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整块白绿色翡翠雕成、重达800余公斤的十八臂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普陀山佛教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见证和浓缩了过去,充实和预示了未来,既是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也将使普陀山佛教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昙花庵遗址,与多宝塔、普济禅寺、百子堂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相毗邻。博物馆周围树木葱茏,荷花绽放,琳宫辉煌,塔影在望。其外观为仿宋风格,建筑面积为3477平方米,总高10.8米,分上下两层7个展厅,共珍藏精选佛教文物1700余件。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创建缘起
据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介绍,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创建历史可谓漫长而曲折。最初,普陀山普济寺设有一间文物陈列室。1962年,普陀山文物馆在普济寺旁的积善堂成立,征集各寺庵文物500多件。“***”期间,文物馆停办。1979年,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选定普陀山悦岭庵重建文物馆。1985年,由于宗教政策落实,普陀山悦岭庵文物馆交由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并更名为普陀山佛教协会文物馆。
“普陀山佛教文化悠久,历史文物众多。原设在悦岭庵的普陀山文物馆收集了全山各寺院所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经卷,九世班禅赠送的银元宝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赠送的佛教纪念品等。因文物馆地处偏僻,安全隐患多,且当地气候潮湿,所藏文物容易受潮损毁,后来被迫关闭。”道慈法师说,进入新世纪后,慕名前来普陀山的人与日俱增。为了让广大中外信众、游客更好地了解普陀山的佛教历史,2006年,普陀山佛协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着手建设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2006年9月,舟山市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委员会在普陀山召开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讨论会。此次会议对普陀山佛协建设佛教博物馆的规模、总图布置、风格特征以及环境景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9月,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验收。2010年完成内部装修、配套附属项目和悦岭庵文物仓库文物定级以及新馆文物布展等工作。
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成为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道慈法师说,在亚洲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使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使佛教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至清末,全山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菩萨,可以说是“观音之乡”。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即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会期,普陀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作为著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目前已经成为观音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国内外朝圣者络绎不绝。”道慈法师说。
在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之日,一尊重达800多公斤的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供奉在博物馆前厅正中的壁龛中,净高1.58米,厚35厘米。观音像通体由一整块翡翠玉雕成,底座莲花台由紫檀木雕刻而成。观音十八臂各持宝器,晶莹剔透,巧夺天工。“观音像整体造型如法如仪,同时不失观音亲切柔美的独特气质,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观音信仰的群众需求。”道慈法师认为,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将成为普陀山文化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2010年11月,由浙江省舟山市及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牵头,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慈悲自在·遇见观音”特展在普陀山展出,从而让更多大陆观众、信众了解到台湾特有的观音文化。“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为平台,我们将与日本、韩国、缅甸、泰国以及台湾等多国多地进一步加强佛教文化尤其是观音文化交流,展开更深刻而美好的互动。”道慈法师说。
作为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摸索生存之道、发展之道。道慈法师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普陀山佛教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博物馆,丰富而厚重。道慈法师说,收藏有千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对社会开放后,还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成道德文明教育的基地、传承文化的载体、展示功德的道场。
从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的香也应运而生,佛香的原料中多以名贵香药为主要成分,早期佛教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龙脑、丁香”等为主要原料,或配制燃烧,或制成香水浴佛、涂身,或制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疗疾。随着佛教的传播,在..
2025-07-31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念珠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
2025-07-31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2025-07-30木鱼作为一种击打乐器,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如在民族音乐特别是广东音乐中,木鱼还是其乐队组成中的一件重要乐器。但是,木鱼却是由佛教中转引过来的,它原是由汉传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关于木鱼的传说有很多;在佛教..
2025-07-30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7-09为了弘扬佛教文化,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高僧大德和游人的愿望,近年来,在万年寺无梁砖殿左侧,曾设了装饰典雅的“普贤行愿楼”,通过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佛牙”、“御印”三件珍贵文物,对外..
2025-07-08袈裟是佛教僧尼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衣。梵语音译为不正色、坏色、染色,以其色不正而称袈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袈裟形制有不同,中国佛教的袈裟又与日本佛教的袈裟不同。汉传佛教的袈裟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
2025-07-08砗磲的本来面目 砗磲念珠佛家“七宝”之一的砗磲也叫车渠,梵名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
2025-07-08木鱼(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
2025-07-08邢窑是我国白瓷发源地,它始于北朝、盛于隋唐,宋元逐渐走向衰落。邢窑中心位于今邢台市内丘县城周围。内丘唐代属邢州辖,古时窑口常以州名命名,故内丘的瓷窑场得“邢窑”之名。邢窑自被发现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佛教造..
2025-07-08“水月禅心佛教艺术专场展”8月25日起在建设大厦伯翰艺术中心举办,展出铜铸、牙雕、瓷器、寿山石雕、木化石、玉雕、翡翠等种类繁多的佛像56件。49件当代高僧的墨宝也同时展出,包括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
2025-07-08金刚杵(chǔ),梵名vajra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
2025-07-08法会上的磬(图片来源:资料图) “磬”是我国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坐磬为佛寺所用法器,铜质、仰钵体,口大底小而圆,根据寺院等级而定,大者口径如锅,约在30-60厘米,高不足30-60厘米。小者口径若碗,约在15-20厘米,高不足15厘米。磬体..
2025-07-07普陀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普陀县。普陀山雄峙东海,久有“海山第一”的美誉。古人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杭州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舟山之普陀”。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公里,东西最宽处3.5公里。最高处..
2025-07-078月1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开幕式1日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被誉为“音乐教育领域奥林匹克”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自1953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简短的开幕式后,大型多媒体音乐舞蹈晚会《五彩丝路》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上..
2025-06-1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