024-12-31
  • 最独特、最精致的宗教艺术:西藏坛城沙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但是,喇嘛们呕心沥血、极尽辛苦之能事创作出的美丽立体画卷,并没有用来向世人炫耀它..

    2024-12-14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