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

2024-03-01 08:04历史文化

近二十多年,京剧发展状况之不能令人满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即使社会各界,包括相当多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一直为它呼吁,在全国与地方人大和政协它得到特殊的重视,国家主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振兴京剧的机构,然而,京剧仍然“振而不兴”。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集中国本土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形态,完整地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审美风范,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京剧的现状与前途,不能不引起众人的高度关切。
京剧的危机并非始于今日。有学者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京剧遭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其言未必中的。虽然“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对京剧出言不逊,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批评的粗鲁言论,对京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世纪以来,如果说京剧遭遇到许多困难,那么,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并非西方艺术的入侵,甚至也不在于当代流行艺术的冲击。从深层看,西方戏剧观念迥异于京剧所拥有的传统美学精神,它的引进对京剧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至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成型的、体系化的京剧美学理论表述,我们一直在借用着西方戏剧的概念范畴以及基本观念表述中国戏剧的内涵与本质,当然会对京剧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看,还有两个更直接的原因导致了京剧的衰退,那就是京剧原有的经典传承与市场传播两大体制的崩溃。


这门艺术留给我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


艺术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唯有如此才能渐渐走向成熟。京剧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不断发展的迹象是非常明显的,而它之所以能够渐渐走向成熟,就是由于徽班进京后的100多年里,几代京剧艺人成功地找到了将相当数量的剧目经千锤百炼转化为经典并且完好传承的方法。有了这些重要剧目与表演(尤其是唱腔)手段的积累,京剧才成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剧种。从程长庚、谭鑫培到余叔岩,从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无不如此。没有足够的积累,一门艺术的存续将成为难题,更遑论发展。而且,一门艺术的经典,往往自然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传统艺人都很重视各剧种的“江湖十八本”的价值,就因为这些剧目往往较完备地包含了这个剧种最重要的技术元素与艺术精华。然而,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戏改”,京剧经典剧目传承的自然过程中断了,不仅相当多的传统剧目因各种原因被中止或限制上演(备受争议的《四郎探母》的“坐宫”一场侥幸地存留了下来,实属意外),而且,仅存的那些传统剧目,其价值与演出的意义也一直受到质疑。一方面是被允许公演的剧目少得不能再少,另一方面,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认为传统剧目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时代”,因此创作新剧目成为一时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京剧的剧目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相当多蕴含了京剧最具特色的表演手段与技法的剧目不复存在了;诸多仓促新创作的剧目未能将京剧传统的表演手段有机地化入其中,因此,新的创作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京剧丰富而独特的表演体系。现有的剧目从整体上看,已经不能系统地包含和代表京剧表演艺术的水平。因此,当我们谈论京剧的振兴之难,感慨于现在的演员们功底不厚,会戏不多,用功不勤时,还应该看到,这门艺术留给他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在这样单薄的剧目基础上,京剧要想继续维持原有的水平都是一种奢望,至于“振兴”云云,更是只能停留于口号。


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无从谈起


分析京剧今天存在的问题,总是需要不断地回到历史。京剧发展的历史,走的是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崛起的道路,严酷的市场竞争固然给京剧从业人员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却也迫使京剧以及演员们不得不面对挑剔的观众,经受考验,从而形成对市场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那样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演员、戏班还是剧目,都只有在它们能够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以存续。京剧的班社构成,无论是名家挑班制与搭班制,剧场内“七行七科”的设置,还是从茶园时代以来形成的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方式以及在上海形成的“连台本戏”式等等,都是京剧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中立足且成为市场赢家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基于艺术的立场讨论“京派”与“海派”的差异及其得失,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里成功地找到了应对不同文化挑战的模式,从而在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共存的语境里脱颖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予京剧界的前辈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他们以巨大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市场,就没有京剧及其艺术成就。同样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新剧目的创作,都是与观众的自然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不会完全按政府主管部门几位官员的想当然行事,也并不因少数戏剧理论家的高谈阔论而变化。它是政府、专家以及从资深戏迷到偶一为之的普通欣赏者这样一个庞大的观众群的自然需求这三方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无论它会如何变易,和观赏者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不仅改变了表演团体的体制,同时也改变了表演场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应他们的审美选择以影响剧团、演员的途径,几乎完全中断。客观地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政府的努力与社会的重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当政府的支持与专家的褒扬以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对剧团、演员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市场回报时,它就会对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它在脱离市场、脱离观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市场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不能成为左右京剧发展方向的重要的第三种力量,或者说,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将无从谈起。
“京剧屡振不兴”,其原因并不难找到,而落实解决之道却殊为不易。近年来,以“音配像”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传承方式,在努力修复京剧传统剧目系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它受到的关注,仍然远远比不上新剧目创作。而媒体焦点所指,尤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投向,不仅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经典剧目传承的良好氛围,反而经常有意无意地挫伤那些执著于继承传统的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而市场的修复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试图通过院团体制改革推动京剧重回市场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传统与市场是京剧发展的两翼,是京剧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两个重要前提。解决这两大问题,固然非一日之功,然而,认识不到这两个关键问题所在,甚至把努力用于相反的方向,那么,各种出于良好愿望的“振兴”措施,就有可能不是在“促进”而是在“促退”。

作者简介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有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DD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及200多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16第07版)

  • 文人与艺人:谁有权改革京剧?

    二00四和二00五年分别是梅兰芳和周信芳这两位中国京剧史上极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伟大艺术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他们艺术经历与丰富独特的艺术经验是珍贵的精神遗,为两位大师举办学术性纪念活动,其历史意义自不待言。优秀的艺术家是后人成长的..

    2025-05-09
  • 传统又养生:九九重阳登高

    九九重阳有登高的习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处呢?其实登高可以养生,既然登高又是传统习俗又能养生,那么在重阳节登高何..

    2025-05-06
  • 我国小曲白酒的市场现状

    小曲白酒的生产和销售一般在农村市场.而小曲白酒的生产厂家一般为个体经营的小作坊,其特点是规模小,市场小,经营灵活!真正能以厂字命名的并不多,市场一般为乡区,能跨市跨县的也很少,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大的厂家,我也见到的有市场范围达..

    2025-04-30
  • 愚人节的传统活动风俗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

    2025-04-26
  • 市场抗跌力一流 赵无极:艺术市场的硬通货

    在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与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夜间拍卖上,之前备受关注的赵无极作品《02-01-65》、《14-3-59》均拍出了2082万港元的高价。作为此次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品的一大亮点,这两幅赵无极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众藏家的眼球..

    2025-04-21
  • 时下二级收藏市场潜伏隐忧

    “别着急,我建议你赶快报警……”日前,绵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李照明正在和部分会员商量协会年检事宜,突然被一个电话打断,打电话的是一位买到假货的收藏者。李照明坦言,“向我告状的太多了,我的电话都快成了110”。让李照明纠结的何止电话..

    2025-04-21
  • 书画市场“以假代真” 迷乱眼

    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张大千》即将开播,片中背景巨幅金箔重彩画《金碧荷塘图》在张园展出。这个“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书画精品展”展出的还有13件大千先生作品,展品均来自大千先生的家属和学生旧藏。实事求是的介绍选择在张园办展,是因为张..

    2025-04-21
  • 漫谈京剧色彩的黑与白

    京剧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化妆勾脸、盔头饰物、十色蟒靠、桌椅帐幔、车旗伞盖,其色彩无不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所谓“视觉冲击力”,构成辉煌的东方色彩美的世界。在这五光十色中,您注意到黑与白吗?它们虽并不张扬,但却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025-04-20
  • 浅谈传统绘画美学与京剧

    国画与京剧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一枝独秀,有其较为完整的美学体系。它们虽然是两大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其美学价值息息相通,意境与神韵,从意象到造象,追求艺术美是国画与京剧的共同艺术特征。本文拟从..

    2025-04-20
  • 京剧脸谱杂谈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

    2025-04-20
  • 介绍几位京剧琴票

    浓浓戏韵,荡漾在票友脸上“带上唱戏的家伙,咱们的生、旦、净、末、丑给苏老拜年可一个都不能少啊!都拿出各自的绝活来,好好乐呵乐呵。”这是十几个京戏老票友们在年前精心谋划正月初五的一场约会。可别小看这些票友,生、旦、净、末、丑演..

    2025-04-20
  • 京剧绝不是赔本的买卖

    2001年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演出京剧时,音乐堂经营方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公司对京剧的市场既不了解也不看好,经营的品牌仅仅是中国京剧院一年两场的“名家名段演唱会”。2006年中山音乐堂的京剧演出已经是“逢节必演,一年30场”,保利紫禁城剧..

    2025-04-20
  • 常用的京剧曲牌

    京剧曲牌:曲牌合头大字牌子混牌子清牌子干牌子吹打曲牌胡琴曲牌小开门(西皮)小开门(二黄)小开门(反二黄)八岔八板(胡琴曲牌)柳青娘(胡琴曲牌)海青歌万年欢(胡琴曲牌)哭皇天(胡琴曲牌)柳摇金(胡琴曲牌)夜深沉工尺上(胡琴曲牌..

    2025-04-19
  • 四大原因使京剧新流派产生困难

    京剧产生发展200年来,在上世纪前期开始空前发展,成为让人心服口服的国剧,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时间流派林立,剧目也异常丰富,其中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最为出名,至今常演的剧目仍是们各自的经典,传人也以这几派为多..

    2025-04-19
  • 现代文明和传统国学的冲突与融合

    各位网友,这里是九丙易文,今天我们从玄学角度谈一谈现代文明和传统国学的冲突与融合。大家知道、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

    2025-04-19
  • 英国家庭传统的餐桌教育有什么?

    英国是一个礼多于吃的国家,那么英国家庭的餐桌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一起来看看英国家庭这个ldquo;把餐桌当成课堂rdquo..

    2025-04-15
  • 传说是传统之母

    “我们是来拍照的。”“如果你穿汉服来我绝对不会这样说!但是你穿和服,你是中国人嘛?”“呃...我想请问你可以这样..

    2025-04-05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会怎样发展,恐怕是当下每个人都很关注的焦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2010年春季拍卖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达231,973万元,与去年秋拍(158,666万元)相比增加了46.2%,同比..

    2025-04-01
  • 与其虚炒不如真藏 质疑收藏市场三大怪象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2004年、2005年一轮高热后,2006年以来开始遇冷,不少业内人更是五味杂陈,有呼上当的,有迟疑观望的,人们内心更加关心,在被称为“调整年”的2007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又会如何?专家的观点是:艺术品市场只有直面炒作风气..

    2025-04-01
  • 京剧的生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元杂剧..

    2025-03-3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