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很多人称七夕节是情人节,其实七夕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但是这个传统节日很浪漫。那么你知道在这么浪漫的传统节日中,要吃什么吗?让我们过一个传统的七夕节吧!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山东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
2025-09-01高山族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父母为使子女在成年以后成为生产中的能手和村社的保卫者,男女从小就要跟父母或兄长学习各种生产知识。男孩子在家学习制作各种日用品和修建房屋;在农田或山上学习耕种和打猎。住在沿海地区的要学习造船、织渔网..
2025-09-011949年前,佤族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只贯穿在生产、宗教等社会生活活动中,未形成专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极少的私塾或学校也未形成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佤族在过去漫长..
2025-09-01寒食记忆、放鸢碧空、清明插柳……这些在现代都市人眼中日益淡漠的传统清明习俗,而今在上海又被越来越多的市民重新拾忆。上海清明文化节18日在此间开幕,现场吸引约1000名市民慕名而来,感受独特的清明文化氛围。踏青游玩放风筝,是中国流传..
2025-08-0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这个礼品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
2025-07-14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
2025-07-1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