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圆冬节”又称“加冬节”,为畲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立冬”日,各村又有差别。节日期间,畲族人家杀鸡宰羊,并加滋补草药烹煮,合家饱食进补,俗称“补冬”。
在清流莲花山下的嵩溪镇,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传统的节日多。尤为独特的是,进入了农历十月,有一个热热闹闹的圆冬节。
过圆冬节,各村有不同的时间。如高地为十月朝(即初一和初十);青溪村为十月半(即15日)。传统的习俗,世代沿袭,约定俗成。我的家乡上坑亭过的圆冬节则是10月15日,年年如此。
过好“圆冬”节,有两件事是不能少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体修路。在节日的头一天,全村的男子,集体出工修路。有的清边沟;有的填坑补洞。劳动一天,铺好乡间道路,为了来到村里做客的亲朋好友,路好走,留下好心情、好印象。
第二件事就是做糍粑。在10月14日这天,把石臼洗干净,糯米准备好。15日,天刚蒙蒙亮,家中的主妇便早早起床,把糯米用饭桶蒸熟。然后,唤醒家中的男人,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入石臼。这个时候必须要两个人才可以操作。先是用棕榈木制成的木锤,绕着石臼内用力的碾,用力的捣,待把糯米饭碾成一团时,才改用捶,其姿势和开山炸石打炮眼差不多。一边是年纪较长的在翻动糯米饭团;一边是年轻有力的小伙子有节奏用力地捶打,一般需要捶打个上千下,有时使木锤的还要换人哩。这时,糯米饭就变成了白白、润润的、软软的,如膏、如面团、无渣,称之为糍粑。
糍粑可分为粉糍粑和水糍粑。粉糍粑是用早已准备好的豆类营养粉粘上称为粉糍粑。营养粉是用黄豆、花生、麻子等,经锅炒后磨成的。水糍粑是用红或白糖调匀在盆里,糍粑捏成半个拳头大小(粉糍粑亦相同),置入盆中,搅拌后待客用。
“圆冬”节,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开渔塘捕鱼,放猪圈杀猪。亲朋好友相邀来作客、时间不同的。这一天,有中午来的,有傍晚来的,宾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酒是早上热好的放在酒罐里备用,随时可取;菜是冷盘居多,客来就上。到村里的客人大多是整村“游”,吃了上家到下家,这家喝上三五杯、隔壁家又来请。“来的都是客”。主人客人推杯换盏,互致祝贺、不亦乐乎。
嵩溪过圆冬节由来已久,据老一辈说,原来是由“做社”时为祈求平安演变而来的。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究,按现代人的理解是庆丰收。乡亲们一年的忙碌收成结束了,邀上亲戚朋友来此相聚,品尝着糍粑,喝着自酿的米酒。我们称之为“农家乐”。
“圆冬”节来临了。朋友,欢迎到嵩溪“圆冬”。
摘自《三明日报》
居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畲族人民在“二月二”歌会和平时空闲的时间里,都喜欢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许多人在空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叫做“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叫做“寸”的小..
2025-07-28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余人。20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
2025-07-18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至迟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的空间已有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畲族先民。汉文献称之为'蛮','南蛮','峒蛮','峒僚','百越','山越'等。'畲'字有'垦田而居者'..
2025-06-06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古诗说:“阴极之至,阳气乃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这一天在北半球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白昼又一天天变长。正如民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意即冬至节后..
2025-05-14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节日,福建十邑地区畲民便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传说唐高宗时,畲族有人叫雷万兴的英雄,领导畲民反抗压迫。有一年,他们被官兵围困在深山里,粮食断绝,处境艰难。当时地冻天寒,野外..
2025-04-24畲族是一个散居在我国东南闽、浙、赣、粤、皖五省部分山区的少数民族。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公布,目前畲族总人口数达60余万。畲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人民勤劳勇敢,民风纯朴。畲族传统饮食文化之特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隋唐之际,..
2025-04-08在福建,妈祖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在东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也有重要影响力。据畲族学者蓝兴发的研究介绍,福建闽东地区的“畲族也拜妈祖”,在畲族社会里长期流传妈祖济世救民的故事。妈祖文化对畲族的服饰及节日习俗都产..
2025-03-1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