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情缘

2024-09-03 08:05历史文化
对于戏剧,我一向缺乏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它们的历史都很悠久,节奏缓慢、缺乏动感和激情,唱腔晦涩难懂,表演太过于程式化,再多的印象恐怕就是戏剧普遍面临着观众减少、无人欣赏、生存困难的窘境……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更深的印象了。
小时候有过一次亲临剧场看戏的经历,虽不说是倍受煎熬,却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那是在母亲连哄带骗之下去的。在现今夜光杯广场,是原酒泉秦剧团的剧场。那天演出的是秦腔《白蛇传》,是现在我已经烂熟于心的一个爱情故事。可当时我很小,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意思。坐在人群当中,撮于母亲的威严不敢乱跑,只好无奈地蜷坐在母亲身旁,那种难受是可想而知的了。演出现场刺耳的锣鼓声、连吼带喊的唱腔,不仅没有提起我丝毫的兴趣,反而在这震耳欲聋的喧闹声中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戏还没有唱完,而我发现母亲的眼中竟然含着泪水,她被剧中的情节打动了。对于这一点,我在许多年后都没有完全理解。
真正使我对戏剧感兴趣起来,是在大约95年左右(时间也许记的不准确)。为纪念微班进京和京剧诞生200周年,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纪念活动,每晚在央视播出京剧。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遥控器,在确信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节目之后,我的遥控停在了正在播出的一场京剧演出上。
这出戏名叫《锁麟囊》,这是我以后才知道的,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戏,也听不太懂,好在有字幕的帮助,我终于看明白了。讲的是富家小姐薛湘灵怜贫济困,仅义疏财,在出嫁之日救济贫困人家的女子赵守贞,最后善有善报的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可情节安排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很有教育意义。
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它的故事情节,剧中女主人公委婉、哀怨、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优美唱腔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猛然发现,原来京剧唱腔也是如此的美妙,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尤其是那缠绵不断的拖腔,真象有一只小虫子在你心中游弋,弄得你浑身痒痒,却又格外舒服。
后来我才知道,这出戏是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他所创立的程派艺术和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尚小云先生的尚派,荀慧生先生的荀派,并称为京剧旦角艺术四大流派,他们四位先生也因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誉为“四大名旦”。
从此以后,我开始关注京剧,有意地寻找机会来听一听京剧,体味其中韵味,渐渐地竟然也喜欢上京剧了。我慢慢发现,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京剧艺术,竟然是那样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样地令人回味无穷。那时,电视台中播出的京剧节目并不很多,京剧演出是不容易看到的,这让我不免觉得有些不过瘾。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录象、VCD来观看,后来,利用出差去北京的机会,专门买了一套八大样板戏,带回家中细细品味。
以后几年,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这个爱好,虽然称不上是专业的“票友”,可听京剧的热情却与日俱增,每当电视中播出京剧节目,我都会固定频道,听得津津有味。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的开播给我带来了福音,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电视中天天都可以看到京剧演出了。
2001年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的举办,给我的听戏生涯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我产生了唱京剧的欲望。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便如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一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喜欢,都拿来唱,记得《智斗》一段,我竟然将老生,花脸,青衣三种唱腔一人包办,呜哩哇啦乱吼一气,有时呛得自己咳嗽不止,气喘吁吁,图的就是一个高兴,可是家中妻子和女儿就不高兴了,常常对我提出抗议,黄牌警告。
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尽快走上正轨,我意识到这样瞎唱是不行的,根据反复实验,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我给自己定位为老生(其实别的行当我压根也唱不成)唱法。学唱京剧的历程绝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记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由于底子太差,不了解唱腔板式、结构,唱腔记忆成了大难题。我自以为还是个五音俱全的人,前些年爱唱流行歌曲,竟然也唱得像模像样,一首歌曲拿来,听几遍录音也就基本会唱了,可唱京剧就不行了,很短一支曲子,就是唱不好,不是丢了这就是忘了那,尤其是一些散板,简直是要人的命,那些曲里拐弯的拖腔,怎么也唱不准,有时候,一二十天过去了,一只曲子还拿不下来。走路也唱,睡觉也唱,有时做梦还在唱,脑子里不停地响起《四郎探母》、《珠帘寨》、《洪羊洞》、《空城计》……弄得自己觉也睡不好,晕头转向,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叫人欲罢不能。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一爱好竟然面临着知音难觅,四面楚歌地尴尬局面。妻子说我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提前进入老年期了,要不怎么把老年人的爱好给搬来了。朋友们一听我说唱京剧,都笑我“不务正业”,有时一时兴起想表演一段,大家异口同声“不听不听……”。也难怪,我生活在大西北,要说唱秦腔、眉户的,倒不乏其人,唱京剧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了,真是“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啊!想找个共同爱好者互相交流一下都很困难,也只好自娱自乐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深深地迷恋着京剧,那么痴迷,那么执着,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2003.11.24.写于酒泉
  • 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的内涵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
  • 京剧声腔和音乐的发展

    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
  • 丰富多彩的京剧声腔

    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2

    (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
  •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
  • 京剧的过门

    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
  • 京剧谚语:一台无二戏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
  • 京剧谚语:一哭二笑三话白

    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
  • 京剧谚语:千斤话白四两唱

    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
  • 京剧表演出新三例

    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
  •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
  • 京剧的净行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
  • 京剧的乐队及场面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
  • 京剧的锣鼓经

    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
  • 京剧服装-短衣类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
  • 京剧服装-盔帽类

    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
  • 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应用

    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
  •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慢板

    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三眼完全是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只是将节奏放慢,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

    2025-10-10
  • 《富春山居图》中的道教情缘

    近日,浙江省长吕祖善访台期间,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会面后宣布,将出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参与明年7月至9月在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富春山居图》是元朝大画家黄公..

    2025-10-0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