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是什么意思?《辞海》当中对“干谒”的解释为:有所干求而请见。通俗来讲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求见地位高的人。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干谒之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朝历代都存在,然而哪一个时代都不如唐代,唐朝的“干谒之风”臻于极盛。
唐代“干谒之风”如此盛行,跟科举取士也有莫大的关联。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真正定型却是在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在这条诏令当中,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又提出了十月上京应试,次年又下达了一条诏令,明确说明了下层寒士如果得不到考试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投碟自应、自举”做官,这也推动了干谒之风。
《旧唐书·马周传》载: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马周没有参过科举,但他也是读书人,尤其精通《诗经》、《左传》,有一次他西游长安,就去拜访了中郎将常何,他为常何写文,论朝廷得失,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唐太宗赏识,经过常何推荐,太宗就授予她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马周可谓是扶摇直上,一路高升至唐朝宰相,死后甚至陪葬昭陵。
我们熟悉的李白、李贺、杜甫,白居易都献过赋。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跟李唐诸王属于同宗,因为这些原因,李白也无法参加科举,有着一腔抱负的李白,也只能走献赋这一条道路,李白写过很多赋,开元二十二年著《明堂赋》。
赋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李白写了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同时表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过这篇赋似乎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欣赏。
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又一次狩猎,李白再次献上了《大猎赋》,这一篇李白结合了道家思想,刚好又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又通过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有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在玄宗面前美言,李白也是进入了翰林院,然而李白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官职,只是一个御用文人,李白在宫中也是郁郁不得志。
李白因为家庭情况特殊才献赋求官,为什么杜甫、李贺、白居易等人也要献赋呢?
杜甫、李贺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特别是杜甫,有着“诗圣”的美誉,凭他的才华科举应该很轻松吧!
其实一点都不轻松,唐代科举在历朝历代的考核中最为苛刻,有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科举本就非常难了,考中之后,入朝为官也不容易,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想要升迁,还是得献赋,献诗。
大量的干谒诗也是源源不断被送到了权贵、皇帝手中,我们学过的诗词当中,就有很多干谒诗,相对出名的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少年入京赶考,向顾况投了一首干谒诗,顾况一看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之耳!因为顾况的一番称赞,白居易名声大噪。
“干谒之风”在唐朝也是见怪不怪的一种现况,在“干谒之风”的推动下,唐朝的诗歌发展飞快,也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唐代诗词也从初唐兴盛到了晚唐,但是“干谒之风”也带来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一些士子,为求入仕,不惜放下了傲骨,迎合权贵,写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诗歌,而权贵为了扶持亲信,也是在朝堂当中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法会上的磬(图片来源:资料图) “磬”是我国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坐磬为佛寺所用法器,铜质、仰钵体,口大底小而圆,根据寺院等级而定,大者口径如锅,约在30-60厘米,高不足30-60厘米。小者口径若碗,约在15-20厘米,高不足15厘米。磬体..
2025-07-07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佛壁。佛壁上的雕刻十分清晰佛像衣纹流畅近日,潼南县文管所接到该县崇龛镇薛家村村民报告称,当地在挖石子修公路时,挖出了一些菩萨,怀疑就是当地传说中的唐代“千佛壁”,潼南县文物部门立即派专业人员前往进行了现..
2024-10-21在完成前期病害调查的基础上,15日文物保护人员开始对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唐代大佛实施保护维修。据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此次维修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是对面部、手部、脚部等病害较多的地方实施工程治理..
2024-08-26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楚平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楚平王在位十二年,初期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颇有功绩。遗憾的是,他执政后期费无极乱政、伍子胥奔逃。楚平王在位时期,正是楚国逐渐衰弱的时期,直到楚昭王时期..
2024-07-29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