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是我国白瓷发源地,它始于北朝、盛于隋唐,宋元逐渐走向衰落。邢窑中心位于今邢台市内丘县城周围。内丘唐代属邢州辖,古时窑口常以州名命名,故内丘的瓷窑场得“邢窑”之名。邢窑自被发现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佛教造像,加强邢窑陶瓷佛教造像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邢窑文化和佛教艺术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邢窑陶瓷佛教造像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邢窑遗址在内丘境内被发现,“千年邢窑之谜”从此被逐渐揭开,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然而,也许由于邢窑白瓷耀眼的光辉遮蔽了佛造像的光环,而使得邢窑佛造像艺术一度被忽视。而对邢窑佛造像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邢窑文化和佛教艺术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邢窑佛造像
邢窑自被发现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了大量的陶佛造像,尤其在2003年,内丘县城旧城改造时于县礼堂至县影院一带(现已为商业步行街)“在南北长380米,东西宽40余米范围发现邢窑中心窑场,包括较完整的窑炉、窑床、窑具及手工作坊等陶窑、瓷窑遗迹。”其中有细白瓷、唐三彩、带“翰林”、“盈”、“官”字款残件,以及透影瓷残片等“数以万计”。并在h32、h08、h09号灰坑发现“素烧佛龛立佛像、坐佛像、武士俑、以及菩萨、罗汉”。(见韩秋长、贾忠敏《邢窑揭秘》)除此以外,在内丘县城的西关、县外贸、县工商行北、城西的西邱、长寿岗、北双流,城东的白家庄等遗址均有陶瓷佛像出土。“有瓷必有佛像,有佛像必有瓷”似乎成为内丘窑口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内丘以外的其它“邢窑系”窑口均未出现。
事实进一步证明以内丘县城为中心的邢窑,不但是邢窑白瓷的烧造中心,也是烧造陶瓷佛教造像的重要窑场。
众所周知,邢窑白瓷曾以“类雪”、“类银”(唐·陆羽《茶经》)以及“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而闻名。那么邢窑艺人为何又以如此大的规模和精力去烧造佛像?又是什么力量驱驶着他们与佛结下不解之缘?
渊源与环境
佛教又称“像教”。为了宣传普及佛教,通过有形的图像宣传教理教义,从而使普通民众更为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佛教,由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波及到政治和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尤其在后赵佛图澄襄国(今邢台市)弘法之后,邢台佛教即与中国佛教的兴衰息息相关,包括佛造像在内的邢台佛教艺术也与这一地区的宗教信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建白马寺和齐云塔(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与此同时又在南宫(今邢台市辖)建普彤寺塔。1990年普彤寺塔重修时,发现明嘉靖十五年铜佛像41尊,其中一尊背铸铭文曰:“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按:始建于永平十年,竣工于永平十五年)摄摩腾、竺法兰建”,与普彤寺唐、宋二碑碑文形成互证,说明该塔比洛阳白马寺(塔)早一年,为中国佛教第一塔。(见赵福寿《邢台通史》)由此看到中国寺庙、佛塔以及佛教造像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东汉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邢地”。(赵福寿《邢台佛教文化》)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市)建都。西域高僧佛图澄以襄国为中心弘扬佛法,石勒为佛图澄在襄国创建宫寺、中寺。佛图澄收徒弟众多,以释道安最为著名。道安成为佛图澄所遗后赵僧团领袖,期间营造佛像不计其数。
邢台地区亦有着非常精湛的石窟造像艺术,如隆尧县宣务山(尧山)石窟,沙河市广阳山石窟,邢台县玉泉寺棋盘山摩崖石刻,其中以宣务山石窟群规模最大,最为著名。宣务山是一座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集儒、释、道三教精华为一体。隋唐到宋,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石窟、摩崖石刻造像群,其主体为千佛堂、同声谷石窟、卧佛殿等唐代造像。摩崖造像群分两群6号(组)共计1380龛;千佛堂石窟佛像940龛,大多为供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见张稼农《隆尧县宣务山文物古迹概况》)
应当说无论从印度高僧南宫建塔造像,到佛图澄襄国弘法;从邢台一带高僧辈出、寺塔林立,到工艺精湛的宣务山石刻造像群,以及民间石佛龛造像,它们对邢台地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邢窑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艺术特征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入以及在中土的兴盛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大发展,佛教题材成为雕塑最主要的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如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它们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出其他门类,同时波及到陶瓷艺术之中。而邢窑佛造像的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无论衣饰的处理,面部表情的刻划,还是“刀法”的运用,甚至质地的追求,均与石刻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雕塑语言中的“犍陀罗风格”、“湿贴薄衣”、“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等,同样见于邢窑陶佛像之中。
内丘西关曾出土单体圆雕陶佛造像,头像头顶肉鬓,面相方圆,两耳垂肩,鼻部残(原应为高鼻梁),眉目清秀,表情庄严,略显冷峻。头光内有莲瓣花纹,惜肩下无存,它们为北朝释迦坐像。说明邢窑在北朝烧造瓷器同时,亦有佛像烧制,其造型特点追逐同时期石刻造像之风;2003年在内丘礼堂邢窑遗址出土白陶立佛像,通高23厘米,系硬质白陶。头束有发结佩饰,宝缯耷于双肩之前。面相方圆,眉如弯月,眼睛眯成一条弯缝,嘴角含笑,两侧各有小圆酒窝,表现了健康的女性之美。体态轻盈匀称而优美,线条流畅疏朗,取舍有度。细处精微,整体简约,有学者曾将此类陶佛造型风格定为北齐是有道理的。
邢窑陶佛龛有早、晚期之分。烧造时间约在北齐至中唐之间,其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延续了石窟造像之风,其形制类于缩小的石窟佛龛。北朝的佛龛多为硬质陶,龛的中央为弥陀佛,端坐于“工”字座上。面形长方,高鼻修直,眼长而弯,两耳下垂。身着袒右肩,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细密有序;左侧有观世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侧有大势至菩萨左手持花蕊,分别站于两侧;左右边框又有金刚力士分别站立。龛正上方有正面龙首,两侧有飞天飘舞。龛下方基座中央有佛祖出世或赤身夜叉,左右各有形状类狗的护法狮子蹲坐两旁。而晚期(中唐以后)的陶佛龛大多为低温白陶或粉红陶,形制与北朝虽有类同,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形”的准确性和“线”的力度等,都与北朝造像无法比拟。
邢窑陶佛造像的兴衰,与邢窑白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到了邢窑衰落期的宋元,邢窑陶佛造像也由原来规格的圆雕和佛龛,逐渐退化为小巧玲珑、类于玩具的摩诃罗而流传于民间,完全失去了昔日庄严、神圣的灵光。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和普及,这一宗教传播手段逐渐被简便易行的木刻版画——纸马(又曰神码)所代替,并在这一地区发扬光大。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外高僧大德和游人的愿望,近年来,在万年寺无梁砖殿左侧,曾设了装饰典雅的“普贤行愿楼”,通过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佛牙”、“御印”三件珍贵文物,对外..
2025-07-08袈裟是佛教僧尼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衣。梵语音译为不正色、坏色、染色,以其色不正而称袈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袈裟形制有不同,中国佛教的袈裟又与日本佛教的袈裟不同。汉传佛教的袈裟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
2025-07-08砗磲的本来面目 砗磲念珠佛家“七宝”之一的砗磲也叫车渠,梵名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
2025-07-08木鱼(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
2025-07-08“水月禅心佛教艺术专场展”8月25日起在建设大厦伯翰艺术中心举办,展出铜铸、牙雕、瓷器、寿山石雕、木化石、玉雕、翡翠等种类繁多的佛像56件。49件当代高僧的墨宝也同时展出,包括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
2025-07-08金刚杵(chǔ),梵名vajra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
2025-07-08法会上的磬(图片来源:资料图) “磬”是我国古老的敲击体鸣乐器。坐磬为佛寺所用法器,铜质、仰钵体,口大底小而圆,根据寺院等级而定,大者口径如锅,约在30-60厘米,高不足30-60厘米。小者口径若碗,约在15-20厘米,高不足15厘米。磬体..
2025-07-078月1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开幕式1日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被誉为“音乐教育领域奥林匹克”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自1953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简短的开幕式后,大型多媒体音乐舞蹈晚会《五彩丝路》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上..
2025-06-18大法东来,不但造就了中华民族历代大德高僧,也开创了佛教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放眼纵观,寺院的营造,石窟的开凿,丛林的建立……,无不使佛教文化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尤其是书法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2025-06-18香炉(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香炉,又作火炉、薰炉。烧香的器皿,以供礼拜或礼佛、菩萨之用。大体分为方形和圆形,有三足、四足或无足之别。二层的香炉又称“火舍香炉”一般用铜、铁等金属铸成,亦有用瓷土烧成,或用玉石雕成。有的香炉上..
2025-06-18法门寺秘色瓷盘 法门寺是中国佛教的一处千年圣迹。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因修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砖塔,考古工作者在塔基下意外发现了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在这批发掘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中,共有13件(另有一件未记载)唐代越窑青瓷。在同时出..
2025-06-18莲花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
2025-06-18起这个标题,我想很多读者、道友要么就是满脑子问号,要么就是准备反驳我了,不管怎么想的,请先看下我的观点,一起讨论学习可好。关于功德,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问于菩提达摩: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
2025-06-07展厅展出的精美造像(图片来源:苏州新闻网)展厅展出的精美造像(图片来源:苏州新闻网)展厅展出的精美造像(图片来源:苏州新闻网)“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于2011年4月29日至6月28日在苏州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148尊..
2025-05-29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
2025-05-28酥油灯(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灯,即灯明。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时所用之灯火。据记载僧房的照明,允许使用灯火,其设备及使用法均有所规定。如须对众比丘提供灯油、灯炷、盛油器等,规定放灯之处,及熄灯、点灯前都须作预告并唱颂。..
2025-05-28梵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等。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
2025-05-28“擦擦”(tsha-tsha)是藏语的音译,一般专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数制成品上面印制的是藏文或梵文经咒。制成的擦擦多作为佛塔的装藏而置于塔内,或供奉于寺院屋顶、玛尼堆上或修习岩窟内,另外还有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
2025-05-28金刚杵(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金刚杵是佛教中的密教法器,又称金刚智杵、坚慧杵。是帝释天、执金刚神、大力金刚、金刚手诸尊之执持物,为密教行者修法所用的法器。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他表示智慧坚利,斩断烦恼,降伏恶魔..
2025-05-28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最古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
2025-05-2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