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的几个观点之我见

2025-02-16 08:58历史文化
拜读网友“碗豆”大作《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有几点想法。特记于下,来请指正。
首先是“京剧衰落”的讲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足以说明京剧艺术现今之处境。何为“衰落”,衡量它大概有三:其一,从业人员渐少且演出场所近无;其二,艺术水平低下;其三,以无群众基础,无人问津。我觉得此上三点都还谈不上,说处于发展之“低潮”较“衰落”更准确。
“低潮”现状的原因很多,有何止京剧一家,所有中华之传统艺术皆有此状,如戏曲、如书法、如民乐、如中医等。为何不兴?原因很多,受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商业流行文化)强势文化冲击是其一大因,我认为是一时之象,就古典艺术而论,不是单中国如是,世界也如是。
至于说“京剧衰落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是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这种说法过于简单,解放后的世界环境使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中国历史之必然,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国家建设也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同样,随着世界大环境的变化,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也是中国历史之必然。
说“这种体制使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这其中也大大的限制了京剧的发展”是不对的,建国后国家为传统艺术的艺人们正名并建立戏校大力培养人才,就说京剧吧,于五、六十年代确有兴盛之气象。解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也出了裘派、杨派、张派这样的井响深远的流派吗?不也培养出了很多名家吗?
再有,说“计划经济体制对京剧的最大影响,就是取消了京剧当中的正常竞争,没有了竞争,就没有了京剧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源头活水,它的不断僵化和没落就不可避免了”。
我觉得,一种艺术很难因一种制度而兴,也很难因一种制度而废。艺术的竞争不像商业之竞争,有它自身的规律,只受制度或政策的影响。比方说,封建制度下的作品《红楼梦》是否拿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今天就会“衰落”呢?就没有竞争力呢?答案很显然。
京剧,或说一切民族传统艺术,当它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已处于低谷时,国家出人力物力保护他们,是英明之举,是远见之举。与君之论正相反,若无国家之大力宣传和整理,单以其本身之力进入市场,怕早已名存实亡了。我曾问过某家音像公司,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多出点唱片或VCD,他们的回答是,(在如今市场体制下),多出多赔,少出少赔,若不是国家的资助,他们现在一年两盘(或两张)戏曲音像品的成果也是空谈。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就出不来产品,甚至连已有的都可能被短视者所荒废掉。就说,“音配像”工程吧,要是走市场靠企业攒助,谁会掏钱?
当然,“豌豆”君一席话以坦然其对京剧的深爱之情,其思可勉,其情很表,对京剧的“倍加照顾”也确有其负面结果存在,可究其因乃背离艺术规律之故耳,非制度之错吧。
  • 古代皇帝可以和几个妃子一起过夜吗 古代妃子侍寝揭秘

    对皇帝和妃子过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皇帝作为最有权势的人,坐拥天下..

    2025-07-31
  • 关于中秋节的几个谜案

    中秋节,又作“仲秋节”,民间俗称“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您知道吗,中秋节还有若干未解之谜呢……一、唐与宋:中秋节形成之谜一般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实际上,在唐朝,中秋仅是文人雅士的赏..

    2025-07-14
  • 京剧传统戏人物造型的化妆美

    京剧传统戏的人物造型,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革新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都把每个时代最富特征、最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融进其中,因此,美的..

    2025-07-11
  • 戏曲生存之我见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会看到:历史上,许多文学体裁都有一个兴衰过程,比如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每一文学体裁的兴盛都有其必然的原因,而巅峰过后的衰落也有其必然的原因。这是历史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在某种文学体裁衰落后,倘要..

    2025-07-10
  • 京剧正演变为一项“文化福利”运动

    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

    2025-07-09
  • 安禄山的一生能分为几个结点?他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对安禄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之一,一直给人..

    2025-06-30
  • 汪曾祺与文革京剧

    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

    2025-06-21
  • 京剧欣赏三题

    一、舞台魅力源于人物刻画戏曲演员不管演什么戏,中心任务是演好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人物,来体现主题,传达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尽管演员有“本色”与“非本色”之分,对于剧中人物,都只不过是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物..

    2025-06-21
  • 最全的镜子摆放家居风水禁忌!你知道几个?

    很多生活中的必需品摆放不当也会成为风水煞物,比如客厅中的空调机、厨房中的刀具,尤其是家中镜子,它在生活中不可或..

    2025-06-11
  • 朱棣共有几个儿子?他与后代们的关系如何?

    对朱棣的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把朱棣与朱高炽、朱高..

    2025-06-02
  • 一个16岁中学生的心里话:京剧京剧我爱你

    我今年16岁,是北京景山中学学生。听戏可谓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尽管我还有点小。尽管今日戏曲已无当年的气派和辉煌,人心思变,西风东渐。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从前我以为我仅是喜欢梅派唱腔的端丽,程派唱腔的古风,可后来才意识到其..

    2025-05-31
  • 京剧杂论二三

    (1)央视戏曲频道印象广告过多,节目前面的引子太长。各个栏目的自我宣传版本多而频繁,翻来复去。戏剧完整播放的太少。尤其是教唱或者教身段的节目,节目的引子太长太热闹,不知何为主体。花里胡哨的成分太多了,就如同包装很大,花纸一层..

    2025-05-31
  • 学唱京剧之感想点滴

    在下自幼喜爱京剧,现今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已有二十年,但仍旧时时忘不了国剧京戏。近期每上网必看《中国京剧论坛》,但苦于无法打中文,故一直未能与戏迷网友们进行交流。近日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可输入中文的软件,欣喜若狂,故也想打几句来..

    2025-05-31
  • 京剧音乐和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05-31
  • 京剧服装-长袍类

    京剧长袍类,也可以叫袍服类的服装,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为什么叫作蟒..

    2025-05-31
  • 京剧服装-铠甲类

    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有专用名词,叫做靠。演员穿上这身铠甲,也有个专用名称,叫作披靠,或叫扎靠,就是把铠甲披在身上或系在身上,生活中的铠甲一般是用皮革或铁叶子做成的。每副铁甲大约有四、五十斤重,穿在身上沉重冰..

    2025-05-31
  • 京剧服装-靴鞋类

    靴鞋类是服装里的第五大类,只有靴鞋两种。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较多。什么叫官靴呢?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了白色。在生活里没有这样厚底的鞋。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2025-05-31
  • 京剧男旦漫议

    从150多年来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男旦一直是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历史现象。从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算起,就有余紫云、梅竹芬、朱莲芬、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徐碧云、朱琴心、时小福、赵桐栅、于连泉,黄桂秋..

    2025-05-30
  • 京剧概述 Peking Opera

    京剧本来是一种地方性的戏剧表演形式,由于它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所以就慢慢演变成了代表中国艺术特色的全国性戏剧。大约在200多年前,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时,对地方上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

    2025-05-30
  • 弃而不舍的追求??新疆库尔勒市京剧票房的历史和现状

    库尔勒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蒙、汉、维、回等多民族集居的边疆县级市,也是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领导机关所在地,更是新疆军垦事业开发的起点。早在一九四九年新疆刚刚解放,成建制的解放军部队风尘仆仆地来到..

    2025-05-30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