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聚居地在哪里?傈僳族概况简介

2025-04-27 08:05历史文化

傈僳族是我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傈僳族总人口为63.49万人。傈僳族生活于我国东起川滇边界的西昌、木里、盐边等县,西至云南西北部崇山峻岭之间的广阔地域,云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是其分布的中心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沪水、福贡、贡山、兰坪四县是主要聚居区。此外,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地州的永胜、腾冲、维西、苏典、武定、元谋、禄劝等县乡也有分布。由于历史的原因,傈僳族多与汉、彝、白、纳西、普米等民族交错杂居。

傈僳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云南省的70多个县市都有傈僳族的分布,同时在一些县乡又形成了傈僳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在山势险峻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北段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地区,傈僳族多居住于海拔1000至4000米的山区和高寒山区。

傈僳族聚居的滇西北怒江地区,居住环境独特,境内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等山脉南北延伸,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奔腾南下,将这一地区深切出无数的高山幽谷。海拔4000米以上的两座大山,直立怒江两岸,气势磅礴,形成了著名的怒江大峡谷。该峡谷长310多千米,平均高差在2000米,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相距3911米,亦称“东方大峡谷”。

这一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一地带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属于低纬度高原,气候应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但是特殊的地形造成垂直温差大于水平温差,整个峡谷地区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气候带,这种局部地区气候带的垂直变化,亦称为立体型气候。

立体型气候为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存在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地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矿产丰富,适宜种植玉米和稻谷等农作物。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北方的动植物能沿高寒山脊向南延伸,南方动植物能沿暖湿河谷向北分布,所以这一地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有极其丰富动植物资源。《傈僳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原始森林中,有秃杉、黄杉、树蕨、珙桐、楠木、紫檀、香樟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珍稀树种,还有豹、熊、马鹿、犀牛、飞鼠、大灵猫、小熊猫、金猫、猕猴、白尾梢红雉、灰斑角雉等珍禽异兽。经科学勘察,怒江地区还发现了目前世界上罕见的金属矿带和巨型铅锌矿床。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居住条件应该十分优越,但这一地区地处横断山地带,地形陡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极易造成破坏。目前合理地开发利用怒江地区的自然资源,使开发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步,已成为包括傈僳族人民在内的全体怒江人民的共识。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1992年,国家正式确定传教士富能仁发明的傈僳文字为傈僳语的正式书写系统。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

傈僳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时被认为是“蛮”的一部分。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

[page]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短衣,下着长裙,头饰红白料珠,胸前佩彩色料珠项圈。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开胃。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过去,傈僳族地区与外界被峡谷和江河阻隔,溜索成了江河峡谷间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怒江上已有了永久性大桥。

  • 佤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佤族习俗简介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2025-07-29
  • 佤族舞蹈《秧歌》的情节简介

    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的佤族舞蹈《秧歌》中有一个情节:青年男女一边劳动一边调笑说唱,在小伙子们的频频进攻下,姑娘们就会满脸羞涩地把自己抽的烟锅递给自己中意的小伙子。随着烟锅传递次数的不断增加,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也不断加深,..

    2025-07-29
  • 佤族祭祀活动叫谷魂有什么仪式?佤族叫谷魂活动简介

    “叫谷魂”是佤族敬祈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意思是将谷子的魂叫回来,让它粒粒饱满,来年获得更大的收获。叫谷魂一般在每年谷物快要成熟时进行,由村中一户比较富足且有一定声望的人家来主办。是日,要请“魔巴”(巫师)做“法事”,要唱歌(叫谷..

    2025-07-29
  • 佤族历史是什么?佤族由来简介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

    2025-07-29
  • 佤族三弦有什么奇风异俗?佤族三弦制作材料简介

    居住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布饶克人(佤族支系)村寨里经常响三弦声。原来三弦声悠扬的地方,往往就是布饶克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布饶克人的三弦与其他三弦不同,它的三根弦线,用粗细不等的钢丝拴系而成,弦尾振音口用蟒蛇皮蒙面。弹奏时,只要..

    2025-07-28
  • 佤族槟榔的种类是什么?佤族嚼槟榔习惯简介

    嚼槟榔:佤族男女皆喜欢嚼槟榔,每人随身携带装有槟榔的小包。槟榔是圆饼形的,加上石灰、烟草、麻栗树叶同嚼于口中,随嚼随将红色唾液吐出(据说嚼槟榔,有防蛀牙的攻效)。嚼槟榔把嘴唇染成红色,佤族人以此为美。..

    2025-07-28
  • 畲族凤凰装有什么样式及特点?畲族凤凰装简介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戴,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

    2025-07-28
  • 佤族西盟型铜鼓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佤族西盟型铜鼓特征简介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

    2025-07-28
  • 白族的秀邑石雕是什么样的?白族石雕简介

    有首民歌唱道: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建转角楼,石匠难雕石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可这首歌经鹤庆县白族群众演唱时却..

    2025-07-27
  • 白族小吃简介 白族小吃雕梅有何特殊之处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是我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方式。来到大理,虽然很遗憾没有机会品到著名的..

    2025-07-27
  • 榴莲糯米糍的做法简介

    关于国外的小甜点,是有很多品种的,比如这道榴莲糯米糍,就是很多人在下午茶时候的必选,下面小编告诉你一款精致的小..

    2025-07-27
  • 白兰地生产原料简介

    白兰地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其独特幽郁的香气来源于三大方面:一是葡萄原料品种香,二是蒸馏香,三是陈酿香。由此看来葡萄品种是如此之重要,用于酿制白兰地的葡萄品种一般为白葡萄品种,白葡萄中单宁、挥发酸含量较低,总酸较高,所含杂..

    2025-07-22
  • 傈僳族刀杆节 刀锋上的精灵

    初冬的怒江,宛若傈僳族女子,月色中显得分外沉稳安静,江畔的六库镇,却被热闹喧嚣所包围。剽悍勇武的傈僳汉子,穿着传统的傈僳族服装,踏着古老的锣声鼓点,正走向凛凛“刀山”和熊熊“火海”。“刀杆节”,是住在怒江边上的傈僳族最庄严神..

    2025-07-15
  • 朱松发人物简介

    朱松发(1942.11―)出生于安徽黄山紫云村。10岁时随父母迁往安徽怀宁。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家,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结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任安徽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

    2025-07-12
  • 罗城镇戏楼有什么布局?罗城镇戏楼建筑简介

    全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舞台正面五十米长的街面依山势分成五级,利于观看演出。戏楼为骑楼式的过街楼台,来往行人..

    2025-07-06
  • 佤族木鼓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佤族木鼓样式简介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2025-07-06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佤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佤族适争制作方法简介

    适争,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译作适振、士争。佤族也称窘或振。因只张有一条琴弦,故汉语称其为独弦琴。流行于云南省西..

    2025-07-06
  • 畲族历史起源是什么?畲族发展简介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
  • 仡佬族三么台的制作方法是什么?三么台的制作材料简介

    黔北仡佬族地区流行“三么台”。其的吃法是先饮酒,佐冷盘、油炸和热炒;再饮油菜,佐糕点、糖果、干果、水果;最后吃饭,上蒸炖、烩、汤等菜。酒、菜、饭都吃过了,才算“么台”。“么台”汉语西南方言,意为结束收场。油菜的制作,用清油炒..

    2025-07-0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