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浓缩的“海天佛国”

2025-03-07 09:05历史文化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整块白绿色翡翠雕成、重达800余公斤的十八臂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普陀山佛教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见证和浓缩了过去,充实和预示了未来,既是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也将使普陀山佛教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昙花庵遗址,与多宝塔、普济禅寺、百子堂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相毗邻。博物馆周围树木葱茏,荷花绽放,琳宫辉煌,塔影在望。其外观为仿宋风格,建筑面积为3477平方米,总高10.8米,分上下两层7个展厅,共珍藏精选佛教文物1700余件。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创建缘起

据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介绍,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创建历史可谓漫长而曲折。最初,普陀山普济寺设有一间文物陈列室。1962年,普陀山文物馆在普济寺旁的积善堂成立,征集各寺庵文物500多件。“***”期间,文物馆停办。1979年,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选定普陀山悦岭庵重建文物馆。1985年,由于宗教政策落实,普陀山悦岭庵文物馆交由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并更名为普陀山佛教协会文物馆。

“普陀山佛教文化悠久,历史文物众多。原设在悦岭庵的普陀山文物馆收集了全山各寺院所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经卷,九世班禅赠送的银元宝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赠送的佛教纪念品等。因文物馆地处偏僻,安全隐患多,且当地气候潮湿,所藏文物容易受潮损毁,后来被迫关闭。”道慈法师说,进入新世纪后,慕名前来普陀山的人与日俱增。为了让广大中外信众、游客更好地了解普陀山的佛教历史,2006年,普陀山佛协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着手建设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2006年9月,舟山市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委员会在普陀山召开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讨论会。此次会议对普陀山佛协建设佛教博物馆的规模、总图布置、风格特征以及环境景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9月,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验收。2010年完成内部装修、配套附属项目和悦岭庵文物仓库文物定级以及新馆文物布展等工作。

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成为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道慈法师说,在亚洲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使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使佛教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至清末,全山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菩萨,可以说是“观音之乡”。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即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会期,普陀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作为著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目前已经成为观音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国内外朝圣者络绎不绝。”道慈法师说。

在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之日,一尊重达800多公斤的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供奉在博物馆前厅正中的壁龛中,净高1.58米,厚35厘米。观音像通体由一整块翡翠玉雕成,底座莲花台由紫檀木雕刻而成。观音十八臂各持宝器,晶莹剔透,巧夺天工。“观音像整体造型如法如仪,同时不失观音亲切柔美的独特气质,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观音信仰的群众需求。”道慈法师认为,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将成为普陀山文化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2010年11月,由浙江省舟山市及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牵头,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慈悲自在·遇见观音”特展在普陀山展出,从而让更多大陆观众、信众了解到台湾特有的观音文化。“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为平台,我们将与日本、韩国、缅甸、泰国以及台湾等多国多地进一步加强佛教文化尤其是观音文化交流,展开更深刻而美好的互动。”道慈法师说。

作为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摸索生存之道、发展之道。道慈法师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普陀山佛教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博物馆,丰富而厚重。道慈法师说,收藏有千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对社会开放后,还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成道德文明教育的基地、传承文化的载体、展示功德的道场。

  • 擦擦 西藏佛教美术上璀璨珍珠

    擦擦(图片来源:资料图)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

    2025-03-07
  • 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中央电视台首播

    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2012年2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公开播出。《九华小和尚》以九华山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国外经典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将池州九华文化、佛教文化有机融入,展现了池..

    2025-03-07
  • 讲述千年传奇 揭秘佛教圣地

    前 言2月2日,在陕西宾馆举行的“全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2011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评估”各项大奖新鲜出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独揽两项殊荣:六集纪录片《法门寺》和六集纪录片《大明宫》分获一、二等奖。曲江影视常..

    2025-03-07
  • 佛教法器——三宝印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录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

    2025-03-07
  • 佛教法器——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

    2025-03-07
  • 佛教法器——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2025-03-07
  • 佛教的袈裟为什么没有一件是用完整布料做成的?

    同佛教接触过的人都会意外地发现,佛教中没有一件袈裟是用完整的布料做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为什么不穿华贵的服饰呢?难道他们不爱美吗?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些佛教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应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025-03-06
  • 【佛教法器】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犍植、犍槌、犍锤。在《玄应音义》卷一中说:“犍稚,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

    2025-03-06
  • 【佛教法器】拂子

    拂子(梵vyajana)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即在柄上札束兽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与尘尾同,而形状各异。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尘。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猕猴高阁堂中,时诸苾..

    2025-03-06
  • 【佛教法器】大鼓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佛教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

    2025-03-06
  • 【佛教法器】铃铎

    “铃铎”,乐器名;也叫做“手铎”、“手铃”、“宝铎”、“风铎”、“檐铎”。——这些“铃铎”,各为“铃”的一种,都是用“金、铜、铁”等金属所制造的。“铃铎”的起源,一般都认为是开始行于印度,这一个说法,有佛教的经典可资证明。大..

    2025-03-06
  • 佛教法器法物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

    2025-03-06
  • 麦积山的佛教艺术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

    2025-02-16
  • “佛之光影-和谐佛教”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展示当代佛教欣欣向荣、紧跟时代步伐的积极形象。菩萨在线网站特主办首届“佛之光影-和谐佛教”佛教艺术文化摄影大赛。此次摄影大赛得到了扬州大明寺、昆山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

    2025-02-15
  •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

    2025-02-15
  • 香与佛教

    虔诚的香客 中国民族宗教网记者张世辉摄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

    2025-02-15
  • 关中西部的佛教艺术奇观:彬县大佛寺石窟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即唐帝国建国的第一年,割据甘肃东部一带的军阀薛举率领大军进逼唐朝的首都长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带领八总管兵力前往抗击。从七月到十一月间,两军大战于关中西部地区,经过数次的交锋,最终以李世..

    2025-01-30
  • 佛教的融和精神

    融和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融”与“和”连用,字面上基本为融通无碍、和谐和解的意思。融和精神是佛教在处理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争端及矛盾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异己的存在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

    2025-01-29
  • 世界佛教史上首部高清3d影片《本焕大师》亮相鹏城

    本焕长老卡通形象(图片来源:资料图)本焕长老(图片来源:资料图)《本焕大师》,是世界佛教史上第一部大型高清3d影片。影片以深圳弘法寺开山祖师本焕长老的传奇人生经历为电影题材,形象生动地展示本焕长老的人生修行之路,以此弘扬传播中..

    2025-01-28
  • 东方遗珠:山东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

    2025-01-2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