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地区,随处可见的指路碑又叫“令牌碑”。
“令牌碑”,是一种长条形上园下方的碑石,酷似县太爷在大堂上使用的令牌,故尔因形得名。世界上万千碑石,除指路碑外,其他均不归活人享用,因为指路碑是专为活人树立的。此话怎讲?自古以来,湘西有个世俗,若某家小孩多灾多病,养育不顺,父母凝有鬼神相缠,务求其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十字路口立一碑石,并标明东走通达何处,西行抵达何方,南走可通某寨,北去可至某村。正中两行大字:“长命宝贵,易养成人”。此碑专为外乡行人指点迷津,是一种行善积德之举。说来也巧,凡是照此办理的那些人家,小孩子百病消除,百养百顺。
指路碑,不是今人的新作,而是古人的发明。它源于何时,没有相关记载,已无法考证。相传产生于渔猎时代,是土家先民在渔猎阶段中一种生产劳动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五千年以前,土家部族的先人,在茫茫丛山中行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工具落后,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维艰的生计。先人们,不被恶劣的环境怕屈服,而是根据劳动实践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断总结升华自己的劳作技艺,探求一切可能取胜的途径,指路碑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
一个千百人成群的大部族,潜入到树木茂密的林海中狩猎,所面对的猎物,多半是猛虎、狮子、蟒蛇等凶类,没有精心的联络与部署,成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联络手段要高妙。指路碑正是行猎人在猎场上的一种联络暗号。
当年古人的行猎,没有规范的语言,但实际上在狩猎过程中,已有明确的分工。部落长根据操作需要,从部族中安排了一部分人守卡,一部分人查脚迹,一部分人围追猎物。其间,最关键的问题便是信息。比如,查脚人发现一支猛虎朝东方行走,他捡起一规石板放在交叉路口,将有尖子的一头指向大虎行走的方向。或者正朝东方行走的猎物突然又转向南方行走,查脚人发现又以同样的方法,将再度摆放的规石板指向南方。
如此,后面跟上的围山队伍就按照规石板的指向追击猎物。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打猎胜仗。之后,由于猎狩过程中,常有横在叉路口的规石板信物被人畜绊动而无意改变了方向,致使行猎队伍跟丢猎物而导致全场失败。所以,在无数次失败后,人们才将规石板竖起来,深深立在叉路口,并在上面用炭石画上箭头,指明猎物的走向。
猎区的人们,是极富灵感的,他们在社会进入文明阶段之时,又一次创造性地把“指猎石”变成了现在的“指路碑”。很明显,这是土家族先民猎俗遗风的再现,有了它,我们的后辈子孙才能绕过无数迷津,而一代一代地跨入历史旅途的康庄大道。
在恩施的部分土家族地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要“赶毛狗子”,这种风俗在建始县景阳镇尤为盛行,且延续至今。所谓“赶毛狗子”,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人们用树枝、茅草、竹子、松香等物,搭成一个圆锥形的毛狗棚,有房子一般高。茅草、..
2025-06-25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据50年代调查,只会土家语不会汉语的土家的约有七八万。他们多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秀山、来凤一带偏僻山区的土家族村寨中,而且多是老年。目前,据土家族语..
2025-06-06土家族自称“毕孜长”,意为本地人。历史上土家族称谓不统一。1956年我国国务院批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统称为土家族。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提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之后。此外,有..
2025-06-06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
2025-05-1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