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男女(生、旦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度,正好适于旦角的演唱音域,老生二黄原板唱腔移调,形成的旦角二黄原板唱腔,既很别致又与其它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有对应,也很协调。
旦角二黄原板的唱腔与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相同,是四度关系。旦角二黄原板的上、下句的落音与老生的二黄原板落音,有同也有异,比如:老生二黄原板的上句可以落1、也可以落6和3音,而张派旦角十字句二黄原板唱腔《状元媒》“自哪曰与六郎阵前相见”,上句全部都落在1音上,老生二黄原板下句可以落2、5音,旦角二黄原板的下句与老生相同,也落在2或5音上,但以落5音的句子为多。这是由于旦角的演唱音域所决定的。
京剧行内,素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其原因是由演唱者对唱腔音域高度的感觉而来。所谓“怕”,是音域高度给演唱者带来的思想压力。举例说明,老生常用调门是F调或E调,如果用F调演唱二黄唱腔,音域较高的“3”音是A,而演唱用得最多的音是G和F,(也就是F调二黄上、下句的落音“1”和“2”的实际音高位置),用得比较多的是由F往低的下行音E、D和C(也就是老生二黄唱腔的常用音域范围“1”“7”“6”“5”)演唱起来不太费力。如果用相同的调门演唱西皮声腔,由西皮唱腔所决定的是A、G和F是常用音,(也就是西皮唱腔的常用音位“3”和“2”)而西皮声腔多表现激昂的情绪,激昂起来演唱行腔自然会往高处发展,因此西皮的演唱音域比二黄的实际音域要高,老生西皮唱腔的音域在“中、高音区”,而二黄的音域是在“中、低音区”,西皮的常用音,等于二黄唱腔少用的高音,所以老生演员有“男怕西皮”一说。
旦角二黄唱腔比生腔高四度,音域自然要比老生的高,有了“女怕二黄”一说,因此旦角的二黄常用调门,比西皮常用调门要低。
下面我们介绍唢呐二黄原板,对用管乐伴奏的二黄原板做个了解。
在京剧传统戏中的唢呐二黄,用G调演唱正宫调。对伴奏主乐?唢呐的调门,应有严格要求,传统式的伴奏是用降E调的唢呐变“正宫调”(G调)把位演奏,也有就用D调唢呐变把位伴奏的。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京剧器乐唢呐的调门,从降E调的传统唢呐,已变成了E调的唢呐(有时因器乐本身,或演奏水平造成的唢呐调门偏高现象比较普遍)用E调的唢呐、正宫调(G调)的把位演奏唢呐二黄,实际上已不是G调,而是A调了,也就是传统调名的乙字调。如果说E调唢呐本身就偏高,虽是变把位演奏,结果不是G调,往往比A调还要高小二度,问题就会更严重,用这个调门,演员很难演唱原本音域就高的唢呐二黄唱腔。这一点值得演员和伴奏员注意。
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京剧表演各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因二黄原板是二黄所有板式的根基,请牢记二黄原板的唱腔结构特征:老生、老旦、花脸等用大嗓演唱的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2”,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在“1”、“6”“3”音。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3”,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在“2”“5”音。
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5”,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1”。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5”,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2”、“5”。
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我们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为后面介绍二黄的其它板式的唱腔打下了基础。
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二黄中三眼是从二黄慢板派生出的板式,可以理解成“中等速度的三眼”。它比慢三眼要快,比快三眼要又慢,这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对于演唱和伴奏都是很难把握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先学好原板、慢板,而后再学中三眼的理由。旦角二黄..
2025-09-18在介绍和分析了二黄综合板式的唱腔之后,要做补充说明的是,京剧在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主题思想、剧情、人物形象、地域特色的需求,突破了京剧原有程式的局限,在京剧表演、声腔、美术诸方面都取得..
2025-09-17反二黄慢板(三眼)是从反二黄原板拓展而来。反二黄慢板和反二黄原板的关系,与二黄慢板和二黄原板的关系相同。反二黄慢板旦角和老生的唱腔基本相同。但旦角唱腔的节奏比老生唱腔的节奏要慢。旦角的反二黄慢板唱腔所加的华彩音比老生的要多,..
2025-09-17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性的脸谱。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面容而设计的,表示关羽面如重枣,..
2025-09-17化妆,就是装饰、变型(形)、美化,即通过运用各种化妆工具,施以丰富的化妆用品,遵照美容规律的步骤,采用适于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脸面、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构想的描画、渲染和调整,以强化主体形象,使面部色彩和外型(形)与服饰及气氛环境..
2025-09-17京剧的旦角(妇女角色)由于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的不同,大致有正旦(青衣和闺门旦)、花旦(包括花衫、贴旦、小旦)、老旦、武旦、刀马旦、彩旦(丑旦)之分。近四十年来,京剧的旦角化装有着很大的变化。在从前,正旦和花旦的面部化装是有所区别的。..
2025-09-17旦角的面部化装是比较细致的,像脂粉的轻重、眉眼口鼻的描画,以及脸型的改变和美化等等,须要说得比较详细一些。因此,下面着重把旦角面部的化装技巧,加以叙述。面部的白粉旦角的脸上要全部搽粉,粉底子要均匀,演员本人的真眉和嘴唇,要用..
2025-09-171.洗脸??洗脸的意义和老生相同。洗脸后可用毛巾或戴压发帽将头发拢向头后,以免化装时妨碍脸部。2.上白粉??上粉的方法与老生相同。但用粉比老生要浓厚一些,将原来的眉和唇都要盖上,使它不致过于显露。粉要极其均匀。如有粉花了的情况,不..
2025-09-17旦角的面部化装,大致可以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几种不同的化装方法。1.正旦(青衣和闺门旦)扮演的是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女。由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面部化装上也须略有区别。像《铡美案》的秦香莲、《武家坡》的王宝钏(..
2025-09-16京剧中扮演神鬼角色,有的要戴面具(术语叫做“脸子“)。面具是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装手段。我国古代歌舞,面具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元杂剧和明清两代的戏曲,神鬼角色戴面具的很多,后来大都改为勾脸。从前演剧,每逢年节或喜庆堂会,多跳加..
2025-09-16反二黄有各种板式,但单一板式的唱段不如综合板式组成的唱段多。因为单一的板式篇幅有限,受其板式程式的约束,单一板式的唱腔大同小异,听来乏味,不便剧中人感情的表达,多种板式变化、组合结构的唱腔更具感染力。反二黄综合板式的组合形式..
2025-08-26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从板式名称上分析,原板是原始、原本、即最初的意思。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其他板式都是以原板为基础,演变发展而成的。二黄原板的板式特征是: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唱腔。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
2025-08-26“文革”前的北京,剧团、剧场都在40个以上;“文革”后,保留下来的剧场,也还有十几家。近些年每况愈下,正规演出京剧的剧场,只剩下迁址新修的长安戏院一处。京剧团虽也大量减少,但是中国、北京两大剧院,下属也还有七个演出团;还有一个..
2025-08-02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
2025-07-11《木兰辞》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早已经吟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理想。京剧旦角化妆的粉面、红唇、娥眉、凤眼、云鬓也把这种传统梳妆方法发展到极点。旦角俗称贴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剧化妆的第二个步骤。京剧旦角贴片子可分为三..
2025-07-10我自幼喜爱裘盛戎的表演艺术,是裘派引领我走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殿堂,所以对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和熏陶,又由于自己从小爱好文艺,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所谓艺理相通,因而对裘派艺术乃至花脸艺术的理解,也较一般观众深刻些。但我毕竟不是..
2025-07-10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
2025-07-09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
2025-06-21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
2025-06-2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