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无事,以听京剧自娱,每到会意处,则记之。听戏只是一种个人的趣味,而所记之事也是个人的体会,不足为训。
【一】
终于能看到中央台11频道的京剧节目了,以前家中的那台电视机可能是老了缘故,一直无缘看自己喜欢的京剧,而其他的电视节目我几乎不看,幸亏现在能够上网,要不,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当然,“圣贤书”现在也难得读了,年龄大了怕人唠叨,反倒觉得窗外知了的叫声显得更加清凉。
但能天天看京剧反而又看的少了,人总是那么的奇怪,不过,听戏太费时间,何况京剧的音乐实在是单调,一部两小时的戏,反反复复的就是这么几段唱腔,听多了也会令人腻烦。
也许听多了西方歌剧,对音乐总有些苛求。相比于歌剧,京剧更像是中世纪的艺术,古朴,简洁。京剧给人更多的联想是四合院、幽暗的街衢、闺阁的清幽和长安古道的飒飒秋风等等,这是古朴的艺术所给人的一种直觉,而太现代则会损害它固有的品质。电视媒体对传播京剧有帮助,但在无意中却会损害京剧的某种幽暗的美,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有一篇描写东方幽暗美学的散文《阴翳礼赞》,对东方的这种庭院式的、孤寂的美有着独到鉴赏。
过于现代是会损害某种隐秘的趣味的,而时下的大乐队更是对京剧的误读。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曾志ming先生就已经在京剧中尝试加入西洋的管弦乐队,但没有得到发展,除了历史上的一段记载以外,现在早已被人忘记。
【二】
我听京剧属于感觉派;这就是说,我不会爱屋及乌,不会因为和京剧搭上关系的,我都会喜欢。我会去选择一种适合我的声音。
歌唱艺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需要一种对应性的声音来传达它的韵味。德国的艺术歌曲(Lieder)只有用原文才能反映出它特殊的韵味。而用其他文字演唱,味道会失去一大半。京剧也一样。不要说用其他语言,就是咬字不准也会令人大到胃口。
我非常喜欢日本人用嘶哑的嗓子唱的演歌,曾经买过几张演歌的唱片。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嘶哑的嗓音,它比甜腻的情歌更使我着迷。尤其在喝酒时,更有一种枯寂的感觉。日本的古歌云:“不见花枝与红叶、唯见岸边茅屋秋夜中。”东方的艺术最值得让人倾慕的正在与此,它在一种惘然的凝视中映照出生命无声的意义。
艺术不是科学,无所谓进步,如果真有进步的话,梅兰芳早已经被人超过好几代了。
【三】
京剧的特性是一门古朴的艺术,它是中国人内心生活的一种反映,它给我夏日在树荫下摇着扇子,沉浸在似梦非梦的幻觉中。
我一直感觉京剧是夏天傍晚的艺术,在夕阳的余辉下,它能使人感觉一种身心不自觉地溶入。虽说昆曲适合远听,但京剧也一样,由于音量过大,过吵,近听会不胜其烦。以前居住环境狭小,每当我听京剧,妻子总是一脸的烦躁。自从搬到新居以后,妻子再也没有怨言了,因为从书房到客厅正好削弱了它的音量,又能保证每一句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京剧的表现力远胜于昆曲。而更主要的是,它能完美地表现生命的激情。那种慷慨的激昂和落寞的无助。
京剧是有性情的艺术,不像昆曲只是局限于格调上的高雅。而太高雅的东西难免会流于形式。
【四】
友人托我买一套余叔岩的CD,但我跑遍音像书店也没有买到。而我的一套,还是在五年前在刚开张的大卖场中看到的。
这使我想起了京剧的没落,也许每一个时代都会对过去存在着一丝想象。余叔岩的演唱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但在当时,齐如山先生对他也颇有微词。齐如山还认为卢胜奎的唱比之谭鑫培更好。齐如山认为谭太悦耳甜润,而卢的演唱更有一种质朴的风范。人往往都有今不如昔的感觉,但事实是怎么样呢?我们已经听不到卢胜奎的演唱了,无从甄别。
但齐先生的感觉是很准的。质朴比甜美更具格调,也更接近艺术的理想,但如今呢?只剩下花里胡梢的“盛世京剧”了。
【五】
人的脸会显示出他的修养;同样,嗓子也会显示出它的格调。而当今有格调的嗓子不多见。听过一些欧阳中石先生的录音,很喜欢他的嗓音,这是我理想中的京剧的音色。
对时下走红的余派老生王佩瑜并不喜欢,虽然她是媒体的宠儿,但冲的厉害,首先一上戏就两眼怒睁,火的没有内秀。演戏要蓄势待发,听她唱《搜孤救孤》不见老程婴复杂的内心痛苦和鞭打公外杵臼的悲凉,而仿佛是在声讨屠岸贾。这不是弥衡,屠老贼本来心存疑窦,而咋咋呼呼会让他感觉反常。
王佩瑜的天赋实在不错,但不知媒体是否会像吞没了聂卫平一样将她的才气消耗殆尽。
【六】
在利马窦的札记中,他写到中国人是如何喜欢戏曲的,他对中国人如此喜欢戏曲感到非常惊讶。中国的戏曲是最平民化的艺术,且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它始终如一地显示了它具有平民倾向的亲和力。而西方的歌剧就不一样了,它有一条明确的从简单到成熟的发展轨迹,先是从单声部歌曲和简单的琉特琴伴奏,到重唱、合唱以及功能性和声的运用,小型的管弦乐队的加入,一直到大乐队甚至无调性的运用。但中国的戏曲却始终是单声部的歌曲和简单的助奏。
当然,这并不说明东西方艺术之间的高低区别,中国人没有和声观念,这使得单声部音乐不会产生***性的发展。另外中国的戏曲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性的,它的考究是在文字的音韵方面,而不是故事的内容。所以,它又是雅俗共赏的。这是戏曲的奇妙之处。音韵的考究使得戏曲韵味无穷,而故事上的浅显又能使所有人一目了然。
艺术不存在土、洋之别,只有好、坏之分。曾经有不懂中文的洋人听京韵大鼓,居然明白里面唱得大致内容,这是高妙的艺术家和修养有素的人之间心灵的神遇。
【七】
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舞之、蹈之者。”戏迷大多这样,窃以为,听戏的境界莫如“玩物丧志”。余无此等境界,终究是个门外闲汉!好在有酒,也能隔着门帘醉眼惺松地看个大概。
【八】
一友从事歌剧导演,偶也听听京剧。一日忽问:京剧中可有描写鬼魂的,答曰:《乌盆记》便是,继问舞台上如何处理。笑答:简单明了,身披黑衣随从便是。友大服,深感洋人琐碎之极,友正在排练德国瓦格纳氏之《飘泊的荷兰人》,舞台上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景,既劳民伤财,又将观众的想象空间全部填满。
友人深感洋人喜欢折腾,那知一桌两椅也能让人看的明白。
余答:“我们现在也一样,可与洋人试比高,他们有的,我们也要有,他们没有的,我们更要有。相视抚掌大笑。
【九】
古人有手捧《红楼梦》叫着宝玉的名字离世的,每每想到此便不胜唏嘘。生命贵在有情,艺术虽是“乌托邦”,但能使人摆脱俗世世故的乏味。
曾和一友谈起《武家坡》,友人对此忿忿不平。当然,现代女性是无法接受王宝钏这种贞洁烈女的。但《武家坡》虽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却并不损害它作为戏曲的动人之处。艺术不是给人上教育课的,如想受教育我会去***烈士纪念馆。
【十】
丁秉遂先生曾有一文写民国时“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的那场轰动全国的祝寿演出《空城计》。剧中:张的诸葛亮,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可谓给足了张的面子。当然张绝不是附庸风雅之辈,虽然唱得不怎么样,但不过是祝寿玩玩而已。张伯驹乃收藏大家,藏有陆机之《平复帖》杜牧之《张好好诗》,足见其财大气粗。
玩物欲精必须得有财力,张伯驹以“余派”名票享誉京城,也是得其财力的缘故。这不仅使我想起瓦格纳,如果没有路德维希二世的帮助,决不会有“拜鲁伊特歌剧院”的落成。瓦格纳一生对生命充满了厌倦和对死亡充满渴望,一部分原因也是缺“钱”的缘故。理想遇到现实常常是两眼一摸黑。京剧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屈辱和悲伤史,而除了那些“角”境遇相对好一些以外,有多少艺人在屈辱中生活,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这个世界断不是穷人可以随便玩的,现如今能吃一口饱饭,听几段京剧想必也是一种福分。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三眼完全是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只是将节奏放慢,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
2025-10-10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