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梵音妙乐

2025-04-18 08:46历史文化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其他宗教音乐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是用音乐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赞」、「偈颂」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佛教戒律告诫信徒们「不听视歌舞」,何以佛教又有音乐?对此,佛经中多有记载说明。一是说佛乐为礼佛歌赞之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以及我们中国,都是文明古国,「甚重文制」,扬曲韵以歌赞,才被成是至善至贵的。佛教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必有歌赞之需。况且,据《百缘经》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既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最快乐。」伎乐使人赏心悦耳,去恶从乐,何乐而不为?但是诸佛贤圣既已远离红尘,不须音乐歌舞,又何以伎乐供养呢?《大智度论.九十三》曰:「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令随愿得福故受。如以香华供养,亦非佛所须,佛身常有妙香,诸天所不及,为利益众生故受。」可见佛之受乐,全为了众生。《分别善恶报应经》还列举了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能获得的十种胜妙功德: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六、远离瞋恚。七、庆喜多闻。八、崇贵自在。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认为这样的功德才能「获如斯报」。二是说佛乐为宣扬法理之需。《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佛事,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的佛事也是其中的一种。朝暮课诵、道场忏法中都用音乐,「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法华经.普门品》)。据说,佛陀还通过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的奇妙音声,「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弥陀经》)三是说佛乐为开导众心之需。这类佛乐後来演化为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乐曲。如陕北农村流传的「劝善歌」,南方农村流传的「佛歌」,皆属此类。它的内容大多是劝人慈悲为怀,改恶从善,修行修德的。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形成了自己以「悠、和、淡、静」为特徵的独特风格,即以悠远柔和的形式来表现恬淡寂静的主题。从佛教歌曲内涵看,有的选自佛经经句,如选自《华严经净行品》的偈语;有的用佛教念诵词填写,如「菩萨圣号」、「回向偈」、「三皈依」等便是早、晚课诵时唱念的,还有一些是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後,用现代曲谱编写的佛教歌曲,其中着名的是由弘一大师撰词,弟子刘质平居士等谱曲的《清凉歌集》。歌曲一组五首;分别为「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中间三首是弘一大师依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三篇同名文缀录的,最後一首是依明代藕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法语缀录的。「清凉」一首用「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表现我们身心与自然界亡人亡我、无物无心、万有一体的谐融化,似可看成是佛意天机的流露。「世梦」的歌词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旷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佛教说的「世梦」,包括一生以前的一生又一生,一生以後的一生又一生,生生如梦,所以说「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缘会幻有,缘散幻灭,不固执为实在,就能在长夜无明中逐步获得觉醒。可见,「世梦」也是为「转迷为觉」这一目的服务的。以「悠、和、淡、静」为内容的佛教音乐,自然不会赞赏那种「淫音婉娈、娇弄颇繁」之声,它需要一种能够表现自己主题的相应的形式。佛教音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融宗教色彩、宫廷情调、民乐韵味於一身,温和、典雅、恬静、纯朴。最早的佛教音乐来自西域胡人或天竺僧人传授的「梵呗」,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三国时,梵呗难以汉化的矛盾日趋突出,「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於是由曹操之幼子曹旗,开了佛曲汉化的先河。佛教音乐的宫廷化,当推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他在裁定梁朝「雅乐」时,就把叙述佛法的乐曲定为「正乐」。隋代视梁朝「雅乐」为「华夏正声」,佛教音乐流行於上层贵族中。其结果,使佛典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悠扬典雅,及至唐代,佛教音乐竟能与宫廷音乐一决高低。相传贞观年间长安庄严寺的艺僧段本善,竟使有「宫中第一手」之称的琵琶大师康昆仑拜而称弟。段本善将康昆仑弹奏的获得满场喝彩声的《羽调绿腰》移入更难奏的《风香弹》中弹出,激昂辉煌,出神入化,使昆仑惊服。诗人元稹在《琵琶歌》中曾高赞扬段本善的上足弟子李管儿:「管儿还为弹《六》,《六》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由此也可以想像段本善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风格。除了艺僧,还有其他僧人具有较深的音乐功底的。如僧文叙,善於采用乐曲演唱变文,声调婉畅动人:「聚众谭说,假托经论所言,……愚夫冶妇,乐闻其说者填咽,……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佛教音乐悠远虚静的主题已经与清淡素雅的形式融为一体。佛教音乐的优柔典雅还可从中国文化受到的影响中窥见一斑。现存的宋词曲牌--《菩萨蛮》、《双调五供养》,均有佛教深刻的痕迹,甚至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乐中,都有《普庵咒》这样的曲目。佛教音乐在元代盛行南北曲以後,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曲调。佛教音乐因其蓄韵幽微、超然脱俗之境界,非简谱所能表达,所以历来由山门师徒口头授受,长此以往,各地寺庙众多的唱诵流派,各尽其妙。就乐调曲牌、乐器形制、音乐风格论,我国佛教音乐中颇具特色的有北京智化寺的京音乐、潮汕庙堂音乐、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等。尽管如此,佛教音乐还是留下了一些见诸於文字的记载,如明代永乐年间由僧人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北京智化寺在清代整理成的《音乐腔谱》等。《音乐腔谱》载有多种曲牌名。有与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感皇恩」、「後庭花」;有与宋词词牌相同的「一剪梅」、「梅花引」、「粉蝶儿」;还有与唐代法曲同名的「献仙音」,与宗教有关的「三皈赞」、「华严灯赞」、「普庵咒」等。内容除为佛事服务的「金字经」、「楚江秋」、「五团花」、「焚化赞」、「五声佛」、「大华严」、「小华严」等外,还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拿天鹅」、「放海青」、「垂丝钓」,描写琼楼玉宇的「水晶宫」、「逍遥游」,描写风光景物的「小花园」、「锦堂月」及反映闲情逸趣的「斗鹌鹑」等,演奏的曲调既有素淡的宗教色彩,典雅的宫廷情调,也有浓郁纯朴的民间音乐的韵味。当然,佛教音乐「悠、和、淡、静」的特徵在法事音乐中尤为显着。此类音乐在佛教举行各种仪规时用,有赞、偈、咒、诵等多种形式,源渊流长,代代相传。这种特殊使用场合的传授方式,使它具有某种神圣性,其中赞类音乐典雅舒缓,旋律悠扬跌宕,如「八大赞」、「四大祝延」等。各类经咒的念诵及称颂佛号的转读类音乐则旋律性不强,常以一个旋律短句作链式反复,有六句八句之分。六句赞由六句廿九字组成,如《炉香赞》;八句赞由八句四十八字组成,如《三宝赞》。另一类是世俗佛乐佛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呈现出「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神州一境,声类既各不同」的状态。演奏佛乐的乐器,据佛经记载有几十种,但当今汉地寺院在一般性宗教活动中则仅用敲击乐器(法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合以铃、铛子等,有清澈静穆的效果。不过有些佛事,如「瑜珈焰口」中,也有管乐器加入。梁朝和隋代演奏法乐的乐器有铙、鏺、钟、磬、幢箫、瑟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後参加,然後合奏。世俗佛乐几乎是纯器乐曲,乐器分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两种。前者有鼓、铛、铙、钹、金察、銛子、云锣等;後者有管、笙、笛等。北京智化寺佛乐演奏所用的十七簧笙,是明清以来所传簧数量最多的一种。佛教音乐以其深邃的宗教意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中国文化和宗教艺术中的一块绚丽瑰宝。

  • 佛教艺术--敦煌壁画

    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 飞天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

    2025-09-16
  • 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佛教影响之一: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是美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他学美术出身,但从美术学校毕业后又学过一段时间音乐,因此他和录音、电视、电脑等媒体接触较早,也和新媒体的主将白南准等人颇有往来。他虽是个美国人,却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东..

    2025-09-16
  • 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佛教影响之二:美国艺术家比格斯

    比格斯作品比格斯(sanfordbiggers1970-),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他是一个跨学科,多面手类型的人,同时制作电影、录像、装置、雕塑、音乐和表演。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他在1992-94年赴日本教授英文并开始学佛习禅。他创作的作品在2000年..

    2025-09-16
  • 佛教陶瓷造像

    佛教的传人普及、中国化与中国瓷器的发明、发展、繁荣共同进步、精神与物质的渗透,必然影响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中国陶瓷不仅在型制,而更在装饰上日臻完美,常用佛教中的人物、植物、法器作为瓷雕、图案,作为日用、陈设器皿,广泛用于钦..

    2025-09-16
  • 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开馆 展示长安佛教艺术

     2010年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新建成的新石刻艺术馆面向游客开放,其内陈列《长安佛韵》,共展出149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展示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大部分石刻造像尚属首次展出。西安..

    2025-09-15
  • 福建厦门观音寺举行大型佛教音乐会

    5月21日晚8时左右,为恭祝释迦牟尼佛圣诞,福建省厦门市观音寺举办大型佛教音乐会。音乐会由大爱妙音合唱团义务演出,由厦门市著名音乐人张金挺先生主持,各级领导、嘉宾和上百位善男信女观看。厦门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观音寺住持定恒法师..

    2025-09-15
  • 台湾私人珍藏佛教艺术专场亮相翰海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届时,台湾收藏家珍藏的重要明代佛像将亮相拍卖会。据悉,这是北京翰海首次推出台湾私人珍藏佛教艺术专场拍卖。此次推出的拍品有来自台湾著名收藏家陈国恩先生十数年来私..

    2025-09-15
  • 湖北荆州菩提寺举办书画笔会 弘扬佛教和谐精神

    2010年5月20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民宗局组织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和荆州画院的知名人士在菩提寺举办了书画笔会。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荆州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小白将所画的一幅“禅院花木深”赠送给祖静法师。中国美协湖北分..

    2025-09-15
  • 佛教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心理治疗手段。心理学家认为音乐疗法对情绪智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个人和个性的尊重;“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个人的意志和自我实现目的的发展;选择的自由;理解他人..

    2025-09-15
  • 西藏夏鲁寺及其佛教艺术

     后藏名刹夏鲁寺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发源地和根本道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修行精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弘扬做出过重要贡献。夏鲁寺独特的藏汉合一的建筑风格,以及保护完好的壁画、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占..

    2025-09-15
  • 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汶上举行

    2010年4月26日,“和光宝相——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联民大酒店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山东济宁市委台办和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政府承办,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士认为,汶上县宝..

    2025-09-14
  • 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开拍 再现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2010年4月28日上午,全国首部石窟类360度环幕电影——大足石刻《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宝顶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该电影的拍摄和播放,对于充分彰显大足石刻崇高的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千年佛足》这部影片不仅仅只展现石..

    2025-09-14
  • 峨眉山是谁的道场,峨眉山是道教还是佛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我国5A级景区。这里景色迷人,是一个四季皆宜的风景旅游景区。很多人认为峨眉山是道教,那么峨眉山..

    2025-08-27
  • 佛教法器之九:伞盖

    原题:佛教持物——伞盖的象征意义伞盖(梵chattra)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盖、笠盖、宝盖、圆盖、华盖、天盖。《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中说:“此有树皮盖、树叶盖、竹盖三种。”《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盖有竹、叶二种,伞柄长限二..

    2025-08-23
  • 佛教法器之十:须弥坛

    须弥坛是仿照须弥山形式所作之佛坛。即以木、砖或金石等物作须弥山形的佛坛,用以安置佛像。一说须弥坛是指安放佛橱的台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大日经疏》卷五中说:"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密教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帝释..

    2025-08-23
  • 千秋妙相 万古法身——浅谈佛教寺庙中的造像

    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

    2025-08-23
  • 佛教法器有哪些?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
  • 佛教书画长卷亮相福建省福州市

    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
  • 佛教中的十二神兽与狗生肖

    安岳毗卢洞石窟护法天王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在古代的宗教典籍里,与狗有关的记述很多,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不同宗派及其教理对狗的态度。佛经中提及狗的章节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狗子得度”的故事,《度狗子经》言:..

    2025-08-23
  • 佛教法器 钟的历史

    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