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根本。若人恶骂,当观此声,犹如谷响;若被打时,当知此身,犹如镜像:若遭毁谤,当观此身,犹如虚空,不应加报;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不高举;若得称赞叹,当观心性,本来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讥嫌,当观本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感;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忍。不见苦相:若爱乐时,当观实性,常住不变,无苦乐相。”的确,人在世间生活,总会遇到各种不随心如意之事。当问题现前,矛盾重重之时,我们就要学着像弥勒佛那样不计较是是非非,对于恩爱情仇淡然处之,以宽大的肚量忍之让之,这样纵然是冤家对头也可以与之和平相处。不光是佛教,忍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处世良方。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成功于忍,又有多少人毁于不忍,有多少人因忍得以全身尔或长寿,有多少人因不忍失身丧命。忍,说易行难,因此民间才有这样的俗话云:“能忍大丈夫。”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有座百忍堂遗址。据引日唐书》记载:寿张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做《百忍歌》,并道出不忍的诸多弊端: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贤人,便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张公艺的“百忍歌”,其忍不代表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有宽容、包涵、相互谅解、求大同存小异之意。明代一个叫清虚子的评价张公艺说:“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下面本文拟就其具体内容略做解析,与大家一同学习这修身养性、忠厚传家的处世良方。
《百忍歌》云: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在《百忍歌》一开始,张公义即提出来“忍是大人之气量,君子之根本”。自古以来凡是圣贤或者能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一个大肚量。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胸怀之宽广的。在《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后赵王石勒请同乡们到襄国(河北邢台)饮酒,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因为当初石勒贫贱之时,曾多次与李阳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做平民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仇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又任命李阳作参军都尉。这种不计前嫌的宽大心胸,也给后赵王赢得了宽容的美名。
能忍之人,心气自然静默,凡事不急不躁,能够安然于现实生活,因此那严寒酷暑的交替,富贵亦或贫寒的起落,在其眼中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并不能够影响其心。但是世间之人,往往忍得了贫寒、饥苦,却忍不了富贵,一旦发达了,就容易骄傲自大,忘记了根本。尉迟敬德是唐朝的大将,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唐太宗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并在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建功立业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因此李世民对他很器重,委以重任。但是,尉迟敬德居功自傲,恃宠而骄,常常不把和自己同朝的大臣看在眼里。一次。李世民在庆善宫举行宴会,尉迟敬德被邀请参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气地质问说:“你有什么功劳,竟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来劝解他。尉迟敬德不但不听,反而举拳头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几乎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兴地让宴会停止了。他对尉迟敬德说:“我本想和你共富贵,然而你做官后好几次犯法。我这才明白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并不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错呀!”尉迟敬德听到这种极其严厉的警告后害怕了,心中明白自己若是再这么骄横下去,功劳再大也只怕性命不保,之后就能够凡事学会忍让,克制自己了。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竟”,此可谓是张公义的切身体会。想他那样一个九世同堂的大家族,忍在基中更是起着柔/顷剂的作用。人与人相处,难免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打算,所以就会有彼此之间冲突的存在,此时就要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当家庭中出现一些烦恼琐事时,要能够以礼相让。避免许多闲气的产生。亲人之间失去友爱,有的只是缘于很小的事情,而最终导致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能先忍耐低头,相互往来,就可以像当初一样友好。一个能忍善容的人必定心慈事和,能使冤家忘其怨。而一个性情苛刻的人,一点亏都不愿意吃的人,只能使骨肉之间不相亲,朋友之间陌路、夫妻之间失和。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能否忍让,如果一味地去苛责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家庭的人际关系都会很紧张甚至糟糕。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在这一段歌词中,张公义举了历史上几个名人因各种不能忍的行为而最终身败名裂做为劝忍的例子。
刘伶是西晋人,平生嗜酒。史学家司马光认为他一天到晚醉酒,无所事事,且在学术上也没有一技之长乏善可陈。说白了,这刘伶就是一酒鬼,控制不了自己的酒瘾,平生无所事事,除了喝酒还是喝酒,并且当其醉酒之时,竟然赤身裸体,毫不顾及礼节,丑态百出;陈灵公是春秋战国寸陈国的国君。他荒于朝事,散漫无度,沉溺酒色,终日游玩嬉戏,一生无所建树。最后因嫖宿寡妇事发,藏于马厩里最后被人一箭射死;石崇为西晋权臣,他为显示自己有钱,就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赤石脂当涂料,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他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石崇富甲天下的炫耀为他引来了王恺的仇恨,令他失宠后锒铛入狱,最终人头落地;项羽当时被称为西楚霸王,他“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并且能征惯战,横扫秦军如卷席,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可惜的是他刚愎自用。特爱生气,一旦有别人触犯了他的自尊,或者没有顺从他的意图,他就会马上勃然大怒,因此不会任用良将辅佐,也不能听进良言相劝,最终兵败,自刎于乌江。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大凡忍得了世间之苦或乐的人,通常都比较冷静,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看看那些监狱里的罪犯,有的因为没有钱就去偷去抢,有的因为一点小小的过节就动起刀子杀害生命,有的因为好逸恶劳而当起了骗子骗取他人的成果,有的因为贪婪而贪污受贿丢失了乌纱帽住进监狱……可以说从古至今,大凡才能担当大任的,都是堪忍的典范。那些成功会士无不是因忍而成就事业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就特别能忍辱负重。例如初办团练时,一日,绿营之兵与湘勇哄闹,至黑夜闯入国藩行台。国藩亲自告知巡抚,巡抚不理,曾国藩只好第二日将兵营迁之城外,以避绿营乱兵。有人问其故,国藩叹曰:“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意思是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对于忍,曾国藩曾以这样一段话概括:“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求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但也正是靠了这种忍让,曾国藩才最终在乱世之中修成了官道上的正果。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慈悲的人,通常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事情,这不光是做人的涵养,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佛教的教主释加牟尼之所以能成佛,就是他能忍,忍人所难忍,忍人所不能忍。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佛陀,所以常常做些坏事来加害佛陀:他曾想饿死佛陀,让弓箭手射死佛陀,推巨石压毙佛陀,甚至放出狂暴的醉象要踩死佛陀,并且试图分裂佛陀建立的僧团……但是佛陀对这种种侵扰、侮辱都毫不放在心上,不但没有记恨提婆达多,反而在他生病的时候前去探望他,并且靠近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这句话说完之后,提婆达多的病果然立刻消失,恢复了健康。这就是佛,被辱不嗔、不怒、不怨,向世人展现了真正的菩萨心肠。正如俗话所说:“勇者从容,智者淡定,仁者慈悲。”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晶;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此段歌词道出了忍可全身远祸,完备自己的人格修养。《师友杂记》中记载:有人问荥阳公,被人流言辱骂,应当怎么对待他。他说:“上策是,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策是,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被人流言辱骂,上策是知道自他本一体,本来没有什么叫骂,没有什么叫辱,所以不为其转,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应他,那不就成了他一类人吗?用这个办法来说服自己,气愤之心就可以消除了。忍,也要讲求方法,要能做到善于忍耐。同样是忍,有人是要记在心中,别人触犯我,我就把愤怒藏起来而不说,这样只不过一两次而已。如果积累的愤怒很多,那么一旦暴发起来,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不可阻挡。这样还不如随时消解,不留在心中。说这人是无心的啦,说这个人无知啊,说这大概是他弄错了,说他只看到小利,说这有多大利害关系呢?不把那个人放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言语上表现出气愤,神色间流露出不快,这样忍的效果才明显,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成就人格。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所争”,真正心胸开阔的人,不是会处处与人计较争执的。唐朝李泌、窦参很器重李吉甫的才能,所以厚待他。陆贽怀疑他们结党拉派,将李吉甫放出京外任明州刺史。后来陆贽被贬斥到忠州,宰相想害死他,任命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以便他能报复陆贽。李吉甫一到忠州,便抛弃了往日的怨恨,与陆贽结成好朋友。人们都称李吉甫有度量。狄仁杰还没有做宰相时,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了他。但狄仁杰当任后却很轻视娄师德,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便对狄仁杰说:“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娄师德推荐了你,娄师德的确知人善用啊!”并将娄师德的推荐书拿给狄仁看。狄仁杰很惭愧,感叹地说:“娄公有盛德,我受到他的包涵宽容已经很久了。我看不到他盛德的边际,我远远比不上他。”娄师德正是以忍辱来感动了狄仁杰,并促使其自省,体悟到忍让是一种美德。有些人虽然平时也具有一点忍辱的功夫,但是一旦因此遭到他人的嘲笑时,不免守不住阵脚,不能再忍,其实这还不算真正的忍。还有的人,在辱境当前时,能够忍得住,但是事过之后,不免常会当时之忍抱怨吃了亏或者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忍耐力,这些在张公义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民间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之说即是这个意思。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些纷争的起源却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其造成的恶果却很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细小的流水不阻止它,就能汇成江河;纤细的丝线不斩断它,也可以织成罗网。”仔细的究查一下就可以看到那些挑起纷争导致官司缠身甚至送掉性命,连累家人,造成倾家荡产,其实在当初发生的时候一般都没有什么大的原则问题,关键就在于当事者不能忍,一定要争强好生。如果能够一开始就忍住愤怒,过一会儿,心境也就自然平静了,之后再去处理问题就可以减少很多恶劣的后果了。忍可以让人宽怀大度,因此也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如此也便拥有了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2010年4月26日,“和光宝相——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联民大酒店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山东济宁市委台办和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政府承办,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汶上县宝..
2025-09-14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原题:佛教持物——伞盖的象征意义伞盖(梵chattra)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盖、笠盖、宝盖、圆盖、华盖、天盖。《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中说:“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
2025-08-23须弥坛是仿照须弥山形式所作之佛坛。即以木、砖或金石等物作须弥山形的佛坛,用以安置佛像。一说须弥坛是指安放佛橱的台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大日经疏》卷五中说:"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密教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帝释..
2025-08-23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
2025-08-23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安岳毗卢洞石窟护法天王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
2025-08-23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原标题:佛教法器钟的历史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
2025-08-23原题:“幢”:佛教道场的庄严具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是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
2025-08-23原题:佛教法器-磬佛教法器—圆磬”(即“大磬”)佛教法器—小手磬佛教法器—圆磬《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
2025-08-22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
2025-08-22如意珠,也叫做摩尼珠、摩尼宝珠。梵文cintamani的意译。佛经上说,此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脑中,或者是佛舍利所变。佛教认为,它能够满足人的任何希望和要求,所以叫做如意珠。一般是用檀香木或者红木、玉石等做成圆形珠子,中间穿圆孔,然后..
2025-08-22原题:佛教的佛坛一、安设佛坛之意义甲、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乙、以礼拜、供养、赞颂、种种承事列于日课之中;一则加深皈依之关系,积集道业资粮,二则回向众生成佛,培养菩提心。丙、藉观佛、点灯、..
2025-08-22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铙钹等。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
2025-08-22从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的香也应运而生,佛香的原料中多以名贵香药为主要成分,早期佛教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龙脑、丁香”等为主要原料,或配制燃烧,或制成香水浴佛、涂身,或制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疗疾。随着佛教的传播,在..
2025-07-31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念珠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
2025-07-3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