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记忆、放鸢碧空、清明插柳……这些在现代都市人眼中日益淡漠的传统清明习俗,而今在上海又被越来越多的市民重新拾忆。上海清明文化节18日在此间开幕,现场吸引约1000名市民慕名而来,感受独特的清明文化氛围。踏青游玩放风筝,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清明节传统。当天,文化节主办方特意将制作风筝的材料带到现场,并现场教授市民放飞风筝的技巧。不久后便有十余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纸鸢在蓝天翻飞起舞,其中一条长达80米的巨龙风筝吸引众多市民围观。清明传统自然少不了寒食。两位青团师傅当场制作传统青团让市民品尝。虽说离清明节尚有时日,但新鲜出炉的青团仍迅速聚拢人气,围观者纷纷先“尝”为快。捏泥人、编红绳、插杨柳、荡秋千等传统民俗也在现场一一展示。所有活动都采用体验互动的形式,市民不仅可以观赏,更可亲手参与捏泥人、做青团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次上海清明文化节选择在申城大型陵园福寿园举行,意在令清明节摆脱仅仅祭祀扫墓的形象,而重新赋予这一传统节日更多民俗内涵。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称,虽然近年来清明文化正在中国内地复兴,但上海市民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理解仍有误区,政府方面需要传播、发掘清明文化的内涵。离清明还有半月之遥,但当天已有相当多的上海市民手捧鲜花前来祭拜先人,不少人在祭扫结束后临时决定参与清明文化节活动。一位市民对记者说,清明节的内涵在于慎终追远,与家人祭扫之后参与放风筝插杨柳,感觉今年的扫墓别具意义。
每到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城就变成了灯的世界、歌的海洋,人们享受着节日带给他们的乐趣。因百姓广泛参与,奠定了河灯歌节良好的群众基础。2004年,资源县河灯歌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之一。河灯歌节已成为资源人们..
2025-10-13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
2025-09-01高山族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父母为使子女在成年以后成为生产中的能手和村社的保卫者,男女从小就要跟父母或兄长学习各种生产知识。男孩子在家学习制作各种日用品和修建房屋;在农田或山上学习耕种和打猎。住在沿海地区的要学习造船、织渔网..
2025-09-011949年前,佤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贯穿在生产、宗教等社会生活活动中,未形成专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极少的私塾或学校也未形成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佤族在过去漫长..
2025-09-0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