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

2025-09-15 08:12历史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学家认为音乐疗法对情绪智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个人和个性的尊重;“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个人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目的的发展;选择的自由;理解他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做到自我成长或自我实现;创造性开发;至高体验或感动体验;感情的自尊。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情感、处境不同,因此对音乐的喜好、选择也不同。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性情的音乐,并注意“平衡性”。音乐的平衡性指音乐的“阴与阳”“静与动”“强与弱”等的平衡与协调。

 川乐如用药

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助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却每日愈下。信仰崩溃、精神空虚、自我迷失、道德沦丧,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何才能为这些被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找到最合适的音乐药物,是一个大众十分关心的话题。佛教训练心的方法,多被近现代心理学家所肯定,认为有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即礼佛、诵经、唱赞、聆听虚静淡远的佛教音乐等宗教行仪,心理学家也发现有平静心理、减轻负担、治疗心理病患之效,并称之为“信仰疗法”。王安石诗有云“人间此病(指死亡痛苦)无医药,唯有《楞伽》四卷经。”佛乐的源起与发展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颂,方便宏扬佛法。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梵,来自印度语,是“梵览摩”的略称。根据《佛光大辞典》:“梵,表清净主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口贝。”

梵呗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讲经仪式,通常行于讲经前后。其次是六时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课诵之用。最后就是经忏法会,譬如“观音菩萨圣诞”、“梁皇宝忏”、“水陆法会”。根据《长阿含五阁泥沙经》,“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日: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得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另外,《萨婆多毗尼勒迦》卷六记载:“瓶沙王信佛法,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多得利养,眷属增长,愿世尊听诸比丘。佛言:听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可见当时的梵呗已经在印度各地佛所中流行。佛教音乐的曲目,有些尚保留在当今寺院中。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一部分佛教鼎盛时期的作品。

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的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口向(岩谷水声),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其所制梵呗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亦称《鱼山呗》见《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口向,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瞩)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口向,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著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主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其后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中国梵呗。六朝的齐梁时代,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此时是我国梵呗发展的重要时期。

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华严会》外,其余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柳含烟》《金学经》《金砖落井》《破荷叶》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见的。近年来,闻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佛教音乐团,正着手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

唱诵梵呗的意义及功德,经文有明载:

《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归传》: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而且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中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佛乐址众生的心理良药

心灵隐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它是我们生命的核心。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这才是我们个人所独有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逝去如烟的往事在这里却记忆如新,依然活着,一切苦乐悲欢都化为刻骨铭心的诗……

当心灵受伤的时候,佛乐的治疗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台性情,修养身心,佛教音乐、歌曲是属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们的感情,使人们生起好感,引起共鸣。丛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念佛声、歌咏声,庄严、肃穆、柔和、恬远,能激发起人们佛教信仰的情绪。据史籍记载,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远近许多野蛮的人,皈依佛门。其实,佛教音乐就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在这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佛乐能够使我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自性的圆满。“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乐又能使我们当下清净,当下觉悟,当下喜悦,当下自在。能使芸芸众生通向智慧的彼岸,证得菩提这就是“音乐禅”,妙音清心。诸佛菩萨度众生是对机说法,随缘度化,众生需要佛乐,喜好佛乐,只要诚心念诵佛号,虔诚持咒,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就菩提,就能如诸佛菩萨一样,大彻大悟,脱离生死苦海,走向极乐。佛教音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佛乐清凉,风格纯朴,利于听者身心健康。佛乐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启迪智慧,给人觉悟。《法华》云:“或以欢喜心,歌唱颂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佛教音乐给众生带来的成就,具有禅味,佛乐就是“音乐禅”!

佛乐的特质,就是听了使人安详、清静,“雅”而不“俗”,“觉”而不“迷”。不妨这样说:如果是让人听了清净、安详、离却红尘烦恼的,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佛曲。就好像一杯清茶,其意境是与禅的意境相通的。音乐是艺术,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佛教音乐即是如此。现代有许多对身心有益的音乐如心灵音乐、冥想音乐、禅修音乐等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正是源自于佛教传统音乐的演变发展。赵朴初先生曾以“虚、远、淡、静”四字来概括梵呗的特性。由此可知,“梵呗”并不一定要从印度传入,只要具备佛教内涵的清雅、庄重、平稳、中和、虚远淡静、庄严肃穆之音的,皆可称为梵呗。主要功能是让众生止断烦恼、熄灭妄念,净化内心。佛教音乐是“雅”而不“俗”,“觉”而不“迷”。

佛乐对现代人的意义

极重治心的佛教音乐,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曾对世人起过巨大的心理安慰、心理治疗、心理养生作用。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使人们身心疲惫,人们渴望轻松,平静、快乐、自在的生活。佛教音乐那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韵律恰似一剂提神醒脑、济世利人的“红尘清凉散”,能让浮躁、烦恼的心灵得到抚慰和净化。佛教音乐使人听闻之下烦恼顿消,内心趋於平静,以一颗平静安宁的心态来处事待人,得到的一定是理性智慧、和合欢悦的结果。

在二十一世纪,佛乐应首重发挥对佛教徒的心理训练、心理治疗的功能,这与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所说的一样:“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实际上,佛法才是真正净化心灵的妙方,佛教音乐只是一种工具,能引导众生得闻佛法,使心灵充实而有活力,依法修学,从而得证菩提。众生唱颂梵呗不仅净化自心,同时也获无量胜妙功德。因此现代人需要佛教音乐,社会需要佛教音乐。

  • 无锡道教音乐馆开馆

    作为2010年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十大活动之一,无锡道教音乐馆于4月12日上午在无锡市水仙道院隆重举行开馆仪式,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开馆仪式并剪彩。无锡道乐吸收和融合了江南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优化,形成了自巳..

    2025-09-15
  • 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开馆 展示长安佛教艺术

     2010年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新建成的新石刻艺术馆面向游客开放,其内陈列《长安佛韵》,共展出149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展示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大部分石刻造像尚属首次展出。西安..

    2025-09-15
  • 福建厦门观音寺举行大型佛教音乐会

    5月21日晚8时左右,为恭祝释迦牟尼佛圣诞,福建省厦门市观音寺举办大型佛教音乐会。音乐会由大爱妙音合唱团义务演出,由厦门市著名音乐人张金挺先生主持,各级领导、嘉宾和上百位善男信女观看。厦门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观音寺住持定恒法师..

    2025-09-15
  • 台湾私人珍藏佛教艺术专场亮相翰海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届时,台湾收藏家珍藏的重要明代佛像将亮相拍卖会。据悉,这是北京翰海首次推出台湾私人珍藏佛教艺术专场拍卖。此次推出的拍品有来自台湾著名收藏家陈国恩先生十数年来私..

    2025-09-15
  • 湖北荆州菩提寺举办书画笔会 弘扬佛教和谐精神

    2010年5月20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民宗局组织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和荆州画院的知名人士在菩提寺举办了书画笔会。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荆州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小白将所画的一幅“禅院花木深”赠送给祖静法师。中国美协湖北分..

    2025-09-15
  • 西藏夏鲁寺及其佛教艺术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

    2025-09-15
  • 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汶上举行

    2010年4月26日,“和光宝相——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联民大酒店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山东济宁市委台办和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政府承办,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汶上县宝..

    2025-09-14
  • 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开拍 再现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
  • 佤族医药有多少种?佤族医药的作用

    在云南西部边隆的沦源、西盟、孟连、耿马等县的群山中,居住着一个古铜肤色的民族—佤族。他们以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为世人所知。在以往的记忆中,神秘的“司岗里”传说,雄浑的木鼓舞、奔放的甩发舞,是我们对仇族的全部印象。来到阿佤山..

    2025-09-01
  • 在古代,那些大刀刀背上的环有何作用?

    大刀是一种古代兵器,也是在冷兵器时代经常使用的一款武器。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作为步兵的标准..

    2025-09-01
  • 峨眉山是谁的道场,峨眉山是道教还是佛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我国5A级景区。这里景色迷人,是一个四季皆宜的风景旅游景区。很多人认为峨眉山是道教,那么峨眉山..

    2025-08-27
  • 武打在戏曲中的作用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打,作为戏曲艺术在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凡在剧目中表现敌对双方开兵布阵,战场上厮杀争斗,或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与歹徒格斗等情节,都需运用武打的形式来渲..

    2025-08-25
  • 影视中穿了铠甲也会被轻易杀死,那铠甲的作用是什么?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特别是两军交战的场面,我们经常会看到穿了一身铠甲的人,被轻易杀死,既然铠甲连普通的刀剑都扛..

    2025-08-25
  • 佛教法器之九:伞盖

    原题:佛教持物——伞盖的象征意义伞盖(梵chattra)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盖、笠盖、宝盖、圆盖、华盖、天盖。《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中说:“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

    2025-08-23
  • 佛教法器之十:须弥坛

    须弥坛是仿照须弥山形式所作之佛坛。即以木、砖或金石等物作须弥山形的佛坛,用以安置佛像。一说须弥坛是指安放佛橱的台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大日经疏》卷五中说:"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密教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帝释..

    2025-08-23
  • 千秋妙相 万古法身——浅谈佛教寺庙中的造像

    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

    2025-08-23
  • 佛教法器有哪些?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
  • 佛教书画长卷亮相福建省福州市

    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
  • 佛教中的十二神兽与狗生肖

    安岳毗卢洞石窟护法天王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

    2025-08-23
  • 佛教法器 钟的历史

    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