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佤族的银饰品非常奇特,耳环大得出奇夸张,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不久前,我慕名来到孟连县的富岩乡,终于见识到了这样的大耳环。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纯银打制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长6至7厘米,中间空心,朝耳背的一面加盖;有的象锣面,锣面直径达8厘米以上;有的还垂有许多银穗,走起路来窸窣作响,摇曳生姿。佩戴耳环的妇女说,这些耳环是她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珍贵礼物。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耳垂上之所以饰以环坠,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激发恋情。现在,这些耳环不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
许多人为了能戴上漂亮的耳环,小小年纪就忍受穿耳的痛苦,起初是在耳轮上穿孔,并塞进去一块很小的木栓,以后逐渐用大一些的木栓替换,直至最后塞进一块直径约4厘米的栓塞为止。另外,还有一个秘密,大耳环也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空心的耳环体相当于一个储钱或小针小线的容器。几张100元的人民币,只要把它卷成筒状,很轻易就能把它装进耳环之中,然后盖上盖子,非常安全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高原之舟”——牦牛的故乡,我们大通县土族妇女制作的牦牛酸奶在整个西宁市都享有盛誉。土族妇女将新鲜的牦牛奶放到锅里煮沸,然后盛在茶碗里自然冷却,等到微温时每碗加入一勺酸奶放到容器内(温度等同于电褥..
2025-10-26次喔,是哈尼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族称牛角琴。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元阳等地。琴体小巧,琴杆木制,全长仅40厘米。琴头与月琴(弦子)近似,向后微弯,呈弧形。中间开弦槽,下设山口,两侧各置一轴,左上右下。琴杆呈圆柱形,..
2025-10-25点子,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用响铜制作,形似小锣,锣面平坦无脐,锣面直径9.5厘米~10.5厘米、锣边宽2.3厘米~3厘米,锣边钻有三个小孔,用细绳系于带有三条腿的圆形竹圈中,锣面悬空朝上,竹圈..
2025-10-04基诺族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的耳环一般用刻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器做成,精..
2025-09-12基诺族挎包几乎就是基诺族服饰的缩影,其色彩和图纹,汇集了基诺服饰的主要特征。自织的棉麻条纹底布,是基诺族男女衣装的主要原料,它们自然也被用於挎包的缝制上。简捷的做法,是将约一尺宽的腰织土布,裁成几块,长的那块对折成条,做挎包..
2025-09-12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佤族总人口为39.6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
2025-09-02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
2025-09-02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部差别较大,彼此不相沟通,但都是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黏着语,现尚有语言15种,在聚居区和家庭等不同范围内使用,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兼通汉语文。民..
2025-09-01佤族民间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较为简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一问、二看、三号脉〈诊脉〉、四顶指甲尖。问,问患者病因、病情、疼痛部位,以及冷热、出汗、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看,看患者精神面貌,看皮肤。面红发热多为伤风感冒或其他疾病所..
2025-09-01在云南西部边隆的沦源、西盟、孟连、耿马等县的群山中,居住着一个古铜肤色的民族—佤族。他们以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为世人所知。在以往的记忆中,神秘的“司岗里”传说,雄浑的木鼓舞、奔放的甩发舞,是我们对仇族的全部印象。来到阿佤山..
2025-09-011949年前,佤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贯穿在生产、宗教等社会生活活动中,未形成专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极少的私塾或学校也未形成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佤族在过去漫长..
2025-09-01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敲击太阳鼓,喜庆丰收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
2025-08-2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