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佛教雕塑艺术

2025-04-18 08:08历史文化

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浑圆。法衣紧贴身上,没有虚空飘逸之感,衣服简洁平浅,线条不够柔和,棱角也显突出,给人以拘谨、呆板之感,具有隋代造像的固有特征。天井也不同于上述4窟形状,而是以方柱为中心造成三角形,上面再没有什么装饰。在洞外的左壁上,还雕有下带龟趺的碑形,上面刻有文字。曰:“有周统壹,天上道消。”……“□隋抚运,冠冕前□,绍隆正法,弘宣方等”云云。显然,前句是指周武灭法,后句是指文帝复兴佛法,末尾还署“岁次甲辰年”。当是完成于隋开皇四年(584)。这里的佛像、佛龛、窟口的形状,乃至左右的力士、狮子、外壁上人字柱组合成的屋檐、圆柱、碑等造型,虽然在细部上与北齐造像有所不同,但也大体相近,这就反映了它从北齐向唐代过渡的倾向。

天龙山石窟残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晋阳又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所以,唐代在天龙山凿窟建寺也达到了高潮,先后在东西两峰共凿了18窟。其中,最典型的有第4窟、第14窟、第17窟、第18窟、第21窟和第5窟。

第4窟是一个两米左右的方形石窟,窟内后壁上有三个火焰形的佛龛,内置三尊结跏趺坐的佛像,并有比丘相伴。左右壁上,里面为菩萨坐像,外面为菩萨立像。高度与真人相当,具有颇强的写实性。刀法比龙门石刻还细腻,尤其是对胸部和腹部肌肤的刻划,不仅纤细清晰,而且姿态奔放,薄薄的衣褶圆润有致,表现了布料的柔软质地,显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

天龙山石窟残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第14窟的平面布置与第4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后壁主尊为倚像,胁侍为站立的菩萨。其菩萨立像还比第4窟比丘立像的身体更有曲线感,更加豪放,其胸、腹、大腿和手的雕法尤为引人注目。天井为穹窿状,中心刻有莲花,表面涂有白粉,上面还画出帷幕和云纹形状。其刀法洗练娴熟,线条柔和圆润,造型更加生动活泼,显然比隋以前的石刻造像精美多了。

第17窟的后壁有三尊佛像,左右两壁各有五尊佛像,这13尊像聚居一堂,显得十分壮观。尤其是六尊胁侍菩萨像,也与主像大小相近,作半跏思维状,看去实在气派。左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须弥座上的弥勒佛,右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后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释迦佛。在这一点上,与北齐第10窟的配置相同。但其佛像肉体丰满,刻划细腻,线条深刻,显得健壮敦实,似为唐初杰作。其中菩萨像,胸宽腰细,姿态优美,显得俏丽轻盈。窟外左右,还雕有力士像,筋骨分明,刚劲有力,反映了唐初国富兵强的欣欣向荣景象。

第18窟也有13尊佛像,只是后壁和左壁皆为5尊,右壁已毁,但从残迹看来,似为3尊佛像。其佛像坐姿极似真实人物安然闲坐,在轻薄如纱的裙裾、彩带的衬托下,更显得肌肤丰润,富有弹性,是唐代写实风格的典型之作。该窟的特点是,左右壁间以三道弧券连成一个大龛,每个角上还刻出承担天井的梁和一斗三升,天井上还有两只凤凰围绕着的莲花图案,简洁大方,十分充实。

第21窟的形式与第18窟相似,正壁尊像的头高40厘米,雕凿精致,头束高髻,面部丰润,些微的动态和肌肤的弹性都表现得十分得体、逼真,俨然是一位女子的肖像,充分表现了唐代写实技巧的高超造诣。其各个尊像下垂的衣裙都是搭在莲座的莲瓣前面,而胁侍菩萨的莲座则是坐垫式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发展趋向。

从上述这些唐代石窟看来,其中第14窟的衣裳雕刻的最为轻薄柔软,肉体也刻划的极为细腻。而第17、18两窟次之,第21窟略显硬涩,细部刻划也较模糊。若拿第4、第5窟与龙门石窟相较,则它极似龙门狮子洞周围的石刻。如果把其第4、5窟看作唐代二圣之前的作品,那么,第14窟当是开元盛世前后之作,而第17、18乃至第21窟,就应为中唐及其后的作品了。尽管这些唐代由东向西开凿的石窟有先后次序,但它们都有一个显明的写实特点。从我国现有石窟看来,从来还没有一个像天龙山石窟这样对肉体刻划的具体入微——丰满柔软、富有弹性;对衣着刻划的轻薄柔和,真是美矣至矣!这就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现实生命力。凡是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就尤高山巅上的松柏一样,至尊高贵,万古长青!

天龙山最宏伟壮观的石窟是第9窟,窟前现为漫山阁。漫山阁的外表为四层重檐歇山顶,内为三层楼阁,是1985年在明代基础上国家投资100余万元重建的。现在上层为弥勒坐像,下层为十一面观音像,文殊、普贤分侍两旁。弥勒像高8.8米,虽然左臂右手已毁,但仍为天龙山石窟群中较完整的雕像,所以还是十分珍贵的。他体态丰满,妙相庄严,眉目修长,两耳垂肩,口角分明,颈部还有三条颈线,衣纹流畅,质地柔软,以透体法表现了体态的起伏虚实,显得静中有动。下层的十一面观音像更为出色,男体女态,既体现了她的本来面目,又具有了妇人的慈悲心肠。她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移到了左腿,显得谦逊自然。她罗纱裹身,项配璎珞;臂带宝钏,腕着手链。身披飘带,珠光宝气,十分华丽。从其透体罗纱看去,显得温文尔雅,富丽多姿,具有颇强的感染力,是我国石雕造像艺术中的瑰宝。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认为,这尊十一面观音雕像,堪称世界之最。文殊专司“智德”,普贤专司“理德”,文殊骑着狻猊,普贤骑着白象。文殊头戴五髻宝冠,表示内证五智。左手执青莲花,上放般若经卷,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般若利剑可断一切无明魔鬼。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花,上有宝剑,右手伸掌。这两尊塑像庄重肃穆,表现了他们深沉恬静的性格。两头坐骑,提耳凝神,威武雄壮,显示了它的强大威力。在这三尊菩萨像的后壁,还有许多浮雕小佛,这些小佛手作施定印,盘腿端坐于枝干相连的莲花座上,构成了“三大士”的衬景,达到了以繁衬简的效果,令人产生一种崇敬信仰之情。

  • 佛教里的汉香与藏香

    从佛教创教开始,佛教的香也应运而生,佛香的原料中多以名贵香药为主要成分,早期佛教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龙脑、丁香”等为主要原料,或配制燃烧,或制成香水浴佛、涂身,或制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疗疾。随着佛教的传播,在..

    2025-07-31
  • 汉传佛教法器分类

    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念珠汉传佛教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

    2025-07-31
  • 佛教法器之法螺

    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2025-07-30
  • 佛教法器中木鱼的来历

    木鱼作为一种击打乐器,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如在民族音乐特别是广东音乐中,木鱼还是其乐队组成中的一件重要乐器。但是,木鱼却是由佛教中转引过来的,它原是由汉传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关于木鱼的传说有很多;在佛教..

    2025-07-30
  • 不会说话的石翁仲秒杀西方雕塑

    丧葬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一辈子,只有三件事属于大事:出生、成家、去世。而丧葬属于入土为安、盖..

    2025-07-22
  • 泰国养小鬼是真的吗,佛教把小鬼当成保护神卖给信徒和游客

    泰国是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这里的人们非常相信通灵事件,泰国降头术、泰国养小鬼、泰国佛牌有非常多的人相信。而今..

    2025-07-22
  • 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

    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在社交活动中,电话使用频率相当高,掌握电话交谈的艺术十分重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电话,二是接电话。一、打电话谁打电话,谁就是这次电话交谈的主动行为者,所以要打电话肯定是有目的和原因的,或是告知对方某..

    2025-07-21
  •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礼”的这一块特别重视,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称呼礼仪,包括日常交际称呼礼仪、..

    2025-07-20
  • 白庚延的艺术特点

    白庚延是那种能让你能感受到灵魂的画家。他全身心投入创作,并力图把整个心灵世界都放进作品中。面对这样的画作,让人很难无动于衷。画面里深厚的精神寄寓和文化内涵,会让你思索、追寻、体味,因一种心灵的沟通而愉悦。弦为之激荡,灵魂受到..

    2025-07-13
  • 方荣翔的唱腔艺术特色

    我自幼喜爱裘盛戎的表演艺术,是裘派引领我走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殿堂,所以对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和熏陶,又由于自己从小爱好文艺,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所谓艺理相通,因而对裘派艺术乃至花脸艺术的理解,也较一般观众深刻些。但我毕竟不是..

    2025-07-10
  • 麒派艺术浅谈

    歌台花甲气如龙,麒风标一代宗师;今日工农同祝贺,千红万紫拥高峰。这是老戏剧艺术家于伶同志在为周信芳举行舞台演剧6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写的长诗中的诗句,从诗句赞誉中确实反映出在60年代初期不论是同行和观众对于“麒派”艺术在思想上、认..

    2025-07-10
  • 佛教法器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7-09
  • 峨眉山佛教文物——佛家三宝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高僧大德和游人的愿望,近年来,在万年寺无梁砖殿左侧,曾设了装饰典雅的“普贤行愿楼”,通过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佛牙”、“御印”三件珍贵文物,对外..

    2025-07-08
  • 佛教袈裟

     袈裟是佛教僧尼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衣。梵语音译为不正色、坏色、染色,以其色不正而称袈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袈裟形制有不同,中国佛教的袈裟又与日本佛教的袈裟不同。汉传佛教的袈裟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

    2025-07-08
  • 佛教七宝:什么是砗磲

     砗磲的本来面目 砗磲念珠佛家“七宝”之一的砗磲也叫车渠,梵名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

    2025-07-08
  • 进入佛门之认识佛教法器

    木鱼(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

    2025-07-08
  • 邢窑陶瓷佛教造像

    邢窑是我国白瓷发源地,它始于北朝、盛于隋唐,宋元逐渐走向衰落。邢窑中心位于今邢台市内丘县城周围。内丘唐代属邢州辖,古时窑口常以州名命名,故内丘的瓷窑场得“邢窑”之名。邢窑自被发现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佛教造..

    2025-07-08
  • 厦门首次举办佛教艺术展 罕见铜铸观音像亮相

    “水月禅心佛教艺术专场展”8月25日起在建设大厦伯翰艺术中心举办,展出铜铸、牙雕、瓷器、寿山石雕、木化石、玉雕、翡翠等种类繁多的佛像56件。49件当代高僧的墨宝也同时展出,包括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

    2025-07-08
  • 佛塔的来历和佛塔艺术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南北东西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

    2025-07-08
  • 金刚杵佛教法器

    金刚杵(chǔ),梵名vajra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

    2025-07-0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