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因琴筒质料不同而名称也有异,琴筒竹或木制者称玎郭埋,椰壳或葫芦制者称玎郭叨,陶制者称玎郭拎。形制多样,音色柔和,用以独奏或伴奏。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尤以景洪、勐海等地最为盛行。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代李思聪、钱古训二人接受朝廷派遣,前往“百夷”(今德宏傣族地区)进行考察,曾见到在“百夷乐”的乐队中使用着类似胡琴的乐器,在他们所著的《百夷传》中称作“胡琴之类”。这便是今日傣族的西玎。

据此说来,西玎已有了六百年的历史。外形与二胡或板胡相似,全长75厘米~85厘米(图)。琴筒呈圆筒形,多用当地生长的大龙竹或椰壳制作,也有用葫芦、木或陶制者。将大龙竹去掉外皮,外观削成圆筒形或扁圆形,与椰壳相仿,琴筒长5厘米~6厘米、直径5厘米~7厘米,一般筒前口较粗,其上蒙以竹笋壳、薄竹板(竹内壁)或绸布为面,筒腰略鼓,筒后端利用竹节,不开音窗。陶制者用瓦罐或小香炉去底而成,筒长7厘米、筒径9厘米~10厘米,筒壁表面涂釉,并有莲花台之类浮雕图案,外表美观,但已罕见。琴头、琴杆木制,多使用柚木或椿木制成。琴头多单独雕刻呈站立孔雀形、凤凰树叶形等多种造型,富有民族特色。
琴杆呈方柱形,正面扁、侧面宽,上端开有榫槽以安置琴头。也有的琴头平顶无饰,弦槽后开,设有弦孔,左右两侧各置一木制弦轴。琴杆上粗下细,中部不设千斤。琴面中央置竹制梯形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弓用细竹制作弓杆,弯度较大,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长50厘米~60厘米。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琴面朝外,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方法与二胡相反,即反置马尾弓,将琴筒套于弓杆和弓毛之间,弓杆在琴筒内侧,弓毛在弦外(不夹于两弦间)拉奏,中指、无名指向内按压弓杆以控制弓毛的张力。西玎按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a、e1;c1、g1或c1、f1。音域a—e2。音色柔和,音量较小。左手可随时转动琴杆,以配合右手马尾擦弦角度,音响强弱全靠无名指按压弓杆来调节。可拉双弦,奏出五度或四度和音。常用于独奏自娱、自拉自唱或合奏。在西双版纳,赞哈演唱也常用西玎作伴奏。乐曲有《哥呀哥》等。
玎光,傣族新型弓拉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光”为鼓,意即鼓琴。因琴筒与象脚鼓相似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在傣族民间传统拉弦乐器玎嘎那的基础上,琴筒吸收象脚鼓造型美、余音长等特点..
2025-10-25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记载,哈尼族先民擅长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项目,打秋千、打陀螺、爬山、射弩、打石头、泥巴架、跳水、斗鸡等等。泥巴..
2025-10-25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
2025-10-25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2025-10-25次喔,是哈尼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族称牛角琴。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元阳等地。琴体小巧,琴杆木制,全长仅40厘米。琴头与月琴(弦子)近似,向后微弯,呈弧形。中间开弦槽,下设山口,两侧各置一轴,左上右下。琴杆呈圆柱形,..
2025-10-25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
2025-10-25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
2025-10-24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