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自称“毕孜长”,意为本地人。历史上土家族称谓不统一。1956年我国国务院批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统称为土家族。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提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之后。此外,有古羌人之后说;有古濮人为主体,融合巴人、汉人说;有湘西土著、古代巴人、江西汉人融合说;还有人认为土家人是古代乌蛮的一支、土著、古代巴人融合而形成。
巴人活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的甲骨文,先秦史籍诸如《春秋左氏传》、《山海经》中也有关于巴人的记载。到西周时期,巴人已经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奴隶制政权巴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k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盛极一时。后来在秦楚巴蜀诸国的军事角逐中,巴国势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在被楚占据的巴人故地设置郡县。史书中将生活在这里的巴人后裔称为“廪君苗裔”、“板j蛮”、“武陵蛮”、“五溪蛮”、“西阳蛮”、“建平蛮”等。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代土司制度建立起来,土家地区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社会。这一时期史籍中的“土”、“土兵”、“土人”、“土丁”、“土蛮”都是为区别苗族、汉族而出现的称谓。
清雍正年间(1727―1735)在土家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直接派流官来统治。改土归流加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也促使土家族地区的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汉交流在这之后更加频繁。为与外来汉人即“客家”和毗邻的苗族(苗家)相区别,人们自称土家。
鸦片战争后土家族地区也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土家族在历史上曾多次组织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家族人民为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鄂伦春”为民族自称,意为“使用驯鹿的人们”,或者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这一名称在清朝文献中多为“俄尔吞”、“俄乐春”、“鄂鲁春”、“俄罗春”或者“俄伦春”等,最后,统一称为“鄂伦春”。对鄂伦春族的族源,目前有几种说..
2025-08-10“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
2025-08-09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
2025-07-28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
2025-07-05在恩施的部分土家族地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要“赶毛狗子”,这种风俗在建始县景阳镇尤为盛行,且延续至今。所谓“赶毛狗子”,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人们用树枝、茅草、竹子、松香等物,搭成一个圆锥形的毛狗棚,有房子一般高。茅草、..
2025-06-25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据50年代调查,只会土家语不会汉语的土家的约有七八万。他们多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秀山、来凤一带偏僻山区的土家族村寨中,而且多是老年。目前,据土家族语..
2025-06-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