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太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监,刑余之人。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之后也用来指受过其他刑罚的人。
太监,出入禁内。专权者地位显赫,招摇过市,是上层社会的另类。
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又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太监常不为常人所羡慕,更是士大夫鄙视、羞辱的对象。
太监的来源多是京城郊甸之地,象北京、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太监进宫的原因大致两种:一是好懒无事之徒,见别人当太监发迹,还有了钱,自己眼红,一刀下去,再托人进宫,满足了自己好逸恶劳的性格;二是有人想躲徭役,家中孩子又多,就挑了一个,完事后叫“净身男子”,若有机会进入禁内,除了本家免徭役,亲邻甚至都可能免徭役。可这都是少数,多数聚集起来生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下诏不准结“菜户”,否则就要处剥皮之刑。但在宣德年间,皇帝赐予宦官陈芜两夫人,并赐他姓名王瑾,字润德。后一李姓校尉怒骂“阉人有辱宫嫔之礼”,遭皇上下令剪舌。可见此时明朝皇宫里,太监娶妻一事已经平常。有的太监不仅有妻,还有妾室。明代一些“多懒而馋”的妇人,深爱与太监交往,时日一久,感情日笃,还弃了丈夫,彻底跟了太监。晚明时期,如果宫女没有“菜户”,还会被耻笑。他们的结合,也像外边一样有没人说合。
倘若没得宫女同意,太监强行得之,此太监还会被叫做“白浪子”。《万历野获编》就载有一例老太监强占一宫女的故事,当时宫内流传诗一首:“只合龙宫食菜苔,误从鹤厂看经回。洞中枉作丹砂转,石上还翻白浪来”。
太监的后人,多是老太监找那些刚“进皇城”的小太监。选中者多是长得好看的,叫做“拉名下”。等老太监显贵时,“名下”人也显赫起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