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
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质条件”。好比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人们首先评价的是工艺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及美学价值,然后才问及用什幺原料,采用的什么工艺。欣赏戏曲也是这个道理,先看人物尔后才涉及演员是谁,技巧如何。人们不会?开工艺品而谈论原料?同样,人们也不可能离开剧中的人物而空谈某个演员的艺术功力。如果一个演员扮演了几个身份、性格、遭遇不同的人物,都只给观众一个不变的印象,即千人一面--演员演的是自己?那么,这个演员天赋再好,说到底也是失败的。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老旦演员,其自然条件(相貌、身材、嗓音等)都很不错,可她扮演的一位穷苦老太婆一上场,便给人一种脱离人物的感觉:扮相俊美,容光焕发,眉清目秀。自然,艺术不等同于生活,戏曲艺术更有其夸张的特点,无论何等样人都要“粉墨登场”?可是,这位老太婆的眉眼勾勒得十分“漂亮”,眼线及眼影竟与时装模特不相上下。面部油彩也颇亮丽。这种扮相就与剧中人物的身份、境遇大相径庭了。不仅如此,说其“目秀”,实指其眼神。一位穷困不堪、孤苦无告的老人,一出场只见其双目如炬,熠熠有神,很不切合人物彼时彼地的心境。而梅派青衣李胜素扮演的苏三、虞姬与洛神,就把人与神、贵与贱、无望中的期待与明知大势已去仍强颜欢笑以慰藉英雄的种种不同,通过其扮相、眼神、唱腔以及动作,很有分寸地区别开来。苏三身着罪衣罪裙,眼神是黯淡无光、凄楚哀怜的?虞姬的舞剑,不是耍弄技巧和身段,而是在“舞中”,透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哀怨?而那位“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的洛神,通过其极富表现力的唱腔与身段(当然离不开舞美的配合),就把一个若隐若现、似真似幻的美貌无常的神女表演得灿烂夺目。由此而言,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是通过其扮演的人物展示的。
二、全面把握不同流派的特质
唱法的不同,是京剧流派不同的主要标志。其音色、唱腔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性。裘派花脸的唱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国老老少少的戏迷票友,因此,“十净九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裘派花脸的唱法,一改京剧早期花脸唱法的粗犷、平直,平添了一种甜润柔美的风韵,久而久之,有人把这种新鲜而动人的唱法名之为“阴柔美”。本来阳刚之气是花脸行当的主要特征,再加上一个“阴柔美”,这“阴”、“阳”全占的唱把法,几十年来便被众多戏迷推崇备至。近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不遗余力地渲染“阴柔美”,于是裘派”阴柔美”大行其道。许多裘派花脸演员对此则趋之若骛,凭借突出这一点(甚至把裘先生的某些唱段毫无节制地加花)赚取一些观众的掌声。似乎又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阴柔美”是裘派化脸唱法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特征。于是,如何全面、准确地继承流派就成个焦点问题。应该说“阴柔美”是裘先生对花脸唱法在继承中发展的产物。继承是前提,发展是结果。那幺后人对裘派花脸唱法的把握,继承也是第一位的。而离开继承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在继承裘派花脸唱法的时候,把目光集中在此,也是正常的。有的演员知道自己的嗓音比较轻柔(指通常所说的“薄”和“窄”),就特意抓住这一点加以突出和扩大。可是,要知道,你只照自己的“身材”裁“衣”,而对“衣服”是不是走样却置之不顾,就难免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李嘉良先生说,裘盛戎的唱法是“字正腔圆,浑厚沉实,雄健、饱满和韵味细腻的花脸唱法”,这是对裘派花脸唱法的全面、准确概括。简言之,应是“刚柔相济,恰到好处”。说到“恰到好处”、民间的一种审美观--“美人痣”可以作证:因为脸上长有一颗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位置又十分准确的痣,才使得满脸皆“活”,被称之为美人。因痣而美,若满脸都是痣,那还美不美呢?很显然,不但不美反而丑了。同样,不适当地突出与渲染“阴柔美”,如同没有长得“恰到好处”的痣。“刚柔相济,恰到好处”,体现在裘派花脸的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上。因人物不同,刚柔也有所侧重?因剧情发展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坐寨盗马》尤其是《盗马》一折,以刚为主(且多“炸音”),而《牧虎关》的高旺,其调侃、俏皮与风趣,也出自裘先生一人之口。其它如姚期、廉颇、包拯、曹操、魏线、潘洪、雷刚,其唱法多为刚柔并用且恰到好处。继承流派,把握某个流派的特点,就要比较全面地继承某个流派的剧目。如果偏重于一两出戏,偏爱一两个人物,往往有失偏颇。
三、于“静”之中见真功
欣赏京剧艺术,观众常被演员嘹亮的嗓音,地道的嘴皮子功夫,利落的开打所折服。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在欣赏演员如何“动”的同时,更要欣赏他是如何“静”的--在这方面,更能看出演员的功夫。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杨玉环在醉态中下卧闻花的造型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经典。厉慧良先生的《长坂坡》,赵云的枕戈待旦的睡姿造型。既表现了人物的忠勇,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不夺戏,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前不久,欣赏了上海昆曲演员张询澎的音配像《游园惊梦》。她不是简单地以程序化的动作去配音,而是能动地通过载歌载舞去表现人物。在与柳梦梅对舞时,不时穿插优美而独特的“静”的造型,设计得疾徐有致,恰到好处。特别是惊梦一折,身伏案头,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之时,用张弛有度的微微起伏的双肩和两臂,配合富有表现力的眉头与睡意股陇的双眼以及略微翘起的嘴角,很生动地表现了杜丽娘为梦中情景而惊喜的心态,造型十分优美,表情极为细致,使人悟到,平淡的故事中人物性格同样可以是深沉而丰富的,没有刀光剑影的舞台同样也能魅力无穷。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三眼完全是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只是将节奏放慢,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
2025-10-10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