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

2024-03-01 08:04历史文化

近二十多年,京剧发展状况之不能令人满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即使社会各界,包括相当多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一直为它呼吁,在全国与地方人大和政协它得到特殊的重视,国家主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振兴京剧的机构,然而,京剧仍然“振而不兴”。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集中国本土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形态,完整地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审美风范,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京剧的现状与前途,不能不引起众人的高度关切。
京剧的危机并非始于今日。有学者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京剧遭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其言未必中的。虽然“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对京剧出言不逊,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批评的粗鲁言论,对京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世纪以来,如果说京剧遭遇到许多困难,那么,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并非西方艺术的入侵,甚至也不在于当代流行艺术的冲击。从深层看,西方戏剧观念迥异于京剧所拥有的传统美学精神,它的引进对京剧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至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成型的、体系化的京剧美学理论表述,我们一直在借用着西方戏剧的概念范畴以及基本观念表述中国戏剧的内涵与本质,当然会对京剧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看,还有两个更直接的原因导致了京剧的衰退,那就是京剧原有的经典传承与市场传播两大体制的崩溃。


这门艺术留给我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


艺术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唯有如此才能渐渐走向成熟。京剧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不断发展的迹象是非常明显的,而它之所以能够渐渐走向成熟,就是由于徽班进京后的100多年里,几代京剧艺人成功地找到了将相当数量的剧目经千锤百炼转化为经典并且完好传承的方法。有了这些重要剧目与表演(尤其是唱腔)手段的积累,京剧才成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剧种。从程长庚、谭鑫培到余叔岩,从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无不如此。没有足够的积累,一门艺术的存续将成为难题,更遑论发展。而且,一门艺术的经典,往往自然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传统艺人都很重视各剧种的“江湖十八本”的价值,就因为这些剧目往往较完备地包含了这个剧种最重要的技术元素与艺术精华。然而,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戏改”,京剧经典剧目传承的自然过程中断了,不仅相当多的传统剧目因各种原因被中止或限制上演(备受争议的《四郎探母》的“坐宫”一场侥幸地存留了下来,实属意外),而且,仅存的那些传统剧目,其价值与演出的意义也一直受到质疑。一方面是被允许公演的剧目少得不能再少,另一方面,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认为传统剧目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时代”,因此创作新剧目成为一时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京剧的剧目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相当多蕴含了京剧最具特色的表演手段与技法的剧目不复存在了;诸多仓促新创作的剧目未能将京剧传统的表演手段有机地化入其中,因此,新的创作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京剧丰富而独特的表演体系。现有的剧目从整体上看,已经不能系统地包含和代表京剧表演艺术的水平。因此,当我们谈论京剧的振兴之难,感慨于现在的演员们功底不厚,会戏不多,用功不勤时,还应该看到,这门艺术留给他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在这样单薄的剧目基础上,京剧要想继续维持原有的水平都是一种奢望,至于“振兴”云云,更是只能停留于口号。


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无从谈起


分析京剧今天存在的问题,总是需要不断地回到历史。京剧发展的历史,走的是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崛起的道路,严酷的市场竞争固然给京剧从业人员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却也迫使京剧以及演员们不得不面对挑剔的观众,经受考验,从而形成对市场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那样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演员、戏班还是剧目,都只有在它们能够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以存续。京剧的班社构成,无论是名家挑班制与搭班制,剧场内“七行七科”的设置,还是从茶园时代以来形成的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方式以及在上海形成的“连台本戏”式等等,都是京剧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中立足且成为市场赢家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基于艺术的立场讨论“京派”与“海派”的差异及其得失,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里成功地找到了应对不同文化挑战的模式,从而在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共存的语境里脱颖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予京剧界的前辈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他们以巨大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市场,就没有京剧及其艺术成就。同样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新剧目的创作,都是与观众的自然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不会完全按政府主管部门几位官员的想当然行事,也并不因少数戏剧理论家的高谈阔论而变化。它是政府、专家以及从资深戏迷到偶一为之的普通欣赏者这样一个庞大的观众群的自然需求这三方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无论它会如何变易,和观赏者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不仅改变了表演团体的体制,同时也改变了表演场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应他们的审美选择以影响剧团、演员的途径,几乎完全中断。客观地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政府的努力与社会的重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当政府的支持与专家的褒扬以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对剧团、演员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市场回报时,它就会对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它在脱离市场、脱离观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市场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不能成为左右京剧发展方向的重要的第三种力量,或者说,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将无从谈起。
“京剧屡振不兴”,其原因并不难找到,而落实解决之道却殊为不易。近年来,以“音配像”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传承方式,在努力修复京剧传统剧目系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它受到的关注,仍然远远比不上新剧目创作。而媒体焦点所指,尤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投向,不仅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经典剧目传承的良好氛围,反而经常有意无意地挫伤那些执著于继承传统的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而市场的修复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试图通过院团体制改革推动京剧重回市场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传统与市场是京剧发展的两翼,是京剧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两个重要前提。解决这两大问题,固然非一日之功,然而,认识不到这两个关键问题所在,甚至把努力用于相反的方向,那么,各种出于良好愿望的“振兴”措施,就有可能不是在“促进”而是在“促退”。

作者简介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有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DD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及200多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16第07版)

  • 汪曾祺与文革京剧

    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

    2025-06-21
  • 昆剧表演艺术的“乾嘉传统”及其传承

    昆剧的历史算起来近五百年了,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昆剧表演艺术,从“传统”上去追溯可靠的形成期则是在清中叶的乾隆、嘉庆时期。我们把在这时期形成的昆剧艺术的传统,习惯上称做“乾嘉传统”。以苏州为中心的南方昆剧二百年来继承了这一传统..

    2025-06-21
  • 京剧欣赏三题

    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

    2025-06-21
  • 佛教文化为题材传统艺术新演绎 《和平颂》参演艺术节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大型歌舞诗剧《和平颂》来沪演出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9月27日开幕,全部参演节目将于本月底公布。9月29日在上海大舞台上演的《和平颂》,也成了参演本届艺术节揭晓的第一部舞台剧目。由韩美林、张继钢..

    2025-06-18
  • 绍兴酒的传统酿酒工艺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绍兴酒以质量取胜,以质量取信,其质量居中国黄酒..

    2025-06-11
  • 土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土族有哪些传统特色文化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

    2025-06-06
  • 国内金融资本染指艺术品市场

    成交率近80%,比往年同期增长近30%――对于这样的拍卖结果,上海崇源拍卖有限公司总裁季崇建感到很满意。7月底,在举行春拍之前,上海崇源与北京银行牵手,对其私人理财客户进行专门讲座,并提供艺术品投资咨询服务。“尽管现在拍卖的交尾事宜..

    2025-06-02
  • 一个16岁中学生的心里话:京剧京剧我爱你

    我今年16岁,是北京景山中学学生。听戏可谓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尽管我还有点小。尽管今日戏曲已无当年的气派和辉煌,人心思变,西风东渐。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从前我以为我仅是喜欢梅派唱腔的端丽,程派唱腔的古风,可后来才意识到其..

    2025-05-31
  • 京剧杂论二三

    (1)央视戏曲频道印象广告过多,节目前面的引子太长。各个栏目的自我宣传版本多而频繁,翻来复去。戏剧完整播放的太少。尤其是教唱或者教身段的节目,节目的引子太长太热闹,不知何为主体。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就如同包装很大,花纸一层..

    2025-05-31
  • 学唱京剧之感想点滴

    在下自幼喜爱京剧,现今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已有二十年,但仍旧时时忘不了国剧京戏。近期每上网必看《中国京剧论坛》,但苦于无法打中文,故一直未能与戏迷网友们进行交流。近日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可输入中文的软件,欣喜若狂,故也想打几句来..

    2025-05-31
  • 京剧音乐和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05-31
  • 京剧服装-长袍类

    京剧长袍类,也可以叫袍服类的服装,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为什么叫作蟒..

    2025-05-31
  • 京剧服装-铠甲类

    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有专用名词,叫做靠。演员穿上这身铠甲,也有个专用名称,叫作披靠,或叫扎靠,就是把铠甲披在身上或系在身上,生活中的铠甲一般是用皮革或铁叶子做成的。每副铁甲大约有四、五十斤重,穿在身上沉重冰..

    2025-05-31
  • 京剧服装-靴鞋类

    靴鞋类是服装里的第五大类,只有靴鞋两种。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较多。什么叫官靴呢?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了白色。在生活里没有这样厚底的鞋。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2025-05-31
  • 京剧男旦漫议

    从150多年来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男旦一直是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历史现象。从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算起,就有余紫云、梅竹芬、朱莲芬、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徐碧云、朱琴心、时小福、赵桐栅、于连泉,黄桂秋..

    2025-05-30
  • 京剧概述 Peking Opera

    京剧本来是一种地方性的戏剧表演形式,由于它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所以就慢慢演变成了代表中国艺术特色的全国性戏剧。大约在200多年前,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时,对地方上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

    2025-05-30
  • 弃而不舍的追求??新疆库尔勒市京剧票房的历史和现状

    库尔勒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蒙、汉、维、回等多民族集居的边疆县级市,也是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领导机关所在地,更是新疆军垦事业开发的起点。早在一九四九年新疆刚刚解放,成建制的解放军部队风尘仆仆地来到..

    2025-05-30
  • 京剧行当 Role of Sheng

    京剧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生行..

    2025-05-30
  • 泛谈:传统京剧剧本构成及其它……

    编剧是现代一个独成体系知识专业。本不是可作“泛谈”的话题,思考良久,从事演员这个行业,必然较长时间接触剧本,我也只有站在演员的角度从分析角色的认识里,谈谈传统京剧剧本的构成。诸位;“草船已到江心”有不同意见尽可万见(箭)齐发..

    2025-05-30
  • 京剧历史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

    2025-05-29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