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浑圆。法衣紧贴身上,没有虚空飘逸之感,衣服简洁平浅,线条不够柔和,棱角也显突出,给人以拘谨、呆板之感,具有隋代造像的固有特征。天井也不同于上述4窟形状,而是以方柱为中心造成三角形,上面再没有什么装饰。在洞外的左壁上,还雕有下带龟趺的碑形,上面刻有文字。曰:“有周统壹,天上道消。”……“□隋抚运,冠冕前□,绍隆正法,弘宣方等”云云。显然,前句是指周武灭法,后句是指文帝复兴佛法,末尾还署“岁次甲辰年”。当是完成于隋开皇四年(584)。这里的佛像、佛龛、窟口的形状,乃至左右的力士、狮子、外壁上人字柱组合成的屋檐、圆柱、碑等造型,虽然在细部上与北齐造像有所不同,但也大体相近,这就反映了它从北齐向唐代过渡的倾向。
天龙山石窟残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晋阳又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所以,唐代在天龙山凿窟建寺也达到了高潮,先后在东西两峰共凿了18窟。其中,最典型的有第4窟、第14窟、第17窟、第18窟、第21窟和第5窟。
第4窟是一个两米左右的方形石窟,窟内后壁上有三个火焰形的佛龛,内置三尊结跏趺坐的佛像,并有比丘相伴。左右壁上,里面为菩萨坐像,外面为菩萨立像。高度与真人相当,具有颇强的写实性。刀法比龙门石刻还细腻,尤其是对胸部和腹部肌肤的刻划,不仅纤细清晰,而且姿态奔放,薄薄的衣褶圆润有致,表现了布料的柔软质地,显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
天龙山石窟残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第14窟的平面布置与第4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后壁主尊为倚像,胁侍为站立的菩萨。其菩萨立像还比第4窟比丘立像的身体更有曲线感,更加豪放,其胸、腹、大腿和手的雕法尤为引人注目。天井为穹窿状,中心刻有莲花,表面涂有白粉,上面还画出帷幕和云纹形状。其刀法洗练娴熟,线条柔和圆润,造型更加生动活泼,显然比隋以前的石刻造像精美多了。
第17窟的后壁有三尊佛像,左右两壁各有五尊佛像,这13尊像聚居一堂,显得十分壮观。尤其是六尊胁侍菩萨像,也与主像大小相近,作半跏思维状,看去实在气派。左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须弥座上的弥勒佛,右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后壁上的主像为端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释迦佛。在这一点上,与北齐第10窟的配置相同。但其佛像肉体丰满,刻划细腻,线条深刻,显得健壮敦实,似为唐初杰作。其中菩萨像,胸宽腰细,姿态优美,显得俏丽轻盈。窟外左右,还雕有力士像,筋骨分明,刚劲有力,反映了唐初国富兵强的欣欣向荣景象。
第18窟也有13尊佛像,只是后壁和左壁皆为5尊,右壁已毁,但从残迹看来,似为3尊佛像。其佛像坐姿极似真实人物安然闲坐,在轻薄如纱的裙裾、彩带的衬托下,更显得肌肤丰润,富有弹性,是唐代写实风格的典型之作。该窟的特点是,左右壁间以三道弧券连成一个大龛,每个角上还刻出承担天井的梁和一斗三升,天井上还有两只凤凰围绕着的莲花图案,简洁大方,十分充实。
第21窟的形式与第18窟相似,正壁尊像的头高40厘米,雕凿精致,头束高髻,面部丰润,些微的动态和肌肤的弹性都表现得十分得体、逼真,俨然是一位女子的肖像,充分表现了唐代写实技巧的高超造诣。其各个尊像下垂的衣裙都是搭在莲座的莲瓣前面,而胁侍菩萨的莲座则是坐垫式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发展趋向。
从上述这些唐代石窟看来,其中第14窟的衣裳雕刻的最为轻薄柔软,肉体也刻划的极为细腻。而第17、18两窟次之,第21窟略显硬涩,细部刻划也较模糊。若拿第4、第5窟与龙门石窟相较,则它极似龙门狮子洞周围的石刻。如果把其第4、5窟看作唐代二圣之前的作品,那么,第14窟当是开元盛世前后之作,而第17、18乃至第21窟,就应为中唐及其后的作品了。尽管这些唐代由东向西开凿的石窟有先后次序,但它们都有一个显明的写实特点。从我国现有石窟看来,从来还没有一个像天龙山石窟这样对肉体刻划的具体入微——丰满柔软、富有弹性;对衣着刻划的轻薄柔和,真是美矣至矣!这就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现实生命力。凡是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就尤高山巅上的松柏一样,至尊高贵,万古长青!
天龙山最宏伟壮观的石窟是第9窟,窟前现为漫山阁。漫山阁的外表为四层重檐歇山顶,内为三层楼阁,是1985年在明代基础上国家投资100余万元重建的。现在上层为弥勒坐像,下层为十一面观音像,文殊、普贤分侍两旁。弥勒像高8.8米,虽然左臂右手已毁,但仍为天龙山石窟群中较完整的雕像,所以还是十分珍贵的。他体态丰满,妙相庄严,眉目修长,两耳垂肩,口角分明,颈部还有三条颈线,衣纹流畅,质地柔软,以透体法表现了体态的起伏虚实,显得静中有动。下层的十一面观音像更为出色,男体女态,既体现了她的本来面目,又具有了妇人的慈悲心肠。她右腿微弯,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移到了左腿,显得谦逊自然。她罗纱裹身,项配璎珞;臂带宝钏,腕着手链。身披飘带,珠光宝气,十分华丽。从其透体罗纱看去,显得温文尔雅,富丽多姿,具有颇强的感染力,是我国石雕造像艺术中的瑰宝。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认为,这尊十一面观音雕像,堪称世界之最。文殊专司“智德”,普贤专司“理德”,文殊骑着狻猊,普贤骑着白象。文殊头戴五髻宝冠,表示内证五智。左手执青莲花,上放般若经卷,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示般若利剑可断一切无明魔鬼。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花,上有宝剑,右手伸掌。这两尊塑像庄重肃穆,表现了他们深沉恬静的性格。两头坐骑,提耳凝神,威武雄壮,显示了它的强大威力。在这三尊菩萨像的后壁,还有许多浮雕小佛,这些小佛手作施定印,盘腿端坐于枝干相连的莲花座上,构成了“三大士”的衬景,达到了以繁衬简的效果,令人产生一种崇敬信仰之情。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造型优美、质朴。双体兽陶罐巧妙地把两个动物的造型融合为一个陶罐,波浪式的几何纹样,朴素、别致。骨器和松耳石饰物造型也十分优美、制作精良,肇开了雕塑艺术的先河。考古发现..
2025-09-142010年4月26日,“和光宝相——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联民大酒店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山东济宁市委台办和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政府承办,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汶上县宝..
2025-09-14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近日,在被全球无数旅游者誉为“人生必须看一次”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扬庙内,一场名为“文明遗迹暨艺术表演”的宗教盛事隆重举办。印尼、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中国、韩国和柬埔寨等13..
2025-09-14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赵无极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时,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他向林风眠学到的不是具体..
2025-08-27如何继承程派艺术,这个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流派艺术的继承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流派继承人,同时又是流派艺术的创造者。例如余叔岩是继承谭派而形成了余派,杨宝森继承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现在的流派继承人则是永远的继承者,因..
2025-08-25白居寺壁画弥勒下生经变(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白居寺的壁画艺术,主要保存在措钦大殿和白居塔之中,位于措钦大殿后山上的仁定扎仓也保留有一些壁画。从时间上看,措钦大殿内的壁画,比白居塔内的壁画相对要早。1、措钦大殿壁画措钦大殿..
2025-08-24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
2025-08-24原题:佛教持物——伞盖的象征意义伞盖(梵chattra)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盖、笠盖、宝盖、圆盖、华盖、天盖。《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中说:“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
2025-08-23须弥坛是仿照须弥山形式所作之佛坛。即以木、砖或金石等物作须弥山形的佛坛,用以安置佛像。一说须弥坛是指安放佛橱的台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大日经疏》卷五中说:"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密教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帝释..
2025-08-23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
2025-08-23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安岳毗卢洞石窟护法天王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
2025-08-23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原标题:佛教法器钟的历史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
2025-08-23原题:“幢”:佛教道场的庄严具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是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
2025-08-23原题:佛教法器-磬佛教法器—圆磬”(即“大磬”)佛教法器—小手磬佛教法器—圆磬《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
2025-08-22法螺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
2025-08-22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