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戴,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形如凤凰鸟头冠。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现在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过去,男女子都一样,为裤脚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男子旧社会出门穿大襟长衫,劳动时穿大襟短衫,现在都为直襟短衫。过去,畲民上山劳动都打绑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袜,下雪天用棕包脚行走。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做硬鼻,系红缨,女的比男的花纹多些细些,平时不穿,作寿鞋用。
龙舌兰别名:剑麻、龙舌掌、番麻龙舌兰学名:agave americana龙舌兰科属:龙舌兰科龙舌兰属龙舌兰简介: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稍耐寒,较耐阴,耐旱力强。要求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冬季温不低于5℃。龙舌兰繁殖: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
2025-09-06编者注:“圆冬节”又称“加冬节”,为畲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立冬”日,各村又有差别。节日期间,畲族人家杀鸡宰羊,并加滋补草药烹煮,合家饱食进补,俗称“补冬”。在清流莲花山下的嵩溪镇,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2025-08-29鄂伦春族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民族,因此鄂伦春人民所信奉的萨满教就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古老宗教。萨满教产生于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中,产生于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关系中。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没有系统的教义和成文的经典,也没有具..
2025-08-10很早就听说佤族的银饰品非常奇特,耳环大得出奇夸张,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不久前,我慕名来到孟连县的富岩乡,终于见识到了这样的大耳环。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纯银打制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
2025-07-29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的佤族舞蹈《秧歌》中有一个情节:青年男女一边劳动一边调笑说唱,在小伙子们的频频进攻下,姑娘们就会满脸羞涩地把自己抽的烟锅递给自己中意的小伙子。随着烟锅传递次数的不断增加,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也不断加深,..
2025-07-29“叫谷魂”是佤族敬祈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意思是将谷子的魂叫回来,让它粒粒饱满,来年获得更大的收获。叫谷魂一般在每年谷物快要成熟时进行,由村中一户比较富足且有一定声望的人家来主办。是日,要请“魔巴”(巫师)做“法事”,要唱歌(叫谷..
2025-07-29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
2025-07-29居住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布饶克人(佤族支系)村寨里经常响三弦声。原来三弦声悠扬的地方,往往就是布饶克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布饶克人的三弦与其他三弦不同,它的三根弦线,用粗细不等的钢丝拴系而成,弦尾振音口用蟒蛇皮蒙面。弹奏时,只要..
2025-07-28嚼槟榔:佤族男女皆喜欢嚼槟榔,每人随身携带装有槟榔的小包。槟榔是圆饼形的,加上石灰、烟草、麻栗树叶同嚼于口中,随嚼随将红色唾液吐出(据说嚼槟榔,有防蛀牙的攻效)。嚼槟榔把嘴唇染成红色,佤族人以此为美。..
2025-07-28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
2025-07-28居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畲族人民在“二月二”歌会和平时空闲的时间里,都喜欢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许多人在空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叫做“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叫做“寸”的小..
2025-07-2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