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涅槃四德”与南朝宫体诗

2025-10-08 08:46历史文化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指出,南北朝时期,大乘佛典盛行,尤以《涅槃经》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关于经中提到的佛教修习要解决的最终目的涅槃问题,梁武帝萧衍解释道:“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不行二法是彼此岸义。”(《广弘明集·发般若经题论义》)就是说,虽然生死属世俗此岸,涅槃属解脱彼岸,但从不二法门来看,涅槃与生死并没有差别,因此,在世俗世界同样可以觉证涅槃,实现对人生烦恼的解脱超越。

出于这种认识,从萧衍起,虔诚奉佛的南朝君臣们不但没有否弃世俗现实,而且较之前代文人,对世俗生活似乎有更多的关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写了相当多的宫廷闺帏之作。这种被后世称为宫体诗的诗文,在后世受到诸如“隳坠风典”、“雅道沦缺”、“淫丽为文”等诟病。对此,今天的学者本着科学态度,通过认真辨析,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判断。其中尤以从佛经的欲色异相来考察宫体诗这一角度颇具新意。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研究,进一步认为宫体诗的写作与当时所盛行的涅槃学理论极有关联。概言之,以梁代萧衍、萧纲父子为代表的南朝君臣们,由于长期浸染涅槃佛理,以致在对于包括宫廷生活在内的世俗生活方方面面的感受中都难免不带有涅槃学“常、乐、我、净”思想的影响。

“常、乐、我、净”被称做“涅槃四德”,是涅槃学核心理论。《大般涅槃经》说:“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常”指永恒,“乐”指无忧,“我”指自由,“净”指清净。经中认为,众生所以浮沉烦恼苦海不得超脱,乃是执无常以为常,执坏苦以为乐,执无我以为我,执不净以为净。而佛与菩萨所证得乃是大常、大乐、大我、大净,即是一种无坏苦、无烦恼的绝对自由超越之境界。受此影响,宫体诗的作者们在写女性题材的诗篇中往往流露出人生翻覆无常的感叹。如吴均《行路难》写原本为娼家的桃根,在不经意间却“一朝奉至尊”,告别了“贫穷夜纺无灯烛”的困境,过上了“丹梁翠柱飞流苏”的奢华生活。而原本得宠的班姬,却突遭冷遇,落得“奉帚供养长信台”的凄凉处境。诗人由此得出结论:“得意失意须臾顷,非君方寸逆所裁。”一切都无法预料,都不能永恒长久。由无常思想出发,诗人们向那些漂亮女性发出警告:不要自恃容貌如花,须知花无百日红,色衰而爱弛,恩爱实难长久。如刘孝威的《妾薄命篇十韵》写道:“名都多丽质,本自恃容姿。荡子行未至,秋胡无定期。……生离谁拊背,溘死讵来迟。王嫱貌本绝,踉跄入毡帷。卢姬嫁日晚,非复少年时。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陈后主那首著名的《玉树后庭花》中唱出的“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更是在沉湎于荒淫侈乐之极时发出的人世人生无常无奈的深重悲叹。

萧纲《咏美人观画》诗:“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为异,长有好精神。”诗人明确指出,无论是图画中的神女,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人,尽管眉目娟秀,身姿绰约,但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在一般人看来快乐无比的声色享受之中,萧氏却感受到它背后的无常虚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不可长久永驻的“受乐”。在佛教看来,男女双方相爱恋,或者男性对于女性美好的姿容的爱悦,虽然看上去很快乐,但实际上不复长久、不能永恒,终将归于幻灭,因此是无乐。只有放弃对色的迷恋,不以世俗之乐为乐,这才是涅槃解脱的大乐、常乐。

“涅槃四德”的“我”之境界正是针对世俗世界的“诸法无我”提出的。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必须依靠各种条件才能形成,因此事物没有实体可言。对于自我无法主宰情事、心愿难遂这一思想,宫体诗中也有大量表现。如刘孝仪的《闺怨诗》:“本无金屋宠,长作玉阶悲。一乖西北离,宁复城南期。永巷愁无歇,应门闭有时。”写女子与爱人本来恩爱,但却长相离别,不得团圆。于是,她陷入了“永巷愁无歇”的相思痛苦折磨中不可解脱。这里表现的正是人的主观无法把握客观,无法主宰自己命运,实现自己愿望的人生痛苦。正如普慧在《南朝佛教与文学》中提到的,在宫体诗中,有着大量对于“守空房”、“掩空扉”、“思空闺”的人生别离、无法把握自身、主宰命运的悲叹。可以说,诗中所集中表现的即是一种与“涅槃四德”之“我”境界相反的“无我”之人生烦恼。

当然,生活在相对安乐富足的小朝廷中的南朝君臣们,他们不可能完全拒绝世俗享乐,但是,这些奉佛的诗人们对于女性及男女情爱,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投入,更谈不上痴迷执著。宫体诗表现出来的几乎都只是女性们因为执著爱欲而烦恼痛苦不堪,男作者们自己在这方面其实是很少烦恼与痛苦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对比一下后来的唐宋文人李商隐、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人就知道了。

  • 盘点韩红的经典佛教歌曲

    知名歌星、音乐人涉足佛教音乐领域,发布佛教题材单曲、佛教音乐专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韩红就是其中的一位。近便收录韩红的两首佛教歌曲。 韩红,生于西藏昌都,祖籍山东德州,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父亲为汉..

    2025-11-21
  • 佛教装饰艺术

    导读:传承千年的佛教艺术,既是凝结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继续演进的深厚资源。今天,我们致力于探索古老佛教建筑的艺术装饰,挖掘其中永不褪色的艺术精髓与宗教情怀,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设计、现代的材质加以现代的阐释,以满足现代人的..

    2025-11-20
  • 佛教与梵香

    众所周知,香在各种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佛教经典中关于香的记载非常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许多密宗经典都对香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意义有着诸多的记载。《佛说戒德香经》记载阿难尊..

    2025-11-20
  • 佛具收藏:细数佛教七宝里的好意头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佛教七宝是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

    2025-11-19
  • 陶瓷文化中的佛教

     陶瓷佛像。资料图片佛教与陶瓷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佛教借助陶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我国陶瓷文化又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陶瓷的发展。使我国的陶瓷不仅在型制上,更在装饰..

    2025-11-19
  • 《梵呗·佛教唱诵》cd专辑周六签章

     上海音像公司最近出版了上海西林禅寺方丈悟端的《梵呗·佛教唱诵》cd。“华严字母”唱腔是念诵八十卷《华严经》必唱的佛教梵呗,其音律富丽幽深。据悉,这张专辑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和松江区宗教办的大力支持。2月27日10时,专辑将..

    2025-11-19
  • 佛教艺术:把信仰请回家

    一尊佛,一炷香,一卷佛经,万物皆忘。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爆发与佛教文化的盛行,共同促成了佛教艺术收藏的热潮。资本汹涌无常与物质尘嚣日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内心的安静,越来越多的人寄托于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2025-10-29
  • 中印边境卡孜河谷地带发现古格王国早期佛教遗存

    中国考古专家对中印边境中方一侧卡孜河谷地带佛教遗存研究时发现,这批考古遗址中的早期石窟、寺院遗存属公元11世纪古格王国早期,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山大师仁钦桑布的活动有关。刚刚在此间结束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四川..

    2025-10-29
  • 五台山发现佛教曹洞宗派图塔

    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一座佛教禅宗“曹洞宗派之图”石塔。该塔坐北朝南,位于五台山车沟村的山谷中,建于明嘉靖六年,是一座八角二层石塔。塔座为束腰莲花座,边长0.65米,塔身通高4.3米,一层平..

    2025-10-29
  • “佛教书法”之晚唐五代直抒心意的狂草书

    我以为晚唐是中国书法史上佛教精神表现得最明显、最彻底的一个时期,它给中国书法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众所周知,佛教在晚唐时代,主要是禅宗,特别是主顿悟的南宗禅。南禅特色,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只要“本心..

    2025-10-28
  • 金坛市艺坛新锐参展 佛教书画联展

    范燕青书记会晤常州支社社长孔建钟7月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江南书画院协办的“澄怀雅集”书画联展在无锡市江南书画院开展。金坛市青年书画家程云仲、陈曦的多幅作品参展。据介绍,这次联展汇集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

    2025-10-28
  • 米兰壁画:揭开西域佛教最早遗迹的面纱

    米兰佛寺出土的“有翼天使”画。资料图片根据学者的研究表明,古代的西域(大致是如今的新疆)很可能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当时的西域诸小国佛教的直接源头很少是印度本土,而是邻近的犍陀罗。犍陀罗佛教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包容了古希腊..

    2025-10-28
  • 晋城迴波寺第二届佛教文化节举行

    11月10日(农历九月二十四),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五龙河西村南,始建于明代的晋城市迴波寺举行第二届佛教文化节。据现存的石碑记载,迴波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再未修缮。2003年,晋城市五星居委会在迴波寺原址上开始重修,2006年完工。重修后的..

    2025-10-28
  • 河北临漳抢修邺城遗址佛教造像50多件

    4月底,工作人员在修饰佛像。中新社图 4月26日,河北省临漳县古邺文化研究所透露,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自今年3月公布以来,邺城考古队一直加紧对文物进行抢救修复,截至目前,已经抢救修复佛教造像50多件,抢救修复工作正在..

    2025-10-08
  • 灵山梵宫佛教艺术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悠久历史,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游灵山、看梵宫是无锡旅游的必要线路。“非常震撼!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有人讲,梵宫可与梵蒂冈媲美,我们是打造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市旅游局孙立..

    2025-10-08
  • 甘肃千年佛教石窟病害严重 将启动调查修复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专家对文殊山石窟群的前山万佛洞、千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千佛洞壁画进行详细病害调查和现场修复前期实验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近年来不断遭受地震、洪水冲刷、雨水侵蚀等自然灾害,作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甘肃文殊山石窟文物..

    2025-10-08
  • 走进安阳天宁寺 领略罕见佛教艺术魂宝

     文峰塔像“天宁寺作为佛教文化在中国兴盛的品牌缩影,全国以天宁寺命名的佛家寺院不在少数,但安阳的天宁寺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规模为南北丛林之冠。”安阳市天宁寺导游告诉记者。“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秒,不负..

    2025-10-08
  • 直贡梯寺佛教音乐羌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贡嘎尔羌姆片段 直贡嘎尔羌姆片段 观看跳神的观众 藏历4月25日,直贡梯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直贡昂却”(音译),即直贡梯寺夏季大法会。记者从直贡梯寺寺管会了解到,直贡梯寺的佛教音乐·直贡噶举派音乐、直贡噶尔羌姆,于2008年2月已列..

    2025-10-08
  • 碑林博物馆展佛教造像

    投资6100万元倾力打造的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建成开放短短月余,就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6月30日,记者从碑林博物馆获悉,新石刻艺术馆的“长安佛韵”陈列分为“众生祈愿”——北朝造像碑专题和“宝相千颜”——单体佛教造像专题两大..

    2025-10-07
  •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普化寺大雄宝殿内正面的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菩萨。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表明了该寺是净土宗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

    2025-10-0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