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相比秦汉,天文历法以及观测工具的进步,带来了更准确的天象预测,日食这样的灾异也能更精确的知晓并举行仪式来禳灾。
唐代小说家刘餗甚至记载过太史令李淳风以自己的生命和唐太宗打赌预测日食,并分毫不差的故事。
不过即使如此,相比现代的精密测量而言,唐代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同样的,日食的预测也必然存在着失误。
之前的播客中讲过,汉武帝封禅泰山遇到彗星灾异,而太史令等为了避免汉武帝脸上无光,发明了“彗星乃上天感皇帝恩德所赐”之类的话术,成功的让汉武帝龙颜大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唐代的太史令们就更加老油条了,包括天文官员在内,朝廷的文官们也聚在一起,发明了“贺太阳不亏状”。
张九龄,唐代的名相和诗人,便曾经写过一篇文采飞扬的“贺太阳不亏状”。
文中称:依照历法,最近本应有能完全覆盖太阳的日全食发生,不过今天司天台和文武百官们亲眼所见,太阳没有缺一分一毫。
张九龄认为,日食是根据日月的轨迹而预测,没有道理说本来预测的日食失准,因此这必然是皇帝听说日食即将发生之后,每日斋戒,内外宽仁,圣德感动上天,日食便没有发生,实在可喜可贺。
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贺太阳不亏状”,写《师说》的文学家韩愈,大诗人白居易等人都曾经写过,内容也大差不差,都是因皇帝敬畏天道,勤修德行,因此日食没有发生。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并不意外,毕竟这是一个难得的既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又能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古代政治中,日食常被文官们用来劝谏皇帝勤俭爱民,而既然皇帝敬畏天道,也做了勤俭爱民的事情,那么用“贺太阳不亏状”奖励一下皇帝自然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当然了,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后世人眼中就不那么光彩了。
宋代的司马光评论道:日食没有应验,分明就是太史令的过失;结果最后君臣相贺,其乐融融,是对天道的蔑视。把这种偶然的失误丧事喜办,是小人的谄魅之词,连宰相都成了这种小人,是对君王的蔑视。上侮辱天,下侮辱君,令人痛惜。
无论如何,这就是唐代的日常,也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这些文人雅士鲜活的另一面,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法会上的磬(图片来源:资料图) “磬”是我国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坐磬为佛寺所用法器,铜质、仰钵体,口大底小而圆,根据寺院等级而定,大者口径如锅,约在30-60厘米,高不足30-60厘米。小者口径若碗,约在15-20厘米,高不足15厘米。磬体..
2025-07-07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佛壁。佛壁上的雕刻十分清晰佛像衣纹流畅近日,潼南县文管所接到该县崇龛镇薛家村村民报告称,当地在挖石子修公路时,挖出了一些菩萨,怀疑就是当地传说中的唐代“千佛壁”,潼南县文物部门立即派专业人员前往进行了现..
2024-10-21在完成前期病害调查的基础上,15日文物保护人员开始对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唐代大佛实施保护维修。据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此次维修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是对面部、手部、脚部等病害较多的地方实施工程治理..
2024-08-2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