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的几个观点之我见

2025-02-16 08:58历史文化
拜读网友“碗豆”大作《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有几点想法。特记于下,来请指正。
首先是“京剧衰落”的讲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足以说明京剧艺术现今之处境。何为“衰落”,衡量它大概有三:其一,从业人员渐少且演出场所近无;其二,艺术水平低下;其三,以无群众基础,无人问津。我觉得此上三点都还谈不上,说处于发展之“低潮”较“衰落”更准确。
“低潮”现状的原因很多,有何止京剧一家,所有中华之传统艺术皆有此状,如戏曲、如书法、如民乐、如中医等。为何不兴?原因很多,受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商业流行文化)强势文化冲击是其一大因,我认为是一时之象,就古典艺术而论,不是单中国如是,世界也如是。
至于说“京剧衰落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是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这种说法过于简单,解放后的世界环境使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中国历史之必然,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国家建设也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同样,随着世界大环境的变化,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也是中国历史之必然。
说“这种体制使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这其中也大大的限制了京剧的发展”是不对的,建国后国家为传统艺术的艺人们正名并建立戏校大力培养人才,就说京剧吧,于五、六十年代确有兴盛之气象。解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也出了裘派、杨派、张派这样的井响深远的流派吗?不也培养出了很多名家吗?
再有,说“计划经济体制对京剧的最大影响,就是取消了京剧当中的正常竞争,没有了竞争,就没有了京剧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源头活水,它的不断僵化和没落就不可避免了”。
我觉得,一种艺术很难因一种制度而兴,也很难因一种制度而废。艺术的竞争不像商业之竞争,有它自身的规律,只受制度或政策的影响。比方说,封建制度下的作品《红楼梦》是否拿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今天就会“衰落”呢?就没有竞争力呢?答案很显然。
京剧,或说一切民族传统艺术,当它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已处于低谷时,国家出人力物力保护他们,是英明之举,是远见之举。与君之论正相反,若无国家之大力宣传和整理,单以其本身之力进入市场,怕早已名存实亡了。我曾问过某家音像公司,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多出点唱片或VCD,他们的回答是,(在如今市场体制下),多出多赔,少出少赔,若不是国家的资助,他们现在一年两盘(或两张)戏曲音像品的成果也是空谈。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就出不来产品,甚至连已有的都可能被短视者所荒废掉。就说,“音配像”工程吧,要是走市场靠企业攒助,谁会掏钱?
当然,“豌豆”君一席话以坦然其对京剧的深爱之情,其思可勉,其情很表,对京剧的“倍加照顾”也确有其负面结果存在,可究其因乃背离艺术规律之故耳,非制度之错吧。
  • 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的内涵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
  • 京剧声腔和音乐的发展

    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
  • 丰富多彩的京剧声腔

    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
  • 京剧声腔术语2

    (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
  •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
  • 京剧的过门

    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
  • 京剧谚语:一台无二戏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
  • 京剧谚语:一哭二笑三话白

    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
  • 京剧谚语:千斤话白四两唱

    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
  • 京剧表演出新三例

    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
  •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
  • 盘点世界上最大的水果,你知道几个/海南菠萝蜜最重达1000斤

    说到水果这肯定是每家必备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不同的水果,所包含的营养价值自然不同,前面我们有提到世..

    2025-10-30
  • 闲来无事解几个梦

    我在排版的时候,我夫人就指着这个文章封面跟我说,如果读者能看到你,他们一定啐你一脸奥密克戎。我觉得也是,不过主..

    2025-10-25
  • 京剧的净行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
  • 京剧的乐队及场面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
  • 京剧的锣鼓经

    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
  • 京剧服装-短衣类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
  • 京剧服装-盔帽类

    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
  • 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应用

    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