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居住习俗

2025-03-16 08:58历史文化

回回民族不仅在居住区域上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结构、设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习俗。回族的住宅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这种窑洞。

修窑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回民叫这种窑为“崖窑”。有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掘三孔窑,大则能掘五六孔窑。掘窑洞要有一定的技术,一般都由“窑匠”提镐,小工挖土,最后由窑匠再修饰一遍,凿成“人字”形的画纹,最后用泥抹墙。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软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有炕并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

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给锅台和炕照明。火窑顶垴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二米左右的窑洞,回民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

回族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第二种:根据地势较平坦的川、坝、塬、台、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钱少木材的自然经济条件,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民叫箍窑。箍窑技术性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厘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桥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两孔箍窑需要三个墩子,修三孔箍窑要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民当中有一则打胡基的顺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形。最后外抹一层黄土和麦草粗泥,凉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窑比住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下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有句俗语说:“回族有钱盖房,汉族有钱存粮。”说明回族人民经济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条件。

回族盖房,不看风水,只注意选择地势平坦、日光好、清洁和用水方便的地方。黄土高原的回民盖房,多取阳山坡或僻风湾盖房。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结构平房、前后两坡砖瓦房、前坡砖瓦房、二层楼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较多的阴湿地区多住前坡砖瓦房和前后两坡砖瓦房、楼房等。回民盖房动工之日,一般都选择主麻等吉祥的日子,有的还要干“尔埋里”,然后才动工。土木结构的平房和砖瓦房,一般都在打好地基的基础上,砌墙立柱,在墙里面要竖木立柱,回族俗称土柱、后联柱支梁,梁上接檩顺檩搭椽再铺苇笆或席,最后垫麦草涂泥。

在支梁之日,回民讲究请阿訇用红纸写一段《古兰经》贴在大梁上,直到房子盖成也不轻易去掉,以求吉祥。回民这种土坯式房屋一般都能与木构架紧密结合,逐步成为构架式与土坯式的复合类型,再由土坯式逐步发展为砖瓦式,即房子由土坯草泥墙转为砖和石灰石式混凝土墙,房顶由茅草顶转为瓦顶。现在回民的房子样式很多,有虎包头式,有小高楼式,有普通平房等等。房子一般喜欢和习惯向阳背阴,房子不讲究单数、双数,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有盖两间的,有盖三四间的,也有盖五六间和七八间的。回民当中的一些教主和阿訇有的还盖十几间,甚至几十间的。回民好胜心强,盖房不盖则已,要盖则比较讲究,要一松到底的木料,即松柱、松梁、松檩、松椽,连门窗也是松木的。

这种松木房子很少糊顶棚。房子不论是三四间,还是六七间,中间两间一般为客房,也叫大房。其余都是单间的,按辈分居住。甘肃、青海的有些回民房屋一般中间盖两间客房,两边盖两间小耳房,左侧和右侧盖厨房、仓库等。北方回民都喜欢住套屋:由两个单间套在一起,用一门两窗或两间客房套一间卧室。宁夏的回民住房一般都分正房、套房、厨房、仓库、煤房以及鸡舍和牲畜房等。有的家中有老人和宗教人员,还专门设有礼拜房。按辈分和已婚状况分房住宿。男孩十二岁、女孩九岁以上都分开居住。西北等地的回民还习惯盖高房子,即除了盖四五间平房外,再盖一间或两间二层小楼子,俗称小高楼或高房子。这种高房子多数是为家庭老人礼拜用的,以防小孩及他人打扰。

回族的房子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宁夏同心县的有些回民盖小高楼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大门两侧有用阿文写的楹联。宁夏吴忠、同心、三营,甘肃临夏、张家川等地的回民,特别是临夏的回民房子的檐头、檩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搞木雕或砖雕。用聪明的智慧刻牡丹、葡萄等各种花卉图案,抽象多变的几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别具风格,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的回民还在大门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装饰,绘上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过去一些回族宗教头面人物的住宅更具伊斯兰特色和民族特色,从房子的结构、类型、造型、工艺、装潢、布局、使用均可看出。如宁夏哲赫忍耶派过去的金积堡洪乐府、西吉滩住宅,规模都比较大。洪乐府住宅分有十五个院落,有教主居住的“爷爷院”,有放经典和热依斯居住的“热依斯院”,有接待远方宾客的“客房院”,有礼拜和干尔埋里的“亭子院”,有洗大小净的“水房院”,还有宰牲的“宰牲院”等等。每一个院的装潢都有其特点。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民,他们的居住习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如居住在云南傣族中的回民,其居住习俗为傣族、回族特色兼而有之。如这里的回民也住傣族人住的竹楼草房,但居住习俗不像傣族那样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楼上一分为二,火塘在外间,里间全家人住,老人、儿子、媳妇以蚊帐相隔。回族的居住习俗像内地的,中间有堂屋,两边有宿舍,老人、妇女以及孩子分别居住,牛圈在外面。

新中国成立前,回族人民住窑洞、箍窑的较多,住房的少,且住房比较简陋,有不少回民住着茅屋。有句俗语说:“回回的房没有梁。”新中国成立后,回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回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有不少人住上了新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昔日的窑洞、箍窑、茅屋有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被发展中的回族人民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新房屋逐步取代。

回民在住家上历来爱美,素以清洁、文明著称。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村,你只要到回民家,就会感到回民在住宅的设计、陈设、布局、装饰以及生活的点缀等方面,富有独特的回回民族特点。特别是回族人喜欢种花弄草,庭院里喜栽各种树木和花草,不少地方的回民还有养盆花的传统习惯,窗台上、院子里到处摆放着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盆花。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院子里种花、养花,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盛夏、初冬,更是万紫干红,阵阵馨香,令人陶醉。

回民除了种养玫瑰、月季、石榴、丁香等花外,北方回民特别喜欢养凤仙花(阿拉伯语谓之:“海葫”),俗称指甲花;不只为了观赏和美化环境,青年妇女还常常用它来染指甲。

回民的室内装饰也别具特色。一般回民家庭西墙上都悬挂阿文中堂和具有伊斯兰艺术特色的工艺制镜以及克尔白挂图等。挂历一般都是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图案多为著名清真寺或天房、花草等,既便于查阅回族传统节日和伊斯兰教宗教节日,又能够欣赏。

由于受阿拉伯地区风俗的影响,回族还喜爱熏香,一般家庭都备有香案和香炉,每当打扫完室内卫生后,都要燃上几柱香,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给人以清爽舒适之感。

  • 佤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佤族习俗简介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2025-07-29
  •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等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

    2025-07-20
  • 国外送礼习俗

    国外送礼习俗随着形势的改变,社会的发展,我们和外国朋友交往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掌握一定的外交知识,了解外国人的礼仪常识,在与他们的交际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如何送礼出国后上一般都要向外国朋友赠送一些小礼品以表示祝贺、慰问和..

    2025-07-20
  • 壮族的拜山习俗

    清明时节,广西生活的汉族人在早几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大型超市甚至专门设立了“清明专柜”,“拜山”用的祭祀品一应俱全,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五色糯米饭”,“烤乳猪”,还有各色糕点了。广西的壮族人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已经祭祖完毕了,..

    2025-07-19
  • 东乡族婚礼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

    2025-07-18
  • 东乡族饮食习俗

    东乡族以面食如小麦、青稞、玉米等为主食,副食主要是洋芋等蔬菜。食牛、羊、鸡、鸭肉,但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放血后才能吃。遇节日和吃“宴席”,喜以面和清油为料,炸“油香”、“酥馓”等以及各种花果,味香色美,十分好吃。东..

    2025-07-18
  • 安徽境内畲族特殊的结婚习俗

    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余人。20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

    2025-07-18
  • 甘肃回族的生育习俗

    生育习俗散居在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等地的回族,其生育习俗受汉族的影响颇深。比如小孩满月、周岁、十岁都要请客祝贺,产妇“坐月子”等也和汉族相似,但也有和汉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的生育习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个环节,即“取经..

    2025-07-17
  • 海南黎族生育习俗

    在原始社会时代,原始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到认识生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们就懂得利用树叶和兽皮遮盖和保护自已的生殖器。黎族地区毛道乡出土男生殖器“石祖”图腾崇拜物、保亭县三道地区黎族崇拜女性乳房的基石,印证了黎族自古以来对生育的..

    2025-07-17
  • 汉族节日——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

    2025-07-15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仡佬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仡佬族习俗简介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发源是什么?拉祜族饮食习俗简介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

    2025-07-05
  • 回族人不吃猪肉真相,伊斯兰教一种根深蒂固宗教信仰

    我国是一个多少数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文化都不尽相同,在食物上也是不同的。例如西藏藏族是以糌粑为主,新疆维吾尔族..

    2025-07-03
  • 山东人喝酒的礼仪-山东人喝酒习俗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

    2025-06-29
  • 少数民族锡伯族习俗礼仪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约20万,新..

    2025-06-28
  • 福建土楼特色婚礼习俗

    土楼人家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天亮到夫家,意在免受干扰。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一者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惜别情;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

    2025-06-27
  • 台湾婚礼习俗

    每逢新春佳节,所有喜庆的事儿都往一块儿凑。家人团圆,朋友相聚,就连新人们的婚礼也愿意选在这个时候举办。在台湾,现在的年轻人不但愿意在这个时候结婚,而且他们的婚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台湾的年轻人是怎么变着花样..

    2025-06-27
  • 羌族丧葬习俗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人死后遣人到附近亲戚家报丧,请“释比”念经,丧主为死人净身,穿寿衣3~6件入棺,父母健在者穿白色,其余为深色,并在棺内放五谷杂粮,50岁以上病死为寿终归天,要唱丧歌..

    2025-06-26
  • 回族祭祀亡人习俗

    回族把祭祀亡人叫“锅里倒油”或叫干“尔麦里”。主要是祭祀直系亲属亡人,祭祀教主等。祭祀直系亲属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逝世)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的规模。祭祀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

    2025-06-2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